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之將死,其言坑人”的例子?

趙仁斌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看了這麼多答友的回答,描述的人物都是如何厲害,如何精明,能掐會算,在死之前還能坑敵人對頭一把,但我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極其英明神武的一個人物。但是卻因為性子太傲嬌,時常腦子抽一下筋,他這次坑人,應該是無意為之,但確實把人家坑個瓷實。他就是被人譽為兵仙的韓信。



要說韓信,一生也算是離奇了,年少時自命不凡,忍受過胯下之辱,也接受過漂母之恩。後來天下大亂,韓信投奔項羽,憑藉耿直傲嬌的個性,多年不得重用。幸遇劉邦這邊的蕭何,蕭何一看韓信就連連讚歎,稱他國士無雙,竭力推薦給劉邦。韓信一見劉邦就把對頭項羽分析了個頭頭是道,又把天下大勢說了一通,劉邦也驚為天人,從此韓信開始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開掛人生。

劉邦有了韓信,一下子就厲害起來,先攻三秦之地,然後滅魏亡趙定齊,大大縮小了跟項羽的差距,而韓信自己也借勢做了齊王,大有三分天下之勢。

項羽這邊一看急眼了,找人就去遊說韓信,說你跟我合作吧,反了劉邦,到時候可以做真正的王,不用再受制於劉邦。韓信這等耿直驕傲之人輕易可不會反,反而回應說,我以前不是沒跟項羽幹過,可結果怎樣呢,幹了多年不過小小執戟之士,屢次獻計沒人聽。而人家漢王呢,第一次見我就拜我為上將軍,兵隊任我調遣,好吃好穿盡我用,我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怎能反了漢王呢。

這時候齊人謀士蒯通出現了,這蒯通算是一個縱橫家,縱橫家一般下場不咋樣。比如比他更出名的縱橫家蘇秦,採用合縱計策,聯合六國抗秦,拜六國相,最後被人刺死在齊國。而他同學張儀專門拆他臺,拜秦國相採用連橫計策各個擊破合縱國聯盟,可謂勞苦功高,可是喜歡他的秦惠王死後,新秦王卻逼得他出逃。蒯通就想仿效兩位先人,遊說韓信。

他先說了一下韓信相貌,說看他相貌,只能做個侯爵,而看他身形,又十分高貴,似乎成就不可限量。又跟韓信說現在他已經功高蓋主,等幫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勢必遭遇迫害,而他投奔項羽,項羽也不會完全信任他。但是現在天下大勢決定權就在他手裡,他幫誰誰就贏,與其這樣,不如自己稱王,憑藉現在的兵馬地盤,牽制劉邦項羽,然後在自己地盤上苦心經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韓信一旦獨立,那劉邦項羽就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到時候韓信就是制止天下紛爭的第一有功之人,劉邦項羽還有其他諸侯小國都要來拜。

其實看看蒯通的描述,似乎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卻有兩個致命大漏洞,一個就是他只說韓信優勢沒有說出韓信的劣勢,另外一個他的思想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要知道那時候秦始皇已經實現過一次大一統了,推行郡縣制,現在要打就要打出一個一統天下的皇帝,而不是僅僅讓諸侯朝拜的王。

韓信思來想去還是覺得不能反劉邦,蒯通看韓信這樣子,知道韓信以後肯定要有災禍,就假裝瘋了,離開了韓信。

果然,滅了項羽之後,劉邦迅速收取了韓信兵權,但還是封他做了楚王。可是楚王卻沒做多久,劉邦就借謀反之名,貶韓信為淮陰侯。

韓信這時候氣的要命,怨天尤人,可是現在他無兵無權,於是就挑唆陳豨謀反,結果保密工作沒做好,被自己家臣的弟弟告了密。於是呂后蕭何合謀把他抓了起來,要殺死他,韓信臨死前說了句話,真後悔沒聽蒯通計策,結果死於女人之手,難道是天意?

