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今天,是第二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召開。

時隔兩年,全國科技界再次迎來高規格盛會。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科技創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影響國家的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國家要強盛,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城市復興也是如此。

但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武漢作為全國科教中心之一,高校林立、科研院所匯聚,百萬在校大學生為科技創新提供後備力量,兩院院士更是這座城市的財富。

據統計,武漢現在擁有的兩院院士達到69位,居於全國前列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有3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有38位(其中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為兩院院士)。他們都分佈在哪些單位,研究方向側重於什麼,將為武漢的產業帶來哪些貢獻?

七成以上兩院院士來自高校 28人擔任行政職務

武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依然是兩院院士的主要來源。數據統計,七成以上兩院院士來自高校,兩成來自科研院所,僅有3人來自武漢的企業。

同城雙星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在院士數量上相差不多,武漢大學擁有17位兩院院士,而華中科技大學擁有16位兩院院士。從專業上看,兩校院士研究領域各有側重,武漢大學的院士集中在化學、測繪和生物領域,而華中科技大學的院士以機械製造、材料、醫學為主。

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武漢的兩院院士分佈圖

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就聚集了寧津生、陳俊勇(兼職教授)、李德仁、劉經南、張祖勳和龔健雅6位院士,他們開設的《測繪學概論》成為武漢大學“最奢侈的基礎課”。

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左起:張祖勳、劉經南、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龔健雅

數據顯示,這些高校有28位院士在學校及學院現在或曾經擔任行政職位,在學校或學院的教學中起“領頭羊”作用。如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雲、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張清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漢院士平均年齡71歲 新增院士趨向年輕化

數據顯示,69位在漢兩院院士年齡分佈較為均勻,90歲以上有5人,80-89歲有18人,70-79歲有15人,60-69歲有16人,50-59歲有14人,50歲以下1人。目前年齡最大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於崇文,現年93歲,他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紅星是目前最年輕的在漢院士,僅有49歲。這些院士的平均年齡為71.64歲,大部分還依然奮鬥在科研、教學一線。

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武漢的兩院院士年齡分佈圖

近幾年來,新增院士越來越趨向年輕化。2017年新增加的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年齡最大的僅有63歲,最小的只有49歲,平均年齡為57.7歲。

42位院士是武漢校友 華科培養院士數量最多

通過梳理在漢兩院院士畢業院校可以發現,共有42位院士畢業於武漢高校,佔總數的60%。

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培養了15名兩院院士,武漢大學培養了13名兩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培養4名,武漢理工大學培養3名,武漢科技大學培養2名。

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從這些院士的履歷中還能發現,他們的畢業院校和工作單位重合度非常高。13名畢業於武漢大學的兩院院士,有10位留校;15名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院士,有13位在華中科技大學任教。

光電信息和生物 院士引領武漢兩大千億產業群

兩院院士的科技成果價值,不只是在實驗室,更要走向社會、走進經濟發展的各行各業。只有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才能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打好主動戰。

當前,我國正迎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槓桿培育新動能,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製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式根本性轉變,既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也是城市崛起的機遇。

中國科學院按照研究領域劃分,分為地學部、化學部、技術科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數學物理學部和信息技術科學部。

從數據來看,在漢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大半隸屬於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和地學部。

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在漢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分佈圖

具體來看,在漢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們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生物、農業等領域,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智力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主要從事放線菌遺傳學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2010年任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後,為武漢發展生物產業帶來“森林效應”。他為光谷生物城引進一支上十位“牛人”組成的強大科研團隊,他們分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名校。此後,鄧子新還力邀包括田波、卓銀禧、趙進東、陳煥春等8位院士的14個海內外團隊入駐。

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2010年底,“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也在武漢大學批准立項建設,為光谷生物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築起了一道強大的基礎-應用-產業化密切聯繫的研究後盾。

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2017年,光谷生物城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2.75億元。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佈的國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光谷生物城位列第三。

在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集中在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從這些院士的研究方向來看,側重於光纖傳感、鋼鐵材料、測繪遙感、農業等領域。在國家艦船研製方面,位於武漢的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和701所都是核心研發機構,擔起國之重器的研製大任。

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在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分佈圖

在光纖傳感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是我國光纖通信技術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認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1977年,他研製出中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採用石英光纖作傳輸介質、半導體激光器作光源、脈衝編碼調製為通信制式的方案建立了中國的光纖通信技術體系。在他的倡議和支撐下,光谷成為全球最大的光電產品研產基地,2011年,光谷光電子產業收入就突破千億,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

李德仁鄧子新等69位院士都畢業於哪些學校,武大華科誰培養更多?

1977年在武漢郵科院趙梓森(左二)與同事討論石英玻璃熔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2017年,武漢全面啟動“院士經濟”,著力打造“院士之城”,進一步推進科技轉化成果對接工程,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富礦”。武漢有69位兩院院士,他們還將如何為武漢創造經濟發展新動能,讓人期待!

撰文丨蔡婉婷、王鶴、江翠玉、劉歡

排版丨江翠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