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我是竹寺人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营造技术是关于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的,生活中,一些景点很常见,不过一些古代的,有年龄的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确实不好寻找,这种被岁月雕刻过的建筑,骨子里有一种历史,透着一种深沉,压得人难忘。不过我希望各位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可以在这里帮我一个忙,寻找身边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建筑,找到了请与我联系,在下面留言即可,这里有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也可以帮你解决古建筑营造技术上的难点,了解古建筑困难总是有的,但我们人多力量大,一定可以帮你解决问题的。谢谢大家。

42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

单围柱重檐六角亭,平面分布六棵柱。仅外围一圈檐柱,里围无金柱。它的基本构造

是:在柱头安装箍头檐枋(大式为额枋),柱头置角云,角云之间装垫板(带斗拱大式做法,这部分构件为平板枋和斗拱)。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垫板以上安搭交檐檩(带斗拱大式做法为搭交挑檐桁、正心桁)。在檐檩上安装抹角梁。下层檐角梁外端扣搭在搭文檐檩上,内一端搭置在抹角梁上, 井挑出于抹角梁之外,角梁后尾做透榫,穿人悬空柱下端的卯眼,悬挑上层檐柱。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这种利用杠杆原理,以抹角梁为支点,角梁为挑杆悬挑上层全部构件的方法,即前面所谈到的抹角梁法。上层悬空柱间由若干道横枋相联系。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这些枋子由下至上分别为:花台枋(带斗拱大式做法,溜金斗拱后尾落在此枋上,无斗拱小式做法可在此枋与承椽枋之间安置荷叶墩一类装饰构件作为隔架构件)、承椽枋、 围脊板、围脊枋、围脊楣子、上层檐枋(大式大式做法为上檐额枋)等构件。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上层檐枋以上在柱头部位安装角云,角云之间装垫板,垫板以上安搭交檐檩(如为带斗拱大式做法,这部分成应为平板枋、斗拱、挑檐桁、正心桁诸件)。在檐檩以上,安装趴梁。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方法同单檐六角亭,趴梁上再装金枋、金檩、角梁、由戗、雷公柱等件。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单围柱重檐六角亭,上层檐柱不落地,室内空间利用率高,构造巧妙合理。实物有北京中山公园松柏交翠亭, 天律宁园重檐六角亭等。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北京中山公 园内一座小山上,建有一重檐六方亭,该亭建于1915年,是当时公园董事会主席朱启钤提议修建,称“松柏交翠亭”。松柏交翠亭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筒瓦亭顶,下檐柱间设靠栏坐凳,东西两面出入,与甬路衔接,环亭堆置太湖石点景,山上遍植油松。山石系日本专家堆造,构思、手法、布局别具特色。1930年7月经朱启钤提议将亭子的灰筒瓦顶改换为绿琉璃瓦顶,当时共用琉璃瓦4491件。亭子油饰一新,配以苏式彩画,金粱题写亭额“松柏交翠亭”。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古建筑之 一圈柱(单围柱)的重檐六角亭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