納粹德國為什麼要入侵蘇聯?

滴血微笑

筆者認為,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有兩個根源,一是傳統的民族仇恨,二是政黨矛盾,這兩個矛盾同時激化,也就爆發了血腥的戰爭。

先說民族仇恨。

從13世紀起,德意志民族的先輩條頓騎士團就同俄羅斯人為首的斯拉夫民族聯軍為爭奪波羅的海沿岸的控制權殺伐不休。到了近代的普魯士,更是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與沙皇俄國展開血腥戰爭。納粹德軍的軍官團多數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軍骨幹,有著極強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因此很多人都有著普遍的仇俄心理。希特勒上臺之前就抓住這一實際情況提出“優秀民族”應徵服“劣等民族”的強盜邏輯大肆鼓吹“德國未來開拓領土只有用犧牲蘇聯才能實現”。這樣一來,希特勒得到了有強烈復仇情緒的德國軍官團的集體擁護。

再說政黨矛盾

1929年受西方經濟危機的衝擊,以蘇聯布爾什維克黨為首的共產國際曾試圖發動德國共產黨奪取德國政權。但是德國大財團感到“赤色革命”的威脅轉而支持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加上納粹黨利用人民大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大肆鼓吹認“德國在一戰的失敗是因為國內革命在背後捅了一刀,而革命的首腦就是德國共產黨”,取得了絕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從而取得德國政權的執政權。

納粹黨一上臺就大肆叫囂反對布爾什維克,同意大利、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條約》。後來因為避免兩線作戰而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雙方都知道這不過是最後攤牌前的一絲冷笑。納粹德軍在消滅和打垮西歐各國後,看準了蘇聯的虛弱和威脅,於是回身一槍,迅速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


世紀戰爭大揭秘

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歷史根源

德國由於在一戰中戰敗,其民族自尊心受到重創。於是,在德意志人中瀰漫著強烈的復仇情緒。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意志人這種狂熱的民族主義情愫,從而得到了德意志人的狂熱擁戴。進而逼宮老態龍鍾的興登堡,坐上了德國元首的寶座。德國一九三五年拍攝的記錄片《意志的勝利》就記錄了德意志人狂熱擁戴希特勒的歷史盛況。

‘’生存空間‘’說:

希特勒吞併歐洲挑戰蘇聯的歷史成因

德國入侵蘇聯的野心冰凍三尺、由來已久:早在希特勒一九二六代出版的《我的奮鬥》第二卷中即可找到源頭:‘’優秀的日耳曼民族必須獲得廣闊的生存空間,必須把骯髒的斯拉夫人(即蘇俄)從地球上抹去,我們才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此書從頭至尾充斥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狂熱,以及對猶太人和對美英民主並蘇維埃國家的強烈仇恨。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德語)地區後,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蘇聯為了獲得戰略緩衝地帶,從而與德國簽訂了旨在秘密瓜分波蘭的所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入侵波蘭西部一週後,蘇聯即佔領了波蘭東部。希特勒從此胃口大開:一九四零年突破法國馬奇諾防線,乃至在貢比涅森林與法國政府簽訂了巴黎的城下之盟。躊躇滿志的希特勒留影埃菲爾鐵塔後,遂佔領了法蘭西的鄰國比利時、挪威、丹麥。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不列顛,希特勒則以大轟炸和V-1導彈空襲倫敦來營造其進攻英國的戰爭氣氛,即煞有介事的以所謂‘’海獅行動‘’來迷惑蘇聯。

一九四零年的‘’海獅行動‘’迷惑了蘇聯

其實德國在一九四零年六月佔領法國後,希特勒即於七月在巴黎的一次軍事會議上宣佈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計劃: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爭取速戰速決,以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時間擊潰蘇聯即先以閃電突襲的辦法殲滅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然後以坦克集群作為先導,在航空兵掩護下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腹地推進:北方集團軍群佔領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佔領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佔領烏克蘭(基輔)。為了穩住蘇聯暨掩蓋“巴巴羅薩”行動,德國又開始大造輿論,試圖讓蘇聯相信德國要實施“海獅行動”。德國先是製造假象:大量地印發英國地圖,給部隊配備大量英語翻譯,並在法國加萊海灘沿岸集結大量的渡海船隻及登陸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許多假火箭,並派部隊頻繁地進行登陸作戰演習,故意製造德軍進攻英國的假象。而與此同時,大批德軍機械摩托化部隊卻在悄悄向德波邊境的奧得河畔集結