呂后把這話說給劉邦聽,劉邦一聽蒯通是誰,趕緊抓來。那時候蒯通裝瘋後當了巫師,哪想到韓信死前還坑他一把,不過他不愧是個縱橫家,他跟劉邦說:這以前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想得天下的人多了去了,結果您最英明神武坐了天下。我以前只認識韓信不認識您,所以才挑唆他謀反,這不是我的錯啊。想得天下的人太多了,只有您有這個能力,您不能把有這想法的人都殺了吧。劉邦聽了挺受用,居然放他一馬。其實蒯通當時處境十分險惡,如果他當時措辭稍微有個閃失或者劉邦是殘忍好殺之人,抑或劉邦當時心情不好,那他就沒命了。

看韓信死前表現,他是恨蒯通嗎,顯然不是,之前蒯通是他謀士,屢現計謀,他不會恨蒯通。那韓信是臨死想拉個墊背的嗎,看他為人也不是這麼陰險惡毒之人。我想他不過是對劉邦怨氣太深,覺得死的憋屈,死之前就想過過嘴癮,告訴劉邦這天下要不是老子當時感恩於你,還指不定誰坐呢,估計他都沒想過這樣會害死蒯通。

其實這裡也看出韓信的為人,雖然他打仗天下第一,為人處事卻有點我行我素,不替他人著想,就算他當初聽了蒯通計策,估計也很難坐穩三分天下的位子。


一覽眾河小

這樣的例子很多啊,牛人死前都會考慮後事,這裡舉一個例子。唐朝時有一個宰相叫姚崇。浙江湖州人,產絲的地方,武則天的時候,他是兵部尚書,參與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所以唐玄宗對他是很信任的,什麼大事都交給他辦,認為他能夠拯救時事,稱為救時宰相。

那活著的時候,自是恩寵無比,穩如泰山。

但確實年紀大了,到了開元九年,已經71了,眼看身體不行要掛。這時候,他就開始想了,自己當了三朝宰相,得罪的人不少,自己死了,難免有人要找家族的麻煩,一算,還真有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叫張說。

此人也是一個名臣,但是他跟姚崇關係不好,唐玄宗有一次想提拔姚崇當宰相,張說便在後面動手腳,指使人彈劾姚崇。但唐玄宗自己心裡有底,沒有聽,還是讓姚崇讓了宰相。

姚崇也不客氣啊,當了宰相之後,就告發張說私下跟王爺接觸 ,這在唐朝是犯了大忌,於是,張說就被貶到外面當刺史。

而到了姚崇死的時候,他一算,也就是這個張說有能力對他們家不利了。因為這時候,張說通過平定邊亂有功,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當宰相了。

那怎麼辦呢?

姚崇就把自己的兒子們叫過來。與老張跟我有過節,但是這個人比較貪財,喜歡珍玩之類的東西,等我死了之後呢,你們就把我這些年珍藏起來的東西放到我的帳前。如果他來了,這些東西他看都不看,那完了,你們自己想辦法吧,儘早避難。不然全家都要仆街。如果看了,那就好辦了,我們家有救了,把一些他看過的東西送過去,只請他寫一個神道碑,然後如此如此,這樣就能保我們一家了。

那好,到了姚崇的追悼會了,張說當然要來啊,自己的大敵終於躺下了,看了心情愉快啊。

一來,看到外面擺了好多東西,一下就走不動了,盯著不放。姚的兒子們知道了,他父親的第一計成功了。

趕緊把這些好東西送過去,只求對方給自己的老父寫個墓誌銘,這對文人來說不是事,而且張說確實是大文人,文壇領袖人物,跟當時的許國公蘇頲齊名,人稱燕許大手筆。

張說是燕國公啦。

而唐朝給人寫墓誌銘,其實跟現在寫軟文一樣的,無非就是誇兩句,屬於收費項目,而且收費不低,唐朝公務員工資不高,很多還是發花椒這些實物,所以給人寫墓誌銘是當時名人的一大收入來源。

