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患中耳炎 有时候也需用抗生素

宝宝如果用手抓耳,伴有哭闹、摇头、烦躁,家长就要警惕宝宝是否患了中耳炎。中耳炎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不仅会损坏听觉,发生耳聋,还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小儿为什么容易患中耳炎呢?

这是和小儿的生理结构特点分不开的。因为婴幼儿时期咽鼓管的发育尚不完善,咽鼓管又短又直,咽鼓管的生理狭窄处尚未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这样,咽鼓管的另一端即鼻咽部开口端就几乎与鼻底相平。婴幼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容易沿着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咽鼓管的这一特点,也使哺乳的婴儿易患中耳炎。如在给婴儿平卧哺乳时,尤其是进乳太急太多时,易发生呛咳、呛奶,从而使奶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儿童时期常见的中耳炎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急,小儿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40℃,耳痛,流脓和听力减退,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婴幼儿不能陈述病情,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摇头,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或鼓膜外伤、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导致炎症或致病菌经咽鼓管或鼓膜等途径侵入中耳引起的。婴幼儿的咽鼓管短、宽而平直,如哺乳位置不当,平卧吮奶,乳汁或呕吐物也易经咽鼓管流入中耳,因此,宝宝比成人更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

患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时,病人感到耳闷,对于别人的讲话听不清楚,而听自己讲话声音特别响亮,就像对着空瓮讲话时的回声一样,还有耳鸣、耳胀、耳痛和听力减退的症状,在擤鼻、改变头位或牵拉耳廓时听力有暂时改善。幼小的宝宝往往哭闹不休,还能出现高热、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卡他性中耳炎是咽鼓管阻塞,通气及引流功能障碍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小儿患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宝宝患病期间应以清淡饮食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摄入。忌食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之物。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正确的滴耳用药方法是:宝宝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常用的药物有:利福平眼药水、泰利必妥滴耳液、0.25%氯霉素滴耳液。对于发烧的患儿还要积极选用退烧的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食疗小妙方

②白术扁豆汤:白术15g、淮山药18g、白扁豆20g、红糖适量。将白术煎汤去渣后与其他三味煲烂吃。每日1剂,适用于卡他性中耳炎后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