。為了進一步迷惑忽悠蘇聯,德國取消了往常對蘇聯的意識形態攻擊,而把攻擊矛頭轉向了英國。由於“海獅行動”成功地騙過了蘇聯,從而掩蓋了德國進攻蘇聯的作戰意圖。希特勒狂熱的種族意識,以及拓展‘’生存空間‘’的侵略擴張思維,從而構成了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原因。


Mrttlzz99

要理解為什麼希特勒會有這麼“瘋狂”的舉動,我們必須首先意識到希特勒當時的情報和我們今天瞭解到的信息是不同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希特勒他們是怎麼想的。

1. 蘇聯的工業化程度不高。二戰前確實如此,但德國人卻沒有意識到蘇聯在二戰過程中的蛻變。德國入侵蘇聯時,蘇聯擁有大約23000輛坦克,經濟現代化水平也較原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 蘇聯軍隊領導層經驗不足、實習薄弱。這一點確實是真的。斯大林在1939年之前的肅反運動中殺害了大約30000名蘇聯士兵。大批優秀將領和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被迫下臺。1939年,蘇聯在人力物力均佔優的情況上甚至不敵芬蘭!

3. 這次入侵是蘇聯始料未及的。1939年8月蘇德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沒有做好與德國開戰的準備。

4. 德意志軍隊所向披靡。法國淪陷速度之快舉世震驚。人們認為馬其諾防線無比堅固,德國的進攻根本不值一提。但儘管法國擁有十分精良的軍隊和裝備,還是在德國的閃電戰攻勢下潰不成軍。

5. 德軍可以在幾個月內結束蘇聯戰場的戰爭。因此,完全不必擔心冬季天氣和軍需補給的問題。

6. 根據蘇軍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做法,他們不可能會撤退。蘇聯不會放棄波羅的海諸國、莫斯科、列寧格勒和烏克蘭的領土。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是蘇聯重要城市,烏克蘭農業潛力巨大。因此,蘇聯肯定會投入到這些地區的戰鬥中。

所以,我們不妨從希特勒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德意志軍隊剛在六週內打敗了歐洲大陸實力最為強勁的法國。而蘇聯軍隊經驗不足、士氣低落、對德軍入侵缺乏必要準備。蘇聯還只有列寧格勒一個港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非工業化內陸國家。此外,蘇聯的農業和基礎設計建設也很薄弱。再者,德國的目的並不是吞併整個蘇聯,而是從蘇聯這裡攫取烏克蘭的部分農業資源、石油資源和工業勞動力。如果德國能攻陷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他們就能利用這一籌碼與蘇聯進行和平投降談判,然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抗英國上。

這樣看來,德國入侵蘇聯的舉動似乎也不是那麼瘋狂了。當然,希特勒和德國人的算盤打錯了——幾次失利過後,蘇聯抵抗時間之長大大超乎德國預料。這就意味著,德國要開始考慮冬季寒冷的天氣和軍需補給的問題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也沒有淪陷,反而造成了德軍大量人員傷亡。不僅如此,第二戰場的開闢給德國惹來了大麻煩,他們為入侵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小鴿子看世界

在希特勒的海獅計劃不了了之後,德國的戰略選擇已經沒有多少了,只能向蘇聯發動進攻。

海獅計劃摧毀英國的抵抗意志,最好是佔領英國本土,逼其退往加拿大;其次以戰促和,與英國平分海陸。

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成,在丘吉爾的帶領下,英國人砸鍋賣鐵跟德國人玩命。這個時候德國面臨的問題就嚴峻了。

德國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所有的戰略指導思想都是速勝理論。而英國是個有“日不落帝國”的餘暉的國家,戰爭潛力巨大,相持是英國的戰略指導思想。當海獅計劃失敗,德國看到了這樣的現實:

在大西洋,英國的海軍有絕對制海權。

在地中海,英國的海軍控制著馬耳他、直布羅陀、蘇伊士運河。

這等於,德國被關死在歐洲了。

而德國佔據了大半個歐洲的資源,能支持德國的長期戰爭嗎?