張說一看,這送來的都是自己看上的好東西,本來不想寫,但這些東西太好了,那就寫吧。

寫墓誌銘那自然要寫好話,雖然肚子裡對姚崇有意見,但不能寫出來,不然,流傳開來,大家都說張說小雞肚腸。所以,張說這個墓誌銘也寫得漂亮,盡是好話。什麼“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

姚崇的兒子們拿了這個墓誌銘,千謝萬謝,留下寶貝回家了。

張說得到寶貝之後,玩了兩天,心也淡了,再琢磨一下,感覺不對,自己把姚崇寫得太好了,說出去,那豈不是說我張說捧姚崇。

於是,張說到了姚家,說昨天寫的那個東西,我想了一下,還有一點東西要加上去。

姚崇的兒子嘿嘿一笑,就不太好改啊。

張說答,有什麼不好改的,筆墨的事。

姚崇的兒子們說,請宰相大人來看一看,到了後院,一看,是塊石碑,那塊墓誌銘加班加點趕工,已經刻上了。

這一下。張說的臉青了,又想了想,說:“沒關係,我改好了,再刻一個碑就行了。”

答:“這個你要問皇帝。”

“為什麼?”

“宰相大人的文章太好了,我們拿去給皇帝看了。皇帝說寫得很好呢?”

皇帝看過了,而且說好,那已經定了板啊,你說不好,那你跟皇帝說去吧。

張說這才上了當,而且他後面還想著打點小報告,揭發姚崇的問題,結果唐玄宗就很奇怪啦:你在墓誌銘上,不是說他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嗎?怎麼這會又變了。

張說:……陛下,我可以抽自己兩嘴巴子嗎?


腦洞歷史觀

論中國歷史上的坑貨之最,莫過於方孝孺這位鐵骨錚錚的人物了。不僅成功的把建文帝給坑沒了(失蹤),還憑藉一句『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功的導致了十族被誅殺。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並不是出自於清朝人編撰的《明史》,而是記載於明朝人自己編撰的《明熹宗實錄》。

己亥,詔恤先臣方孝孺遺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讀學士直文淵閣。當靖難師入,以草詔不從,致夷十族。

所以,方孝孺這個汙點,並不是清朝人給朱棣潑髒水。應該是確有其事的。

我覺得,臨終遺言坑人有兩種情況,一是坑了不在場的人;二是坑了聽遺言的人。方孝孺就屬於第一種,而第二種情況的代表,就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託孤了。


(教科書般的驚恐表情)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臨終託孤於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就是說,劉備把季漢江山交給諸葛亮,他很放心。唯一的遺憾是劉禪不成器,若劉禪可以輔佐,那就拜託你輔佐他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話,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

附:還有另外一種解讀,若劉禪不能輔,諸葛亮可以從劉備的其他兒子中選擇新的繼承人繼承皇位。


接著,劉備又下詔教訓劉禪說:你和丞相一起做事情,要待他好像待老父一樣!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這一招算是絕了。季漢江山不穩,託付給別人他不放心,諸葛亮靠譜一點。但是也不能不防,乾脆以退為進,來點狠的。

不僅把江山託付給諸葛亮,把三個兒子也託付給諸葛亮,甚至讓三個兒子都認了諸葛亮當乾爹。我這麼委曲求全,你還敢當曹阿滿那種漢賊嗎?

