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蔡龔亮

其實好幾壇還並不是古人酒量的上限,且看漢代的一些記載。

《漢書·韓延壽傳》記載:

飲酒石餘。

《漢書·於定國傳》記載:

食酒至數石不亂。

漢代1斤為250克(北京大學藏武庫一斤權256.5克,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三鈞權重22.49公斤),1石有120斤,則1石等於30000克,合30公斤。

飲用酒的數量如此之大,固然有誇張的成分,但說明喝的酒乙醇含量顯然不高。

在我國古代,按照時間次序,先後出現自然發酵的果酒、人工釀造酒和蒸餾酒。

蒸餾酒出於元代,無論是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許有壬的《至正集》、葉子奇的《草木子》,還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方以智的《物理小識》,都有相關的記載,是學界一個通行的說法。

而蒸餾酒出於

東漢、唐代、宋代、金代這四種說法,是後來學者對元代說的修正,但基本上已經被相關專家所否定,當然這個否定也不能完全算定論,但如果說元代以前蒸餾酒(燒酒)沒有大規模流行,則基本上是無疑的。

因而,在元代之前古人喝的酒應該都以發酵酒為主,不是烈酒,酒精度(乙醇含量)不高,那麼具體多高呢?

秦漢時期,一般酒的酒精度才達到3%左右,之後,隨著時代的變化、工藝的改進,酒精度有所提升,魏晉南北朝時期好酒可以達到4%到4.5%,隋唐時期中高檔酒(黃醅酒、清酒)可以達到6%到10%,而中低檔酒(綠酒、濁酒)的酒精度仍然在1%到3%的區間內——釀酒過程中有微生物闌入酒內,又未經過濾去除液體表面的渾濁懸浮物就是綠酒或濁酒(白居易:綠蟻新焙酒;馮延巳:綠酒一杯歌一遍;晏殊:綠酒初嘗人易醉;江總:濁酒傾一杯;李群玉:一壺濁酒暄和景;范仲淹:濁酒一杯家萬里;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清酒是將濁酒進行過濾後二次加工成的穀物酒,其酒精度就稍高一點,賣相也更好一些(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千;元稹:一尊清酒始行杯);如果制酒過程中相對重視保持酒麴和酒液的純淨度,那麼酒液則會呈黃色,類似今天的黃酒(白居易:世間好物黃醅酒;李白:玉碗盛來琥珀光)。白居易詩句“燒酒初開琥珀香”中的燒酒,唐李肇 《唐國史補》提到的“劍南之燒春”中的燒春雖然都有燒字,但並不是蒸餾酒。

宋代的釀造酒工藝逐漸定型,酒精度在3%到12%這個幅度之間,根據市場的繁榮程度和消費者的接受程度而再具體進行區分。

但發酵法有一個技術上制約酒精度的瓶頸,在酒精度達到20%以後,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無法再以特定的代謝方式持續進行合成,所以在蒸餾酒出現之前,發酵酒最高不會超過18度到20度。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經常在一些武俠劇中,看到許多大俠,江湖人士,到酒店喝酒,動不動就喝上個好幾壇,乃至有些失落的人,酒店的酒喝光了,他都還沒醉。莫非古時候的酒跟白開水相同?一點都不醉人嗎?其實並非如此。

影視作品中的橋段,只是只是場景需求,前史上實在的酒仍是有必定度數的。我國自古以來茶文明和酒文明一向都是我國的兩大特色文明。我國前期的釀酒方法,相對如今仍是比較粗糙的。

前期的酒相當於醪糟,醪糟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釀造工藝簡略,口味甜美醇美,乙醇含量很少,因而深受人們喜歡。度數只是相對於現在咱們的啤酒,根本在十度以下。前期古人釀酒,都是用五穀或許果子來釀酒的,所以釀出來的酒有點相似咱們現在的葡萄酒。


我國的釀酒文明和前史十分的悠久,考古專家從前出土過距今有5000多年前史的釀酒用具,也就是說黃帝時期,夏禹時期,就存在著釀酒這個行業。

有的前史記載,釀酒的鼻祖是狂藥,以為狂藥是夏朝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說“酒”字的條目中有:“狂藥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