不能。

歐洲有煤、有鐵礦石,但是沒有石油。

與英國相持,還有一個更不利的因素,東邊的蘇聯,也在虎視眈眈。德國在歐洲忙活的時候,蘇聯可沒閒著,他北上、他南下,把能吃的,能佔的都給吞下去了,已經直接與德國接壤了。

希特勒熟讀歷史,深知蘇聯對於土地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

還有美國的原因,德國知道,美英是穿一條褲子的,他們之間早晚會聯合打自己。

這時,雖然德國取得了西歐戰役的勝利,但是德國的戰略地緣環境一點也沒有改善。其實,希特勒只要繼續消耗英國的戰鬥機,以英國本土的戰爭潛力,也已經見底了。只要能逼迫英國講和,美國也沒有理由再進攻德國。希特勒就能夠專心東向,或者重新融入歐洲,作為一個統一的歐洲大陸的領導國。

在最後的關頭,德國放棄了消耗英國的戰鬥機,而改為了戰術轟炸,雖然造成了英國平民的損失,卻失去了取得制空權的關鍵時間窗口。

現在,擺在希特勒面前,是這樣的一個看似美妙,實則暗藏殺機的危局:與美英海洋勢力的決戰,不可避免。

希特勒有幾個選擇:

第一,通過土耳其進攻中東,沿巴勒斯坦地帶進攻埃及,打通蘇伊士運河,並且向亞洲腹地進攻,與日本在印度或者伊朗會師,打造世界島,對抗美英海洋勢力。

第二,進攻蘇聯,獲得蘇聯的煤炭、石油、糧食、工業生產能力,增強戰爭相持階段的資源能力,並且與日本在西伯利亞會師,打造世界島,對抗美英海洋勢力。

當世界島具有強大的實力,海洋勢力也將無可奈何,這是德國求生的一步險棋。

土耳其,在二戰中,雖然親德,但是中立國,經過他的國土,多少有點不方便。而且,經過土耳其打亞洲,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蘇聯。

所以,就只剩下了一種選擇:進攻蘇聯,獲取戰爭資源。

以上,是從戰略地緣角度來說的。

從現實意義上看,德國也有進攻蘇聯的理由。

蘇聯在芬蘭的損兵折將,讓德國軍人產生了輕視蘇聯人的心理;

德國在西線的輝煌勝利,讓德國人對自己的軍力估計過高;

德國對美英勢力縱容自己東進的態度,估計錯誤,實際上美國和英國在蘇德開戰後,立刻開始給蘇聯輸血。

蘇聯的大清洗,讓德國人對蘇聯人對蘇共中央的效忠程度估計過低;

事實上,戰爭一開始,摧枯拉朽,好像一切都與德意志第三帝國戰前預計的一樣,可他沒有想到遇到了與自己一樣是賭徒的斯大林,在戰爭中籤署了很多戰爭法案,殺德國人兇,殺起自己人來也夠狠,終於穩住了陣腳。

當德國人忙活了一陣,回過頭看時,悲催的發現,自己又開始兩線作戰。從那時起,德國的高層們就已經意識到,戰爭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了。

只是他們還在幻想著奇蹟,希望用黑科技來改變不利的態勢,所以拼命的堅持著。

然而,原子彈最先研發出來的,卻是美國,而研發的科學家,大多是德國人——這可能是希特勒們沒有預料得到的。


而知而行

德國入侵蘇聯的原因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五點。

第一,希特勒仇視共產主義,雖然納粹黨號稱德國工人黨,要實現國家社會主義,但是此社會主義非彼社會主義,希特勒對共產主義是沒有半點好感的,欲除之而後快。

第二,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不願意投降,就是對美蘇抱有幻想,特別是天天期待著蘇聯能從東邊牽制德國。所以只有打垮蘇聯,英國才能徹底臣服,或者最起碼願意與德國講和,劃清勢力範圍,把戰爭中奪得的利益合法化。

第三,德國曆史上和俄國就關係不太好,一戰中雙方也是敵對國。德國起源於東歐,自然對東歐情有獨鍾。而俄國人一直以來被西歐人視為亞洲人,都希望把他趕回老家。蘇聯雖然自稱是社會主義,但是在東歐沒少擴張,和沙俄時代相比,蘇聯的擴張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蘇聯也並非真心與德國保持和平,東方戰線的建立就是為了瓜分東歐,為將來與德國一較高下做好準備。之所以德國先動手一方面是德國蓄謀已久,先發制人。另一方面也是蘇聯高層領導對各種煙霧彈判斷失誤,誤認為德國佔領英國前不會與蘇聯動手。德國就算不先動手,蘇聯也遲早會在德國背後下刀子,當然了,這一點很多學者可能未必認可,特別是那些對俄國充滿好感的人,堅信蘇聯是為了捍衛和平才捲入了二戰。

