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沒有雷軍的命,卻有雷軍的夢

智能手機圈有比自家手機品牌還要出名的兩個創始人,一個就是雷軍,另一個就是錘子手機的羅永浩。學霸、中關村技術大牛出身的雷軍似乎和高中輟學、後又成為新東方英語培訓老師的羅永浩在人生的軌跡上本沒有對話的可能性。

羅永浩:沒有雷軍的命,卻有雷軍的夢

但它們共同入局智能手機的戰場,在之後似乎卻有了相同的軌跡。並且都有著革新行業夢想。滑稽的是,兩者在今天給出的結果卻是千差萬別。小米上市,雷軍無論如何都已是身價千億、小米已是全球第四的智能手機制造商;而此時的羅永浩依然只是那個手機發佈會現場的相聲演員,高舉革命大旗的錘子科技依然是處在生死邊緣可有可無的智能手機玩家。

嚴格意義上來說雷軍和羅永浩做手機的時間相差整個兩年,小米2010年4月進入,而錘子是在2012年4月進入。但這對一心革命智能手機產業的羅永浩來說都不是問題。究其實質而言,這確實不是錘子敗落的根本原因。

軟件技術出身的雷軍在踏入手機圈的那一刻開始,就利用自己的優勢,從智能手機的人機交互著手,創立MIUI。在一年半以後才發佈了小米第一款革命性的手機。此時才真正算智能手機玩家之一。

而羅永浩除了遲到兩年之外,錘子手機在方法軌跡的採用上可以說幾乎和小米如出一轍。絲毫不動手機的羅永浩模仿小米似乎開了一個不錯的頭。在2013年發佈了基於安卓的深度定製操作系統——Smartisan OS,這讓不懂手機的羅永浩在業界一炮而紅。

後來當T1發佈的時候,擬物化的操作系統讓錘子成為了扁平化為主的智能手機界一股清流。羅永浩也是憑藉著自己在互聯網上許久以來的高曝光度,一下子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忠實錘粉。

這時的錘子可以說像小米為自己貼上“性能發燒”、“性價比”這樣的標籤一樣,為自己也貼上了“工匠精神”、“工業設計”這樣具有極強辨識度的產品標籤。

從當時的角度來看,錘子只要不自甘墮落,成功便在眼前。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畢竟有小米手機為自己貼了內在的“性能”標籤後,火爆銷售的案例在前。難道錘子貼了外在的“設計美學”標籤之後就不能成功?

當然是不可能的,畢竟外在美和內臟好都是人的剛需。

現在看來當時確實錯了!不管是羅永浩,還是對錘子持樂觀態度的看客。錘子確實沒有成功,到現在為止依然是一個失敗者。

錘子發佈T1的時候正是國內3G和4G網絡更新換代之際,大多數消費者被教育後,認為必須使用最潮流的科技產品。而T1就這麼尷尬的處在了3G這個版本。

可以說不管當時T1的三大實體按鍵、外觀設計、擬物化的UI有多大的爭議,都不是阻擋消費者購買的決定性因素,而只有這個“過時產品”的標籤是消費者無法逾越的鴻溝。當時以3000元以上價格購買T1的用戶,有哪一個消費者是把它看成真正的手機的呢?

至此,錘子為自己貼上了一個“非主流”的標籤,至今也無法撕掉。

第二年錘子繼續死磕工業設計,發佈了T2。但它的到來依然似乎生不逢時。當時手機性能參數大戰是最為激烈的時候,在參數上比友商落後那麼一點點都是不被消費者認可的,線上的銷售尤為如此。T2似乎最缺的也就是參數了。這款手機銷量不好的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此時的錘子科技也是處在高速燒錢賠本的階段,錘子手機的未來幾乎遙遙無期。

反過來我們再來看這時的小米,手機高速發展之後,小米已經進入了國產廠商前三的位置。商業嗅覺靈敏的雷軍早已意識到手機已進入紅海,之前就早早的進入了以手機為核心的第一圈層的生態鏈的打造。手機周邊產品的銷售也是異常火爆。同時雷軍也在努力的說明小米不是一家手機制造商,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當時小米和錘子兩者的差距可以說很完整的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接下來的錘子科技一直處在生死邊緣的輪迴,小米不斷的脫胎換骨。

但一心想著革命老羅會死心嗎?肯定不會!

羅永浩開始了二次學習雷軍的歷程,2017年錘子開始向手機周邊產品蔓延。最先盯上的就是空氣淨化器。

讓筆者意料之外的是,以往京津冀的霧霾天在錘子發佈完空氣淨化器之後,空氣是異常的好。三千元的錘子空氣淨化器還有什麼用武之地呢?

我們用什麼來形容呢?錘子命中註定有此一劫。

前幾天的堅果R1似乎終於沒有短板了。但開賣不到一週,鏡頭又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