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內衣都有哪些種類?

熙熙6409

內衣作為貼身衣物,自古以來就備受重視。不過古人對這個很少提及,從最早的稱呼“褻衣”就能看出。

抱腹


從漢朝開始,內衣就已經成為人們衣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時稱之為“抱腹”,形狀類似於背心和肚兜,但背後袒露,沒有肩帶,大多是在背後固定。這應該是比較早期的內衣了。

抹胸


如今社會這件物品依然流行。但早在宋朝就已經存在。區別於現在,古人的抹胸上可覆乳,下可遮肚,薄厚不一。一般都是絲、棉面料,上面繡各種圖案裝飾,十分精緻。

肚兜


這個應該是各位最熟悉的。流行於清代,其實就是抹胸的改進版,大多是製作為稜形,上面套在頸部,下方成“倒三角形”。材料多以絲質為主,豪門貴族也會用金銀絲來點綴,常見的顏色為粉色、紅色,男女都會穿戴。 除了這些還有“兩當”、“心衣”、“主腰”等各種形式的內衣。

其實古人區別於今的不光是內衣的造型,更重要的是穿法,至少我沒有見過任何一本書籍上會描寫女性內衣外穿,或者像如今這樣只穿一件內衣就招搖過市的做法。


流觴淺酌月

古人對於內衣的看法不像今天的人,我們今天大街小巷都有售賣男女性內衣的店,再平常不過了。由於古代觀念不開放,古人對於內衣有一種視之為羞恥、輕薄的物品的觀念,故將內衣稱為“褻衣”。

內衣的起源可考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而之後各個朝代對內衣的稱謂也各有不同。

漢代——“抱腹、心衣”

一種是“抱腹”;一種是“心衣”,“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擋胸又可擋背。“兩當”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的,屬於異族文化。
唐朝——“訶子”
“訶子”是一種肩部無帶子的內衣,有別於以往朝代。因為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我們看過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觀眾都知道,裡面的宮女都是身穿“半露胸式裙裝”外裝,為配合這樣的外裝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於是出現了“訶子”這種無帶內衣。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

元朝——“合歡襟”
“合歡襟” 的主要特點是由後向前系束。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朝——“主腰”
“主腰”,明代女子為了凸顯身材的而製作內衣“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主腰”上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收腰就是為了凸顯女性的身材之美。
清代——“肚兜”

到了清代就出現了我們所熟知的“肚兜”,一般做成菱形。“肚兜”上方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肚兜”多以紅色為主且多繡有各類精美的刺繡。

古代女子雖然不願提及內衣,視之為輕簿之物,但是對於內衣的製作卻很費心思,往往製作的內衣都很精美且都有各種吉祥寓意。例如內衣刺石榴,借石榴多子,寓子孫繁盛;內衣刺葫蘆,借葫蘆多藤,寓萬代長久;內衣刺蓮花、花生、童子,三者組合取名為“連生貴子”等等。


小唐瀟灑行

娘子分析了:首先,娘子覺得這個問題,我比較有話語權噢!😊現代女子基本上都是用“胸罩”,很多有人用“裹胸”“文胸”等,種類比較多。下面給大家說說古代各個時期的女性的“內衣”。


第一:在秦漢時期,女性常用的內衣有“帕腹”“抱腹”和““心衣”,給大家介紹一下,“帕腹”就是在腹部用一塊布橫著裹著;“抱腹”是帶子裹緊腹部;“心衣”就是在腹部上加個帶子,像咋們今天穿的吊帶。

第二:三國南北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穿的“噹噹”內衣,它有兩層,有薄的,有棉的,即是內衣,有可以保暖。


第三:唐代的女性大家都知道,長的挺豐滿的,喜歡穿半露的,她們一般在胸下系一闊帶,外面穿著薄紗,絕對特別性感。


第四:宋代就比較保守了,女子都穿著“束胸”,就 是胸和肚子都被遮住,也叫“抹肚”。

第五:清代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肚兜,肚兜一般是菱形狀,後背袒露著,上面有帶子和腰間都有帶子,肚兜上有各種圖案刺繡。
第六:就是民國,女子這時候盛行穿旗袍,更注重曲線美,大家都流行起了“小馬甲”。而“小馬甲”也是慢慢演變為今天的“胸罩”。——謝謝大家,記得關注唐三娘子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