第四,德國和蘇聯都不是民主國家,都是個人崇拜極盛的國家,希特勒和斯大林這兩巨頭必然水火不容,必有一戰。

最後,德國與蘇聯都對海權相對忽視,重視陸上稱霸,德國海軍發展就比較差,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而俄國一直以來海軍都不咋樣,兩個國家都不怎麼重視海上的霸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陸上的逐鹿。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主宰心臟地帶(歐亞大陸內部),誰就能主宰世界島(歐亞大陸),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世界,兩國都對此理論非常看重。俄國就不用說了,自始至終都在歐亞大陸上玩轉。德國雖無此力,但是從二戰中德意日的計劃可以看出,德國對控制歐亞大陸就能稱霸世界深信不疑。蘇聯地廣人稀,物產豐富,控制蘇聯的廣闊國土,德國稱霸世界將不會再有任何障礙。

蘇聯與德國,不客氣的講,一個是野獸,一個是豺狼,都不是什麼善茬,中國作為二戰戰勝國,為了維護五大國的合法地位,當然要秉持公正,發對法西斯主義,但是一碼歸一碼,修正主義的蘇聯根本代表不了正義,因而也不用反覆老調常談,一談到蘇德戰爭就謾罵什麼德國法西斯,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今天的人們,要牢記歷史。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耗盡繁華

謝謝相邀。

斯大林在大清洗裡殺害和囚禁數百萬計的人民,再加上大量具備經驗的紅軍軍官和指揮官在大清洗(1935-1938)期間被斯大林殺害,三分之一的紅軍軍官和幾乎全部的高級將領都被處死或流放至西伯利亞,改以大批具備毫無作戰經驗的軍官替代。五名元帥就有三名被處決,三分之二的軍團和師指揮官也遭遇相同下場。總共加起來,被處決的紅軍領導人高達了30,000人。德國納粹不斷的宣傳蘇聯政權的殘暴,並且瞄準斯拉夫民族作為主要宣傳對象。斯大林的名聲使得納粹德國在發動這場戰爭上獲得了某些正當性,而且也讓希特勒對德軍的勝利有相當信心。

巴巴羅薩作戰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構思的。一些軍事和外交人員曾勸告希特勒,應該先解決大英帝國後再開闢對蘇戰場較為妥當,但大多數德軍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希特勒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德軍在希特勒的戰略下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希特勒自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時間裡,希特勒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臺德地區,接著又攻下波蘭、丹麥和挪威,每場戰役幾乎都是暢通無阻。接著他又迅速經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進攻法國,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北邊遭受包圍的同盟國部隊最後經由敦刻爾克撤離,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但英國依靠其海軍和空軍的優勢保存下來。在無法迫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海軍和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希特勒決定將目標轉向東方。他相信只要蘇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希特勒對他在西歐的驚人勝利感到自負,同時紅軍在1939-1940年間侵佔芬蘭未遂的冬季戰爭向全世界顯現了當時紅軍內部的腐化和戰鬥力低落。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已經腐敗,只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因此不需準備冬季的配備,這在後來成為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1940年的春季,德國戰爭機器的資源缺乏問題開始越來越嚴重,而德國與蘇聯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衝突也開始顯現,這使得侵略蘇聯成為希特勒唯一的未來途徑,儘管德軍將領們也曾跟希特勒說過,佔領整個俄羅斯西半部對於德國戰爭機器運作來說是利大於弊。

