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罪”逼出“潘剛之病”,伊利信披有無問題?

同樣是跨省抓捕,在5月7日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同一天發出“伊利董事長潘剛‘失聯’真相調查”的文章後,讓伊利牛奶和鴻茅藥酒出現不同的走向。事情正發生微妙的變化。

官方媒體口風一致的報道均未署名。文章稱,“接到伊利公司及潘剛本人的報案後,呼和浩特公安機關及時開展縝密偵查,查明這四則文章嚴重不符合事實,嚴重擾亂正常社會秩序,依法抓獲犯罪嫌疑人鄒光祥、劉成昆。目前鄒光祥、劉成昆二人涉嫌誹謗罪,已被檢察機關依法批准逮捕。”

也就是說,潘剛出境已超過8個月,至今未歸。

董事長在境外大半年,伊利的董事會是怎麼召開的呢?作為總裁,他又如何負責實際經營呢?

查詢過往公告可發現,伊利的董事會都是這樣召開的:對某月某日書面(傳真等)方式送達的《董事會臨時會議通知書》中的審議事項以書面(傳真等)方式進行了表決,形成董事會決議並公開披露。

2017年9月5日潘剛出境後,9月11日伊利在呼和浩特的公司二樓會議室召開股東大會,“本次會議由董事會召集,公司董事長潘剛先生因公務出差不能出席並主持本次股東大會,根據《公司章程》相關規定,經半數以上董事共同推舉由執行董事胡利平先生主持本次股東大會。”

在潘剛失聯消息甚囂塵上後,3月27日伊利發佈的澄清公告說:“媒體所報道的公司相關信息不實,市場傳言均為謠言,公司生產經營一切正常,公司無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自媒體“失聯”報道引起的廣泛關注,伊利仍不會發布這則“潘剛之病”的簡潔公告。

先天性主動脈縮窄是個什麼病,讓上市公司如此不值一提?據說這是個可怕的病。嬰兒一旦患上這種病,90%於1歲內死於心力衰竭。這種病患會經常頭痛、心悸,兩腿怕冷,走路乏力,10歲以上病人的心影會增大。1928年醫學統計死亡平均年齡為32歲。儘管現在醫學發達,可還是有61%的患者40歲以前就死了。就算做了手術,這類患者得高血壓的機率是普通人的4-5倍。不少患者因為手術還可能脊髓缺血性損害,不同程度地下肢癱瘓。當然,還有可能因為手術而患上令人毛骨悚然的動脈瘤,所以要倍加小心動脈瘤破裂、心衰等問題。

這麼嚴重的先天性疾病,潘剛是怎麼當上董事長的?他之前有沒有隱瞞病情?

也就是說,“潘剛之病”是個小範圍知悉的事。

拋開上述疑問不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引起投資者的質疑。

董寶珍認為,目前伊利公司尚沒有通過法定公告的形式披露董事長赴美治病以及存在健康問題。在3月26日,伊利公司還用法定公告的方式,宣佈公司沒有需要披露尚未披露的信息。伊利存在信披方面的問題。

涉及重大交易、重大資產重組、重大訴訟和仲裁等,屬於上市公司的強制性信息披露範圍。但董事長患重大疾病,是否有必要充分披露?

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凡發生可能對上市公司證券及其衍生品種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投資者尚未得知時,上市公司應當立即披露,說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狀態和可能產生的影響。這類重大事件包括:董事長或者經理無法履行職責。

按潘剛在國外8個月仍能履職與遙控的情況,似乎不屬於強制性信息披露範圍。因而有爭議認為,這屬於自願信息披露。

根據上市公司的一般章程,董事長是公司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即潘剛有責任讓投資者知道他的病情和可能的影響。

美國SEC先後在1973年制定“安全港”規則、1995年頒佈《私人證券訴訟改革法》,明確了預測性信息披露的免責制度,鼓勵公司自願披露預測性信息。除了鼓勵上市公司分紅,中國證券監管部門也應鼓勵上市公司開展自願性信息披露。

“誹謗罪”逼出“潘剛之病”,伊利信披有無問題?

鏈接

中石油否認董事長蔣潔敏失蹤,內部人士稱生病住院

2012年09月04日 13:26 《財經網》微博

“目前新聞辦沒有接到闢謠的通知”。上述人士表示。

據微博傳聞,中石油黨組書記、董事長蔣潔敏於8.15日借海外工程招標之際在境外失蹤。中石油內部人士表示,近期董事長蔣潔敏沒有出國,否認境外失蹤。

另據中石油內部可靠消息稱,蔣潔敏生病住院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內部很多人士都知道此事。對於病情,該人士表示,一旦傳出生病的消息肯定不是小病,但具體是什麼病並不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