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菲尼迪SUV有什麼特點?

陳瑭

英菲尼迪是日產在美國的高端品牌作品,1989年起就在美國銷售,和雷克薩斯是同一年誕生的。最開始的兩款產品是Q45和M30,後來和雷克薩斯走的一樣的路,從北美出發,順風順水的擴大全球範圍的影響力。北美熱愛SUV,所以QX30、QX50、QX60、QX70、QX80,算上ESQ的話,全尺寸覆蓋。動力也從1.6L到5。6L全部包括。

來看一堵牆一樣的QX80加VK56的5.6升發動機。

QX79,就是原本的FX35,我的夢想之車,鯰魚一般的流暢外形,令人過目不忘,當然你說是鯊魚也行。3.7L的VQ37也是一代梟雄,V6的動力和聲音都好聽,缺點就是剎車總有一種剎不住的感覺,典型的日產風格。這車在美國十分常見,70多萬的售價,讓它在國內的一二線城市裡也比較常見。


生於美國,成長在美國,英菲尼迪上有那種日式的貼心設計,比較合理的內部空間,和日產特色的沙發一般的座椅,可靠的穩定性和人機交互,這些東西會讓車主覺得這車買的值。

我個人對QX60比較熟悉,這款車在國內因為出現在爸爸去哪兒,而火過一段時間,我也開著這車出去自家過一週,2.5L機械增壓的動力比較足,比較符合大塊頭的暖男定位。

QX60的245馬力的機械增壓發動機在高速上開的特別舒服,加上CVT變速箱,動力輸出也是比較流暢。油耗其實也比較平易近人,2.1噸重量的油耗只有11個左右,在市區的話可能會多一些。


一起車言論

想借著這個話題,聊一聊日本和德國幾家場子的設計思路上的不同。

英菲尼迪我們就從21世紀說起了,最初的設計是帶著美式的粗獷的,並沒什麼可以聊的東西,我們就聊聊最近的十年吧。

值得一提的就是2001年的FX45 COncept,以及接下來的FX系列,FX作為最早吧Sedan應用在SUV並獲得成功的作品,但是它的超前性可謂驚為天人,在我看來,這套語言至今仍然影響著英菲尼迪。

英菲的近十幾年,是講求感性、驚豔的日系設計典型。

設計師並不那麼著重於線條的好看,而是隻要認為美就可以了。

所以造成的後果就是,個體的英菲尼迪之間都很驚豔,但是橫向縱向的對比,給人的感覺是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連續性。

可以看到,不同車型,設計元素的變化千奇百怪,卻似乎並沒有能穩定下來,換代車型之間看不到傳承的很急,這也是我認為英菲尼迪缺乏設計連貫性的一種表現。多年來中性和緊湊型SUV一直在FX的影響下探索,但是似乎新的設計語言一直沒有找到。新的QX Sports是挺美。

習慣了英菲你的的造型之後,尤其是SUV的驚豔造型之後,特別希望英菲尼迪能形成一套全新的成熟設計語言。看看隔壁的雷克薩斯,那如同漫畫當中跳出來的切割風格,一點點的修改完善,經過了消費者的極度不適應後,也逐漸變得成熟,還英菲尼迪,還在用一臺臺漂亮的車,進行單打獨鬥。


老楊聊聊車

英菲尼迪與奔馳之間的合作,實在2010年,雷諾日產聯盟向奔馳提供了1.6L的柴油引擎,用來搭配奔馳旗下的A級和B級車;奔馳則提供了2.0L汽油發動機,未來可能也許會提供V6和V8引擎。雙方的合作力度也將惠及到英菲尼迪,來共同研發全新的大型車輛,並且衍生到後驅和四驅轎車與SUV車型當中。

現在的AX50就是和奔馳一起,以MRA平臺推出的產品,所以說QX50和奔馳GLC有著很強的血緣關係,AX30和GLA的關係甚至包括髮動機在內的很多零部件都是公用的。

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合作,時間還要往前推到1998年,當時日產因為經濟危機,面臨超過2億的負債而瀕臨破產,此時發過雷諾投資7000億日元,收購了44%的日產股份,從而結成了雷諾日產聯盟,帶頭人為法國人卡洛斯個人,這次合併很成功,雙方都嚐到了協同的優勢,扭虧為盈,成為了一隻勁旅。

但是到了2016年,日產宣佈不再與奔馳共享MFA2平臺,原因是因為英菲尼迪的市場表現不足以支撐奔馳的技術花費。2017年1月,日產繼續宣佈中止與奔馳的豪華車合作。

同時,2016年,雷諾日產又加入了新的合作伙伴:三菱。

就在2017年,雷諾日產聯盟可能超越豐田和大眾,成為全球年銷量最大的集團。


而雷諾日產聯盟是全球SUV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集團,達到12%的規模。

所以說,雷諾日產與戴姆勒的終止合作,並不是因為英菲尼迪的銷量不行,而是因為

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本身的銷量,足夠支持自己研發新的技術和平臺。


車大副

這話問的一點意義也沒有。就好比肯德基好吃不好吃。旅遊景點好不好玩。英菲尼迪全系外觀搶眼,識別度較高這是它的特色。性能上邊也沒什麼可說的。這種價位的車子材料配置也都不低,我知道的就這麼多。英菲尼迪最大賣點那就是外觀絕對夠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