為了準備發起攻擊,希特勒將320萬人調遣至德蘇邊界,多次派遣偵察飛機潛入蘇聯領空勘查,同時也在東線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到了1941年2月德軍已在羅馬尼亞-蘇聯邊界部曙了680,000人。即使進行了如此龐大的準備過程,蘇聯依然沒有預料到德軍的意圖,在戰爭爆發時完全措手不及。這主要是因為斯大林堅信第三帝國不可能在《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內便發起攻擊,他也堅信德國會等到拿下英國後才會開闢新的戰場。儘管蘇聯情報部門已經多次發出戰爭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絕改變心意,認為這是英國故意設計要讓蘇聯和德國開戰的假情報。德國政府也助長了這種騙局,向斯大林透露德軍的調動只是為了遠離英國轟炸機的航程。德國甚至向蘇聯解釋他們故意要讓英國以為他們正準備進攻蘇聯,而事實上他們正在準備進攻蘇聯的軍隊和物資。因此,直到戰爭爆發前斯大林都沒有認真準備應付德軍的可能入侵。應該注意到的是,潛伏德國的共產主義間諜理查德·佐爾格在戰爭爆發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準確的進攻發起日期,但這項情報也沒有獲得重視。德國還在1941年4月發起了一連串佯裝進攻英國的作戰,假裝正在挪威聚集部隊。這些行動配合了大張旗鼓的海軍艦隻聚集、飛行勘測、和演習行動,並且還故意透露虛構的入侵計劃細節。

1941年初,德軍總兵力為330萬人(本土和外駐兵力),而1941年6月22日,集結在蘇聯邊境的德軍居然達到將近600萬人。

1941——1944年,總共有15個國家的軍隊參加入侵蘇聯的戰爭:意大利一共提供了80萬部隊(包括第八集團軍)、羅馬尼亞50多萬、西班牙5百人、匈牙利30多萬(一個軍的兵力)、芬蘭30萬左右、捷克斯洛伐克20萬、還有奧地利、保加利亞、盧森堡等國提供數十萬的兵力 。此外,德軍還繳獲了79個法國師(大約75萬人)、荷蘭25萬人、挪威10萬人、丹麥數千、比利時20多萬人、4萬英國人,希特勒逼迫他們去攻打蘇聯,誰不服從就拉去斃了。

巴巴羅薩作戰的結果對蘇聯和德國都同樣不利。雖然德國無法成功的拿下莫斯科,但他們在半年時間內便奪下了蘇聯西部的龐大領土,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國家、以及一大片莫斯科西部的土地在內。這相當於50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以及7500萬的人民,事實上德國在之後的1.2年內又繼續奪取了250,000平方英哩的土地,一直要到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等戰役後才被擊退。在這些佔領區域裡,反抗德國統治的游擊隊迅速增長,而德國也毫不留情的加以鎮壓。德國也繼續堅守這些土地,在接下來的許多戰役裡雙方又蒙受了更多的損失。

蘇聯軍隊的總陣亡人數大約為870萬,而平民的死亡是2,000萬人。德軍陣亡430萬名和900,000名其他軸心國部隊,這個數字包括了在作戰中陣亡的人數以及遭蘇聯俘虜期間死去的人數在內。

直到1941年12月便有超過240萬的紅軍人員被德軍俘虜,德國對紅軍俘虜的處置使得到戰爭結束時總計數百萬會死於寒冷、飢餓、疾病等等。斯大林則將德國戰俘以及曾經被德國俘虜的蘇聯士兵都流放至勞動營。少數族群也都被流放至東部的集中營。例子包括:1941年9月有439,000名居住於窩瓦河的德裔人民(以及300,000名來自其他各地區的德裔人民)被集體驅逐至哈薩克;在1944年5月,182,000名克里米亞韃靼人被驅逐至烏茲別克斯坦;車臣人(393,000)和印古什人(91,000)也在1944年被徹底驅逐至哈薩克。


鐵男春秋

蘇聯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當時的蘇聯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8632136912967843879, "vid": "3b3f4d2243fe466989e511e6639046be\

勾勒歷史的世界

根本原因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慮。

很多大牛分析了經濟原因、軍事原因,這些領域我的水平不敢亂說,所以我只談談政zhi原因。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這個重大歷史事件,後人有很多誤讀的成分,比如說,很多人以為Hilter下令入侵蘇聯是一個蓄謀已久的決定,其實不然,納粹對蘇聯進行軍事入侵,帶有極大的偶然性,這個變量來自法國的不爭氣,英國的死不投降,還有美國的觀望,這就讓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陷入極其尷尬的局面。

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納粹德國要踐行納粹的所謂政策和政治口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其極端的反gong產zhu義,所謂軸心國,代表性的文件是德國、意大利和X本籤的那個國際反gong XX條約,這種明目張膽的對於蘇聯的威脅,自然是讓蘇聯人非常恐懼的。