歷史上這麼“豪爽大氣”的託孤遺言,我個人感覺也就是劉備一個人說過。


諸葛亮的反應則是一邊痛哭,一面標示自己的忠心。表示要竭盡所有輔佐的力量,獻上忠貞的節操,堅持死為止!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老三國在處理這一段戲份時,還是很有內涵的。諸葛亮嚇出一身汗,頭也磕破了。)

就這樣,劉備滿意的閉上了眼睛。雖然沒有統一天下讓他很遺憾,但是用一句話就套死了諸葛亮,他也無憾了。

最後的結果也應了諸葛亮的那句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自己累死在了北伐前線,而劉禪則穩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劉備果然是老狐狸!就憑一張嘴和幾句話就把諸葛亮給綁住了。不僅累死諸葛亮,還保住了吾兒的皇位。先主真乃大智慧之人。



不過作為臨終遺言,劉備還買一送一。他告訴諸葛亮,馬謖這個人難堪大任,不要讓他辦大事。只可惜諸葛亮沒聽,為後來招致禍事。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


另外,還有一個靠遺言,既坑了當事人,也坑死一大票人的沙陀族猛人——李克用。

據《五代史伶官傳序》記載:

世言晉王(李克用)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李存勖)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這個內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畢竟高中課文都學過。

晉王李克用臨死前跟兒子李存勖說,我這裡有三根箭,代表了我的三個死仇。分別是死仇朱溫、小人劉仁恭、背信棄義的契丹人。你要給老子報仇。

一口氣讓兒子替自己滅三個敵人,這當爹的心也是狠。

後來李存勖真的很爭氣,先後滅了劉仁恭的燕國和朱家的後梁。契丹雖然沒有滅掉,但是讓契丹人吃了一場大敗仗。

天佑十一年(914年)···誅守光。遣大將李存霸拘送仁恭(燕王)於代州,刺其心血奠告於武皇陵,然後斬之。
天佑十九年(922年)···李嗣昭躍馬奮擊,敵眾(契丹)大潰,俘斬數千。
龍德三年(923年)···麟進刃於建國樓之廊下,帝(朱友貞)崩。(梁亡)

李克用一生沒辦成的事,全部甩給李存勖這小子了。李存勖年紀輕輕的就繼承父業(23歲),太年輕了。建立後唐時,也才38歲,順道還滅了前蜀。

天下若九分,李存勖就佔了六成。難免會有輕敵的思想。後來果然應了那句老話『太早成功不是什麼好事』。

為父之人,不應該給兒子如此大的壓力。結果李存勖也是晚節不保,悽慘而死。


Mer86

此話出自《論語》: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曾子在臨死以前,孟敬子去看望他,他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觀點,所以他才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說這話是為了示弱,目的還是為了讓孟敬子接受自己的觀點,所以這句話怎麼看都有點死不瞑目的感覺。我在想是不是一直以來我們誤解了這句話的本意。


就好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不是說後代沒有子嗣就是最大的不孝

原文是這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還比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並不是人如果不為自己考慮,就連天地都無法容忍的意思。

原文: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意思是修習德行是天經地義的事,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就連天地都無法容忍。


三國演義中劉備、諸葛亮以及郭嘉,都演繹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種死不瞑目的感覺。(與正史無關)

先說這郭嘉在彌留之際,話都說不利索了,還不忘坑了司馬懿一把,怪就怪司馬懿能力太強,比郭嘉還強,這就是司馬懿的不對了,不坑你一下總覺得心裡有事放心不下!郭嘉幾句話讓曹操猜忌了司馬懿一輩子,最後雖然沒要司馬懿的命,但想來這司馬懿一生活的憋屈的夠嗆。

郭嘉——“郭嘉自知命不久矣,願再為丞相獻最後一計!”
曹操——“奉孝直言,吾聽之!”
郭嘉——“司馬懿有狼顧之相,虎熊之心,金麟必非池中之物,臣早有察覺其心有異,只是礙於司馬士族,未曾發難,臣自恃謀多智廣,願為丞相壓制此人,今臣早去,難為丞相……”
曹操——“司馬懿前事阻我,確有異心,奉孝但有此言,吾必殺之,永絕後患”!