秦朝時,釀酒呈現了酒麴,那個時候釀出來的酒,度數比較低,根本都在十度以下。許多人聽過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去景陽岡打虎之前,喝了8碗酒。實際上其時武松喝的酒,它的度數,只是比一般的啤酒度數要高几度罷了,也就十幾度左右,相當於雞尾酒的度數。宋朝時期的釀酒技能,有所提高,能提煉出10到20度左右的酒。

所以其時武松喝的酒相當於喝了六七瓶的啤酒差不多,宋末能夠提煉出白酒相同的度數,這還得歸功於北方的少數民族,因為北方的天氣比較冰冷,所以古代的這些少數民族,往往都是喝酒來禦寒,跟華夏的酒不相同,他們喝的都是高濃度的酒,這些遊牧民族釀酒的方法,用的是所謂的“蒸餾法”的方法,後來才傳到了華夏。


盛行喝白酒,也是在元朝今後的工作,元朝曾經許多人都是海量,元朝今後很少呈現一個人能夠喝十大碗的,像唐宋時期,李白有許多詩歌,都是描繪斗酒的場景。


方言講史

老司觀點:

  1. 最搞的就是藝術加工和演繹的;

  2. 古代的酒屬於釀造酒,是低度酒;

  3. 多少度,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且計量單位是現代的;

  4. 中國古代酒發展到最後是黃酒,一般在12-15度上或下的樣子。

酒的種類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酒可以分為三類,釀造酒、蒸餾酒和混配酒。

蒸餾酒\\烈酒: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金酒、龍舌蘭酒和白酒

釀造酒/發酵酒:啤酒,葡萄酒,果酒,黃酒(米酒)

混配酒\\配製酒:利口酒,預調酒等

釀造酒,就是利用糖(或澱粉轉化來的糖)利用酵母發酵產生的酒,因為酵母在一定濃度的酒精下會抑制其活力甚至死亡,所以釀造最高的酒精度極限也會是在20左右。這還需要很高的技術和對酵母的選取。

所以古代想要得到很高度的酒精的釀造酒是很難的。

蒸餾酒:由於制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濃的乙醇溶液可以將酵母殺死,無法繼續發酵,所以經發酵釀造的酒類含乙醇濃度最高只能達10%—15%。但酒精的沸點是78.2,經加熱使溫度超過酒精沸點而不到水的沸點,酒精蒸汽逸出,再經冷凝可得到80%—90%以上濃度的乙醇溶液,經勾兌可製造高濃度的烈性酒。所以烈酒也叫蒸餾酒,由於蒸餾過程中提取的餾分不同,有時分為“頭曲”、“二曲”或“二鍋頭”等。


蒸餾酒的發展

雖然中國人考古發現蒸餾技術在唐宋就有發現,但用作大規模做酒,還是在元代遊牧民族的進入。直至清代才壯大流行的燒酒,也就是蒸餾酒:現代的白酒。所以像水滸中描述喝十八碗,李逵用罈子喝的都可能只是8度以下的釀造酒。

藝術加工和演繹

評書中常有樣的描述:

這條鐵矛比茶杯口還粗,槍頭子足有二尺多長,沒八十斤也差不了哪去;

雙手一舉千斤的力氣;

劉備雙耳垂肩,雙手過膝,難道他是大耳朵猩猩麼。

這些無非是一種演繹加工誇大過的描述。

一般男性最大可達2400毫升胃容量,真喝十八碗,用罈子喝,別說酒,就是水也喝不下啊。


老司機說酒

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古人動輒一句“在下先乾為敬”,然後一個大酒罈就剩下個空的了,而且一般都還要再喝幾大碗,難道古人的酒量比現代人高很多嗎?