更要命的在於,蘇聯的行為,使得其處境非常的尷尬,蘇聯自成立後,資本主義世界將其視為巨大的威脅,政治被孤立,國際聲望並不高,也沒有多少話語權,同時又被德國、日本兩個強國視為頭等敵人。

作為蘇聯這一方,最好的策略是坐山觀虎鬥,納粹跟別的資本主義國家狗咬狗吧,X本,你就深陷某個戰場不能自拔吧,總之別惹我就好。

可問題就出在,蘇聯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鞏固蘇維埃政權本身,並不是出於俄羅斯民族利益的考量,此時納粹和本子明目張膽的針對你,你必須要表態呀,必須要堅定不移的維護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呀。

可蘇聯領袖斯大林是一個很現實的人,被英法賣了隊友後,斯大林選擇與納粹暫時性的結盟,原本這個算盤沒啥問題,只要你納粹和法國死磕就行了,重蹈X本的覆轍,我蘇聯不就很安全嗎?

可戲劇性的是,法國的戰鬥力實在坑爹,法國一投降,歐陸戰爭在西線就結束了,納粹的力量就進一步擴大,可是英國不投降,美國在觀望,這讓納粹的戰爭機器和政治機器陷入尷尬的境地。

納粹的政權來路有問題,Hitler給予了德意志人民太多不切實際的許諾,可是戰爭達成了持久戰,英國不投降呀,這就讓納粹黨陷入了困局:

如果一鼓作氣跟大英帝國PK,海軍實力弱不說,不計任何成本的打擊英國,納粹的政治資本就會輸光,因為滿足不了國民的渴望呀,你不是戰無不勝嗎?你不是要掃蕩一切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嗎?可現在英國打不下來呀,德國還被孤立和封鎖了。

那咋辦?只能根據第二個政治正確的原則,納粹虛構了太多的敵人,其實納粹黨的敵人都是自己編的,蘇聯的敵人才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你納粹不是叫囂自己是反X嗎?那你現在與蘇聯和好是怎麼回事?

軍隊這一方也很尷尬,納粹許諾的東西沒給呀,沒撈著好,現在戰爭這麼快結束了?那就更不幹了。

所以,納粹是被自己的政治忽悠給綁架了,你納粹再牛逼,也是牛逼吹破了天,這個政治謊言不能被戳破,可是也快了!

只要英國不投降,你這戰爭就得耗下去,民眾也不容易呀,最要命的是軍隊不願意。你的競選承諾呢?哪去了?

可是被戳破了,納粹政權自己就垮了呀,這可咋辦?

也就只能再找事做。

這就好比如說,一個騙子開了家公司,他忽悠大家只要拼命的買他的產品,就能回扣是現在的好幾倍。這就是傳xiao呀!

可是事情發展的太不順利了,騙局要被識破了,那怎麼辦?

只能推出新產品,接著忽悠,拆東牆補西牆了。

而這個騙局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德國老百姓。

納粹黨的傳xiao公司,綁架了德國人民,綁架了德國國防軍,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一去不復返了。

而蘇聯的反撲推塔,美帝的西線登陸,也只是時間問題,與戰術還真沒多大關係,與黑科技更是沒多大關係。


圖維坦

二戰三個陣營其實很有意思有點三國鼎立的味道,每個陣營都看另外兩個不順眼。

英美法等盟國覺得納粹和蘇聯都是集權國家,一個輸出納粹主義,一個輸出共產主義都是民主世界的敵人。所以二戰前期英法才會賣隊友(波蘭、捷克)希望納粹去打蘇聯來個禍水東引。

蘇聯看英美和納粹也不順眼,因為你們都是資本主義政權。我蘇維埃終有一天紅旗要插滿全世界,解放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這是意識形態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雙方的分歧幾乎無法調和。

而納粹德國二戰是宣揚種族主義的,他們覺得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他們的理論就是既然我們日耳曼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所以我們要更多的生存空間,而一些劣等民族就應該滅絕。

基於這種思想納粹德國展開了一系列暴行,從東方總計劃到萬湖會議德國有計劃地對其他民族開展了種族滅絕(猶太人、斯拉夫人)。

而蘇聯從民族構成來講都屬於斯拉夫人,在納粹德國的認知中就是要把土地(生存空間)從劣等民族手中奪過來。一邊要輸出革命,一邊要從“劣等民族”手中取得生存空間,蘇德兩國是意識形態上的最大敵人。