再說這諸葛亮,臨終之時還依舊不忘留下錦囊妙計,誓要取了魏延的小命,感覺比起郭嘉不坑司馬懿心裡就有事放不下的狀態更迫切,

不要他的命當真是死了都閉不了眼。都說因為諸葛亮算準了魏延會反才殺他,其實魏延反不反,終究難逃一死。諸葛亮本就不信任他,而他又太鋒芒畢露,總是和諸葛亮意見不合,諸葛亮太小心謹慎,而他則更具有冒險精神。一來二去,一個不被重用,一個不被尊重,互生仇怨,諸葛亮死也要拉個墊背的。


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是跟劉備學的這招,說起來這諸葛亮也是被劉備坑了,劉備臨死時不放心諸葛亮,有心試探。

當劉備說出:“君之才能遠勝於曹丕十倍。必能安國振邦,終定天下。若嗣子劉禪可輔助。則輔助之;若不才,君可以自為成都之主。”這句話時。

諸葛亮如果腦袋一熱,不小心說錯話,比如“我怕幹不好哦”之類似的,下一刻估計人頭就落地了。不得不說劉備是個心機boy,一旦諸葛亮有這個想法,當場就殺;沒這個想法那更好,順水推舟,讓你做個相父,道德綁架你一輩子為老劉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觀影大家關注“文史肆”,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


文史肆

此題有趣,福垊為您揭秘兩位。一文一武都是超級大牛人。都牛到人之將死,一言可以殺人的地步!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您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學霸錐骨的結果不是王者榮耀而是草根逆襲——比王者還榮耀,大吉大利晚上吃雞。沒錯,蘇秦通過拼命學習改變了命運,身挎六國相印,榮歸故里!努力永遠不晚,怕的是永遠不努力!七旬也要秉燭夜讀,學不可以已。



話說蘇秦晚年遭人刺殺,生命垂危。齊閔王欲為其報仇,可抓刺客如大海撈針。蘇秦出一計:“我死後,君上可詐稱我為內奸。裂我四塊,對那刺客賞千金。豎子自會送死!”齊王依計行事,有四個假裝是英雄(刺客)的想好事者前來領賞,決定平分。然後齊王怒呼:“把這四個二百五給孤王烹了。”二百五就是這麼來的。下面這位說的話沒有一點技術含量卻能秒殺於人。讓您領教下什麼叫血口噴人。



真正的人生贏家,就是功成名就做人也要低調而厚道。常百萬的妻弟就是因為高調跋扈而死全家還株連數萬人的。做人一定要低調,做人一定要厚道。常百萬不是他有百萬雖然他不缺百萬,而是他統軍百萬必將橫行天下(朱元璋語)。他就是傳說中的春哥——常遇春。其妻弟藍玉更是後來者居上,揮軍北上,劍指捕魚兒海(貝加爾湖),並大敗北元。因跋扈還多不聽朱元璋的勸,梁國公變成涼國公,晾他一邊兒。做了太子太傅,他怒道

我不夠格做太師?他跟太子還是親戚,太子死後,終於禍從口出,被錦衣衛都指揮使蔣瓛(huán)告發其謀反。這就是駭人聽聞的“藍玉案”!



朱元璋派皇太孫朱允炆和吏部尚書紅人詹徽審問。詹徽喝令:“逆賊藍玉,速速招供。同黨都有誰?”藍玉高呼:“詹徽是我同黨!詹徽是我同黨!”還能這樣玩?這樣也行?還真行!朱允炆一聲令下,詹徽就由主審變被審,最終在高呼冤枉中步入天堂。



有人說,這朱允炆不是仁孝善德嗎?怎麼這樣草菅人命,糊塗不堪?恰恰相反,他正是聰明才有意為之。之所以草菅人命,一是對皇爺爺不滿!為什麼不滿?這就是二了,二是藍玉是皇太孫的親戚靠山。皇太孫他媽姓呂,乃呂本女。他嫡母姓常,春哥之女。如果藍玉不死,朱允炆削藩,借燕王十個膽,您讓他試試清君側?!一試必然束手被擒,死無葬身之地。三呢,詹徽高調審問,刺激到皇太孫,藍玉負氣一嚎,詹徽喪命。