其實不然,我只看到了古人喝很多酒,沒注意古人喝的酒的度數,其實古代的酒和我們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

古代的酒大都是釀造酒、發酵酒,一般最多十幾度或者為10度以下的米酒,直到宋代,酒的度數才提升了一點,但也沒有達到現代白酒的度數。

古代酒的濃度大幅提高是在北宋以後,遼、金、元等政權時期出現了蒸餾酒,因為他們世代居住在北方草原,氣候寒冷,必須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自此中國酒的度數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元、明、清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就沒有像水滸那樣一口酒喝十幾碗的場景了。



當初武松喝的十八碗,現在酒量大一點的人幾乎都能喝下,武松喝的酒,度數應該在15度左右,最高不超過20度。


掘史官

古代的酒的度數在不斷變化,可以說分兩個階段,一個就是所謂的啤酒或者說米酒的階段,那時候古人喝酒就是喝啤酒,隨便對瓶吹,另一個就是真正的高度數的白酒階段,跟我們現在相差無幾,只能小口抿。這兩個階段的劃分,就是因為一個技術的引進所導致的。

第一個階段就是啤酒時代,那時候的酒大約在10度到20度之間。中國的釀酒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期古人就是用糧食和水果釀酒,因為沒有蒸餾技術,釀出來的就是米酒和果酒,度數非常低,即使隨著釀酒技術的發展,古代的酒的度數一直維持在在10度到20度,跟現在的啤酒差不多,於是就出現了古人動不動就喝好幾壇酒的場景,實際上他們喝的就是米酒,度數低,當場不容易醉,但是後勁大,醉的慢,因此出現了武松景陽岡連喝十八碗不醉,但當他進山後,休息一會,反而醉了,最後趁著酒勁,醉打老虎的場景。

第二階段,少數民族帶了蒸餾技術,進入白酒時代,酒的度數和現在相差無幾。古代北方天氣嚴寒,少數民族發明了蒸餾技術,喝高濃度的白酒,後來隨著民族融合,蒸餾技術進入了中原地區,因此古代的酒引來了大變革,酒的度數和現在酒的度數相差無幾,於是古人再也不敢大口喝酒了,開始了抿一口的時代。

總之,在蒸餾技術引進來之前,你也可以像古代的大俠一樣拿著酒罈,非常瀟灑得喝它幾罈子。美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呦!


密探零零發


中國古代的酒,從夏禹的時候就有了明確的記載,通過發酵釀酒度數3到5度吧,到了宋代,釀酒工藝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通過蒸餾,酒的度數可以達到20度左右。
古人能喝酒,一個原因是酒的度數低,另外一個就是古代體力勞動多,強度大,人的身體更加強壯,特別是習武之人,尤為突出。


70蜀黍

每當看影視作品中的大俠們拎起酒罈子豪飲的場面,心理面還真是有點佩服,感慨大俠就是非同一般啊。

有很多小說、影視作品中都大量的充斥著這樣“海量”的英雄豪傑,其實這些人的酒量差不多也就一箱啤酒的量,雖然也算是能喝了,不過也沒多神奇。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酒精度數了,度數非常低的情況下,喝再多進去上幾次廁所就都沒了。

我國雖然酒文化源遠流長,可是在南宋之前基本上都是酒麴釀造的發酵酒。最傳統的曲釀法是幾乎不可能得到14度以上的酒的,因為14度已經是酵母的生命臨界點了,超過了這個度數酒化就會停止。所以基本上直到蒸餾技術開始運用之前,怎麼折騰都難弄出20度以上的酒。所以李白才可以千杯不醉成詩百篇;武松才可以連飲18碗而醉打猛虎;楊志一夥人要劫生辰綱之前覺得天氣太熱,才能買酒來解渴,這已經跟夏天來個冰啤酒的意思一樣了啊。

南宋之後北方遊牧民族帶來了蒸餾酒的技術,因為北方高寒,所以他們平時需要更高度數的烈酒禦寒,久而久之就發現了這樣的釀造方法。不過從那個時期之後的影視作品或者小說中,只要編劇不是太無厘頭,基本就很少出現提壇豪飲的場面了。

酒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文化,但是還是不要酗酒、飲酒過量哦,對身體健康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美酒雖好,不可貪杯,感謝閱讀。


啞巴美食家

其實說起古代的酒水,很多人會問:“古代的酒多少度?”