除了意識形態上的原因,還有就是當時希特勒判斷蘇聯不堪一擊。他覺得進攻蘇聯就像“在一棟老房子上踹一腳,房子就會塌了”。因為大清洗等原因蘇聯在二戰前期的戰鬥力確實很差,就拿蘇芬戰爭來說,整個國家只有700萬人,軍隊只有三十萬的芬蘭居然可以抗住蘇聯百萬大軍三個多月。而納粹德國只用了六個星期就打敗了歐洲傳統陸軍強國法國,自身傷亡只有十五萬。

所以納粹德國當時打蘇聯時連冬裝都沒準備,覺得六月開打冬季前戰爭就會結束了。而蘇聯在承受了衛國戰爭前期極其慘重的傷亡後並沒有倒下,反而越來越多的蘇聯人加入到了紅軍中與法西斯作戰,經過四年的廝殺紅旗終於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魔鬼希特勒也在國會大廈的地下室自殺,迎來了他的屈辱結局。


文史野狐禪

德國為什麼會入侵蘇聯,在德國看來,不入侵蘇聯實在是太可笑了。處在當時的國際大環境中,德國的選擇並沒有什麼錯誤,至少希特勒以及他領導的絕大多數德國人是這麼認為的。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發動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是一場為民族生存而不得不作出的偉大行動,是全體德國人民賦予希特勒政府的拯救德國的戰爭權利。

希特勒在演講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自從一戰戰敗,所有人都騎在德國人的脖子上作威作福,連最弱小的民族也敢來踐踏德國。只要阿爾薩斯和洛林上空還飄揚這法國的旗幟,德國就沒有尊嚴;只要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德國的土地上為所欲為,橫行無忌,德國的尊嚴就不存在;只要德國四分五裂,只要他國人在提起德國這個字眼發出不屑一顧的輕蔑笑聲,德國的尊嚴就不存在。

這就是希特勒面臨的處境,這也是德國人面臨的現狀,更是德國這個國家的尊嚴無處可尋的無奈。

如果德國不是德國,那麼忍氣吞聲,吞嚥苦果也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德國畢竟是德國,他有著八千萬日耳曼人,有著大量的技術人員和先進技術,有著強勁的工業基礎和工業實力,更有著一顆不敢受辱的心。當時的德國人成為了下等人,成為了歐洲列強嚴重的羔羊,正如希特勒所說:那些只知道抗議的人,是沒有骨頭的,那些只知道抗議的人,是低賤的。希特勒並非能量巨大,希特勒綁架不了所有的德國人,他所能做的只是劃了一根火柴,發出了一點亮光,然後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燎原整個日耳曼人的土地。

貌似跑題了,但其實沒有跑題。希特勒宣揚為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而戰鬥,但在他的夢想中,這生存空間應當是向東方擴張的,德國的劍應該指向東方。所謂希特勒拿下全部歐洲,那是事實,但不是目標。

在希特勒寫《我的奮鬥》一書中,就已經清楚明白的指出了德國的目標就是消滅共產主義蘇聯,就是奪取蘇聯的歐洲部分為德國民族開出一片生存的土地。希特勒之所以如此痛恨蘇聯,原因是很多的。箇中原因,也很簡單,只要看看希特勒在他的演講中屢次提起的那些讓他深惡痛絕的因素就可一窺究竟。

在演講宣傳中,希特勒多次強調魏瑪政府是怎樣的無能,猶太奸商是何其貪婪,德共拿著大把的盧布是怎樣從內部擊破德國這個國家中。希特勒發動戰爭的路線就是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以贏得民族生存空間為核心,以推翻魏瑪,掃除猶太奸商,覆滅德共盧布黨為三個基本點。

很強的情緒感染和崇高的目標,太清晰的鬥爭路線。如希特勒所宣傳,萬事俱備,只欠大夥拿起武器去戰鬥了。勝利是如此之近,一切看起來是那麼容易獲得。成功就是這麼簡單,希特勒作為領袖,是多麼的功不可沒。

如此,德國進攻蘇聯也就不值得稀奇,更何況,希特勒一直敵視蘇聯,斯大林也是心知肚明,斯大林也是一直在為蘇德戰爭做著準備。

戰爭爆發是不言而喻的,歐洲是跳板,是基地,蘇聯才是目的。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看的很明白,只有英國和法國一直都是真糊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