福垊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吳起,吳起在被殺的時候可是生生將殺他的人全給坑了。

吳起離開魏國到了楚國之後,一年後便被升為令尹,開始在楚國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吳起的改革使得楚國國力逐漸強盛,楚國的疆域得以擴展。然而,吳起的變法也嚴重觸及了楚國貴族的禮儀,招致了貴族們的怨恨,這為他埋下了殺身之禍。

根據《呂氏春秋·卷二十一·開春論·貴卒》記載,公元前381年,任用吳起變法的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舉兵,想要誅殺吳起。貴族們用弓箭射傷了吳起,吳起眼看性命不保,拔出身上的箭就逃到了楚悼王挺屍的地方,將箭插在了楚悼王的屍體上,伏在楚悼王的身體上大聲喊道,“群臣叛亂,謀害我王。

(楚悼王)

貴族們只想著射殺吳起,根本沒有在意吳起身下的楚悼王屍體,於是吳起和楚悼王的屍體一塊被射成了刺蝟。毀壞國君屍體這可是重罪,是要被誅滅三族的。

(楚肅王)

於是,楚肅王繼位後,便命人根據箭矢查找主人,將毀壞楚悼王屍體的貴族全部處死,因此受牽連被滅族的足足有七十多家。而吳起的屍體隨後也被處以了車裂之刑。

荊王死,貴人皆來。屍在堂上,貴人相與射吳起。吳起號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屍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亂王!”吳起死矣,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
《呂氏春秋·卷二十一·開春論·貴卒》)

吳起一句話害死七十多家貴族,一句話為自己報了殺身之仇,這種急中生智的能力我算是服了。


香茗史館

永安城託孤算不算。

話說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敗退永安城。從此鬱鬱寡歡,不久感覺命不久矣,就想安排安排後事,就把劉禪諸葛亮等人招來託孤。

《三國志·諸葛亮傳》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從此諸葛亮就永遠的綁在了蜀漢的戰車,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那個君權天授的年代,我們可以想象劉備為什麼會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我們的劉豫州真的有這麼偉大嗎?這只是一種手段而已,可以看成劉備不怎麼相信諸葛亮,臨死詐一下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同意自取,後果會怎麼樣,大家可以腦補……!最後又讓後主:事之如父,這是一個棍子一個棗!

最後諸葛亮真的做到了: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其實如果劉備不說這話,諸葛亮也會輔佐後主的。但是就是因為他這樣說了,導致多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意味。

所以劉備臨死也算坑了諸葛亮一把。

以上僅是個人看法,不同意見歡迎留言!


古典青年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然而,在我國曆史上就是有一些高人,他們卻反其道而為之,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人之將死其言也懼”歷史悲劇!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湧現了很多很多的古聖先賢,其中不乏有名垂千古的能人志士、也有遺臭萬年的專做壞事之徒;有死後也能造福一方的奇人異士,也有死後也能殺人的高人;

如:戰國初期的吳起,以及戰國後期的蘇秦,這兩個人都是戰國時期,乃至我國曆史都極具影響的人物,由於當時的複雜的多變的環境,儘管他們二人曾經功勳卓著,但卻都沒得到善終,吳起被保守派亂箭射死;蘇秦刺客所殺,不過二人都在死後為自己報了仇,都憑藉自己的智慧在死後,仍然巧妙殺死了害死自己的人;


我們主要分享一下戰國初期的著名人物吳起,在死後巧妙的殺死射殺自己的七十二個皇族貴胄的故事;

吳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我國戰國初期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主要代表人物,精通儒家、法家、兵家等學派理論,曾先後為魯國、魏國、楚國效力;在政治、軍事和改革上都有極高的歷史成就;

在魯國效力時,曾多次帶兵打敗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

在魏國效力時,曾多次打敗了強大的秦國,創建當時天下無敵的魏武卒方陣(重甲步兵);期間著有《吳子兵法》;


