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窈窕留春住 花間少有史海名花

牡丹花殘春去了,芍藥正是青春。說芍藥“美”,總也說不完,纖纖玉莖、亭亭花姿,圓滿甜美的嬌容,若少女十七八,風姿綽約動人,“立如芍藥,坐如牡丹”展現美女的氣質。

芍藥窈窕留春住 花間少有史海名花

自古以來,人們說牡丹是花王,芍藥是花後;“國色天香”的王冠給了牡丹,而給“芍藥”的帽子,卻有千百種。對芍藥之美南轅北轍的見解,早自最早的詩史上,就已經展開了。

唐德宗一朝的進士劉禹錫有句詠牡丹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對愛牡丹花的人來說,誰能不曉呢?這句“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牡丹千古頌,讓人對中唐時期愛煞牡丹的唐流風尚印象深刻;而這句詩中同時也用了對比手法描寫了芍藥──“庭前芍藥妖無格”。只不過劉禹錫這一說,恐怕說服不了所有愛花人,柳宗元就是其中一位。

芍藥窈窕留春住 花間少有史海名花

芍藥窈窕留餘春

柳宗元讚美芍藥:“欹紅醉濃露,窈窕留餘春 ”、“悠悠南國人”。酡顏不因酒,只因飲了濃露,映現南方佳人芍藥的清芳高潔;《神農本草經》卷二,說芍藥有一名稱“餘容”。芍藥開在暮春初夏,是否芍藥的綺麗挽回了春天?

有詩評家愛煞了柳宗元這句“欹紅醉濃露,窈窕留餘春 ”,頒予詠物詩的桂冠。清代吳喬《圍爐詩話》就說柳子厚《芍藥》見體物之妙,“‘欹紅醉濃露,窈窕留餘春’,近體中好句皆不及”。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說柳宗元以芍藥表君子心跡,這裡說的是借用了楚辭“香草美人”比喻美德君子的筆法“亦楚詞以美人為君子旨也”。王闓運手批《唐詩選》說柳詠芍藥“無凡豔而頗似詠蘭”。

這麼說來,芍藥到底俗不俗呢?或竟邪不邪呢?

芍藥窈窕留春住 花間少有史海名花

《詩經‧溱洧》芍藥典故

柳宗元這首讚美芍藥自在優雅,詩的最後一句“願致溱洧贈”中的“溱洧贈”,是引用了《詩經‧鄭風‧溱洧》篇情人以芍藥相贈的典故。

三千年前的鄭國,有溱水、洧水。春天冰融,水勢盛大,浩浩渙渙流蕩而過。剛過了上巳時節,有一男一女相遇,那女子勸男子一起去水邊看風景,男子被說動了心。在那廣大無際美麗的地方,他們相謔嘻笑,快樂悠遊。男子女子互相愛慕,將離時送了對方芍藥。好像電影劇終了停格在芍藥上。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古來芍藥也叫離草、將離,是離別時相贈的花。當時,鄭國有這樣的風俗,三月上巳日,桃花順水流下時,人們在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持蘭草,祓除不祥,也就是漢代的“祓禊”。

芍藥窈窕留春住 花間少有史海名花

《詩經毛詩序》 說《溱洧》是一篇刺亂醒世之作,“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救也。”

到了宋代朱熹評註,把這首詩說成淫奔者的自敘,“士女相與戲謔,且以勺藥為贈,而結恩情之厚也。此詩,淫奔者,自敘之詞。”漢代毛詩序的解讀秉承詩三百“思無邪”的立意,以刺亂醒世,說是淫奔之詞豈不失去了詩經的本意?

到了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卷五》還是傾向於漢代毛詩的看法,“此篇則刺淫者也,皆非淫詩”,認為宋儒的讀解偏邪了。

富貴芍藥宰相 出類拔萃

芍藥窈窕留春住 花間少有史海名花

在中國,北牡丹,南芍藥。江南廣陵(今揚州)芍藥甲天下,和洛陽牡丹齊名。 廣陵名貴的芍藥稱“金帶圍”或“金纏腰”,這種花是可遇不可求的,怎地說法?因為金腰帶不是從種子生成開花的,也可以說是天授與的吧,這種花一現出,城中就有人要當宰相了。宋代陳師道 《後山談叢》記載:“紅葉而黃腰,號金帶圍,而無種,有時而出,則城中當有宰相。”當真有這回事。

《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記載,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魏國公韓琦以資政殿學士統帥淮南,家園中的一株紅芍藥開出了四朵奇花,中間黃色花蕊好像金帶纏腰,就像宋朝宰相的朝服,紅色官袍纏金色腰帶。

“芍藥”不僅以容貌美好婉約示人,她還有妙用,被稱為女科之花,是婦女的良藥。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芍藥有多種妙用:“同白朮補脾,同人參補氣,以酒炒補陰……”

芍藥一朵“解語花”,然而,世間人是否“解花語”呢?芍藥是綽約君子?還是妖豔俗物?芍藥是刺亂醒世的花使嗎?還是放蕩者迷惑人的幻象呢?……

芍藥窈窕留春住 花間少有史海名花

世間人真有解花人?

和元稹相交相契的白居易還有另一種“解花語”。穀雨去、春風逝,白居易看著庭園裡的芍藥花殘,花老矣……花謝、花開、花又謝,他恍然通上了另外空間一般,生老病死輪迴轉換,今世的我豈非是幻身?

今日階前紅芍藥,幾花欲老幾花新。

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後始知如幻身。

空門此去幾多地,欲把殘花問上人。

穿透了芍藥的青春色相,白居易悟了一些“道”,越過了花衰的哀憐,把著稀疏殘花,懇切追問:今天我還有人身在,我還來得及修行解輪迴嗎?

芍藥謝了,春天也已經失去了蹤影。“我欲留春情不淺,青春別我苦無情。”(宋‧張耒 《題宣州後堂壁四首 其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