《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中,楊志一夥人在大熱天買酒解渴,你想酒都到了解渴的程度,可想當時酒的度數是非常低的,而李太白的千杯不醉,雖然有酒杯小的緣故,但是酒精的因素也是主要的。


在元代以前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不會超過20℃,大多是10幾度的米酒,發酵後過濾而得,像武松喝的18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 甚至10幾度左右。

在元朝統治中土後,將
蒸餾酒放在所有酒類之上,目的是突出蒙古的自身的文化,到了明朝時又興起了發酵酒,使華夏酒文化得以發揚,但是到了清朝,由於他們生活在雪國,所以對高度酒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獨有情鍾,以此蒸餾酒又成了主流。


用情太深2000

提到武松在景陽崗喝了十八碗酒,還上山打了老虎。我就不得不懷疑古代的酒濃度得是有多低?

說起如今我們喝的這些高濃度酒,跟古代的遊牧名族有著莫大的關係。因為在元朝以前中國民間流傳著兩類酒,一類是以漢人為主的中原人通過五穀或是水果蘊釀發酵而來的米酒,通過過濾和添加特殊的配濟製作而成。這類酒濃度不會超過20度,口感香醇與現在的醪糟差不多,古人將酒視作解渴的飲料足見這種酒的濃度之低。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像李白、杜甫…這類大詩人整天以酒為伴還要寫出瞭如此多的詩篇,換個高濃度的酒試試,酒精中毒都算是輕鬆的了!


第二類酒便是從北邊的遊牧民族傳至中原的,北方地區天氣嚴寒這些遊牧人為了喝酒以達到保暖的目的,將制酒工藝發展到了蒸餾的層次,通過多次蒸餾獲得了高濃度酒。同如今北面的俄羅斯人一樣他們喝的酒比我們這裡的濃度高多了。這種酒傳到中原後並沒有得到歡迎,因為實在太難喝了,人們更願意去喝傳統的米酒。然而到了元朝統治中原,為了彰顯名族文化,蒸餾酒被列為百酒之首,高濃度酒逐漸取代米酒,米酒衰退。元滅亡以後明朝米酒得以復興但短暫興盛後清軍又來了,他們雖然不是遊牧民族然而生於東北方嚴寒的氣候讓他們格外熱愛高濃度酒,米酒再次被漠視。直至今日米酒的地位也沒能超越白酒!


但在中國古代元以前,米酒是被視作優質酒的,而從北面傳來的高濃度酒由於太過難喝,被視作劣質酒價格低廉只流傳於貧窮百姓之間!如今的白酒文化被我們傳承了下來,而真正屬於自己的米酒文化卻遭到遺棄。


荒野歷史

要弄清這個問題,有必要先梳理一下酒的種類和酒的製作歷史,搞清楚古代的酒和今天的酒有什麼異同。

就酒的製作技術來說,世界上的酒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釀造酒,另一個是蒸餾酒。就釀造酒的原料來說,大致分為果酒和穀物釀造的酒。果酒就是葡萄酒、蘋果酒、柑橘酒等等以水果為原料的酒,在中國不佔主流,雖然葡萄酒等自漢代前後已從西域傳入,但一直沒有成為主流,中國人的飲酒,一般還是以穀物釀造的酒為主。那麼,什麼是蒸餾酒呢?蒸餾酒就是在穀物釀造的酒的基礎上,對釀造酒再通過蒸餾器和蒸餾技術進行再次製作,可以進行一次或兩次、三次蒸餾,最後的酒精度可以達到70度左右。

就全世界範圍而言,蒸餾酒技術的出現以及成熟要晚於釀造酒。歷史上最早出現蒸餾技術的應該是在現位於阿拉伯半島的美索布達米亞地區,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以後沿東南傳入印度北部地區,但是蒸餾酒的製作一直沒有廣泛的傳開,可以說在13