在楚國效力時,主導楚國變法(也叫吳起變法)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

吳起雖然自出道以來,功勳卓著,但仕途卻終不能得志,在魯國、魏國都是因為受人排擠與迫害不得不投靠楚國,在楚國變法時,又因為吳起變法撼動動了皇族貴胄的根本利益,引發了眾多楚國皇族貴胄的排斥和眾怒。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在楚悼王的葬禮上,楚國皇族貴胄平時懼怕楚悼王,不敢下手除掉吳起,這次他們看機會難得,再也不用怕有人給吳起撐腰,就商量在葬禮上把吳起亂箭射死,在七十二家皇族貴胄把箭射向吳起的時候,吳起知道自己今天必死無疑,就大喊一聲:“休殺我王”!同時帶著滿身的箭撲在楚悼王的屍體上,此時那些已經對吳起恨之入骨的皇族貴胄仍然沒有停止射箭,亂箭射殺了吳起,同時也有不少的箭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

新楚王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依據楚法,凡是射殺楚王的人,一律滅門,新楚王就把七十二家皇族貴胄全部誅殺,也是吳起臨死之前的那句:休殺我王!

讓射殺自己的皇族貴胄全部被處死,這也是歷史上很有名的:“吳起生能殺人,死也能殺人”的歷史傳奇故事!


求圖55

商鞅在秦國改革成功後,秦國的力量極大地增強了,小看崤山以東的幾個諸侯國。山東六國一看這"板眼"有效果,大夥就跟風,也要變革圖強,搞個國富民殷。這點子離不開人才。於是能人賢達開始在戰國七雄中流動。


軍事家兼改革家的吳起就應騁到了楚國,楚王待若上賓,支持吳起在楚國搞改。改好沒?改得上層沸反盈門,改得下面頗有成效。宗室內豪門,權貴廷臣的利益被刷減,視吳起為眼中釘,肉中刺。楚王在,他們不敢動。楚王駕崩侍柩在殿。這些恨吳起的人就圍攻吳起,欲除之而後快。吳起一想,不能這麼白死,死也要拉幾個墊背,黃泉路上有個伴不是。他就跑到楚王僅靈柩旁,伏在楚王屍體上。追他的人都想射死他,砍死他。於是,箭如雨下。射死了吳起,也射中了楚王屍首。太子一上位,查是哪個射的先王,一查不得了,死了幾幹人。這吳起的心思,常人不及,借屍復仇,而且借太子之力除掉仇人。



漢武帝朝的酷吏張湯,刻薄寡恩,身為御史,治獄嚴酷,得罪了不少人。後來與漢武帝舅舅田份,商人壬信等攪在一起,讓人告發,事牽丞相府三上史。結果張湯被處死,他臨事前說讓武帝查查丞相三史,結果三長吏陪死。


劉備在夷陵大戰中逃到白帝城,臨終讓諸葛亮選擇自行"便宜",嚇得賢相汗流浹背,連忙磕頭不己。以後只得為後主鞠躬盡瘁,為復興漢室死而後己。劉備算是個軟中帶硬的皇帝。至於託孤,這才是明智。讓你不忍幹,也不能幹,想想這些臨終之人都汗不敢出。


劉一千五

歷史上臨死還作妖,害人害己的很多,天王洪秀全就是一例。


1862年,湘軍圍攻南京城,忠王李秀成建議洪秀全離南京城,到別處另立“天國”。洪秀全早已習慣了紙醉金迷,失去了當初艱苦奮鬥的精神。他對李秀成說“我在天國為王是天父天兄的旨意,清妖能奈我何?你若出城就去吧,我是不會離開天京的!”說的李秀成無可奈何,李秀成又做了最後的努力,提出城內糧食短缺,不夠軍用。洪秀全對此早有考慮,他下詔說:“合城俱食甜露,可以養生”。所謂“甜露”實際上就是地上各種野草。為了鼓舞人心,洪秀全身先士卒,每天都吃野草直到後來中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