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現代的技術無法探測到地球的核心,那麼地球分為三個結構層是如何劃分的?

80後技術員

雖然現有技術還不能鑽孔到地心,但是通過地震波可以探測到地球內部,從而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四層:由外到內分別為地殼、地幔、外地核、內地核。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下醫學中通過B超來隔著孕婦肚子就可以探測到胎兒的具體活動。其實利用的就是超聲波在人體內的反射、折射等形成,從而形成圖像!

如上圖所示,地震學家利用一些地震事件激發的地震波,發現在大約地下33千米深處,地震的縱波(P波)和橫波(S波)速度有一個明顯的突變,同時也在地表觀察到了反射波,從而確定在地下大約33千米處有一個分界面,稱為莫霍面。同樣的道理,在地下大約2900千米深處發現S波速度變為0,P波速度也大幅下降,因而確定33千米至2900千米為地幔;而2900米以下為液態的地核。但是,後期地震學家又發現在大約地下5200千米處P波速度又有突然升高,同時S波又出現了,因而可以確定地核可以分為液態的外核和固態的內核!

可見人類是利用與醫學B超類似的方法探測出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的!


地震博士

跟買西瓜一樣,敲敲聽聲音的。

地球敲不動,所以我們是根據地震波在各個層面上反射折射的情況,來判斷在多深的地方有較為明顯的密度變化,從而推測出地球大致結構的。

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契在1910年發現,地震波傳到地下50公里的時候有折射現象。所以他就認為這是地殼和其下面的物質有明顯差異。

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在1914年發現,地震波傳到地下2900處,有另一種不同的折射現象,所以他認為這是另一個物質分界面。

後來人們根據這兩位的發現,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分界面分別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