世紀下半期之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並未掌握蒸餾酒的製作技術。中國雖然在4~5千年前就出現了比較成熟的穀物釀酒技術,但蒸餾酒的出現是比較晚近的事。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甄,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甄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現在有不少學者主張蒸餾酒的出現在中國可能更早,根據是唐代的文獻中已有“燒酒”和“白酒”一詞出現,比如《全唐詩》卷四四一白居易《荔枝樓對詩》中的“燒酒初開琥珀香”,卷五一八雍陶《到蜀後記途中經歷》中的“自到成都燒酒熟”,《全唐詩》卷五八九李頻《遊四明山劉樊二真人祠題山下孫氏店》中的“起看青山足,還傾白酒眠”,卷五九六司馬紮《山中晚興寄裴侍卿》中的“白酒一樽滿,坐歌天地清”等的歌詠中,都出現了“燒酒”或“白酒”的詞語。但這裡所說的“燒酒”或“白酒”恐怕並非現代意義上的燒酒和白酒,王賽時在《唐代飲食》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文獻中常見的‘白酒’一詞,此非白色酒,也不同於現代概念中的白酒。這種白酒就是濁酒。唐人常以釀酒原料為酒名,凡用白米釀製的米酒,唐人稱之為白酒,或稱為白醪。”而唐人筆下的燒酒,應該是一種經過低溫燒法進行滅菌處理(以使保值期延長)過的酒,“唐人稱經過加熱處理的酒為燒酒。”
我覺得雖然還不能貿然斷定唐代時的“白酒”和“燒酒”就一定不是今天的白酒或燒酒,但比照同時期的其他文獻和當時中國的釀造技術,蒸餾酒似乎還沒有出現。但是否在元代才由外域傳入,似乎還可商榷,北宋的田錫在《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可知宋人已經知曉暹羅酒在製造工藝上的獨特性,“復燒二次”是否可理解為將釀造的初級酒再通過蒸餾的方式重新制作,尚需進一步的論證。中國的蒸餾酒技術的傳入,有一支可能來自南方的暹羅(現泰國)和雲南一帶,元在消滅了南宋之後,長驅直入,一直攻打到雲南,並在1287年佔領了暹羅,暹羅此時已經有蒸餾的燒酒生產,來源可能是印度北部和阿拉伯一帶,之後從南方帶入了蒸餾酒的製作技術。另有一支是直接來自阿拉伯地區,元代的蒙古人曾出兵西域,在西亞及阿拉伯一帶建立過“”,這一時期東亞和西亞乃至東歐的交通被武力打開,蒙古人的馬隊馳騁在廣闊的歐亞大陸上,蒸餾酒的技術也有可能在這時期被帶入中國。不過,蒸餾酒在元代中國的普遍傳開,似乎是在
13世紀末或14世紀以後,馬可波羅在其《東方見聞錄》(或譯作《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述了中國用米和麥釀造的酒,但未提及蒸餾酒一類的烈性酒,馬可波羅在中國的逗留期間是在1274~1290年間,即便這時已有蒸餾酒出現,大概還未達到普及的程度。在1330年元代宮廷的飲膳太醫忽思慧撰獻給文宗皇帝的《飲膳正要》一書中,記述了一種從南方傳入的稱之為“阿拉吉”的燒酒,在同時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出現了一種傳自南蠻的燒酒“阿里乞”,“阿拉吉”和“阿里乞”應該來自於阿拉伯語araq
,意謂“蒸發、發散”。此後,蒸餾酒的製作在中國蓬勃展開了,各地出現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白酒。

從這一歷史考察來看,古人喝的酒,至少元代中期以前的中國人所喝的酒,應該都是穀物的釀造酒,酒精度大概在10-15度左右,甚至更低。這樣看來,水滸傳中的好漢(都是宋代人)動輒可以和好幾碗(其實那種碗都是淺淺的,也不大,絕不是深底大碗),也不算什麼太了不起的,也就是像今天的人一連喝了1-2瓶紹興黃酒而已。紹興黃酒的酒精度一般在15度左右,紅葡萄酒一般在13-15度左右,白葡萄酒更低,大概在8度左右。我想,今人和古人,中國人和外國人,在飲酒的酒量方面,其實差異不大,千萬不要被歷史小說中的有些描述嚇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