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度跟巴基斯坦打起來,巴基斯坦會吃虧嗎?

167910051

打巴基斯坦,印度還是有很大優勢的。之前的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前兩場打得不咋樣,但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就打得比較好,這說明印軍的戰鬥力是在不斷提升的,軍官的指揮才能也在上升。在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中,印軍也打贏了。也就是說,巴基斯坦原先在戰術上的優勢也逐漸消失。

印巴之間的國力軍力差距是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印度在變得越來越強,而巴基斯坦的發展則比較慢。雖然兩國都有很多國內衝突和恐襲問題,但是巴基斯坦顯然受到的影響更大,阿富汗戰爭讓巴基斯坦變得更加動盪,極大地影響到巴基斯坦的發展。

在裝備方面,印度能從國外購買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戰鬥機數量遠多於巴基斯坦,而且隨著印軍和西方國家軍隊的交流增加,飛行員的素質也在提高。海空力量方面,印度將巴基斯坦越來越遠。尤其是海軍,印度對巴基斯坦佔有壓倒性優勢。印度本身的軍工能力雖然較差,但比巴基斯坦強多了,能生產戰鬥機、直升機,能造航母、驅逐艦、護衛艦,雖然要依賴國外技術。隨著莫迪推行的“印度製造”,未來印度國產武器裝備比重還會進一步增加。

不過,現在印巴都有核武,這對巴基斯坦倒是有利的。巴方的彈道導彈射程上也能覆蓋印度大部分重要地區,威懾力還是比較大的。這樣一來,印度不敢對巴基斯坦進行大規模戰爭。印度現在就是不斷強化常規軍力,力求削弱巴方在常規力量方面的一些優勢,爭取在未來與巴基斯坦的局部衝突中取勝。(S)


聯合防務

明確的說,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真打起來,在其他國家不插手的情況下,巴基斯坦不僅會吃虧,而且幾乎沒有勝算。不要說現在,以前巴基斯坦在印巴國力對比不那麼懸殊的情況下都沒打贏印度。

1971年11月-12月的印巴戰爭,印度直接將巴基斯坦打到解體,東巴基斯坦獨立成了今天的孟加拉國。時至今日,巴基斯坦仍然籠罩在印度龐大軍力的陰影之下。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得到佐證。眾所周知,核武器是現代戰爭中大國的殺手鐧,一般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會使用的,而印巴兩國的核戰略就有很大區別。

印度提出的是“冷啟動”,即所謂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力求通過常規兵力的快速打擊避免戰爭上升到核戰爭階段。這也說明一點,印度根本就不在乎巴基斯坦手裡的核武器。(其實很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印巴核技術落後,造不出大當量的核彈,而且巴基斯坦雖然擁有海陸空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但是總的核武器投送能力並不比朝鮮好)

而巴基斯坦的核戰略則是:一旦印巴開戰,就果斷使用核武器,一開始使用核武器打擊深入巴基斯坦國境的印軍,如果遏制不成功,就用核武器打擊印巴邊境上印軍的各個關鍵節點。若是仍然不成功,就用核武器打擊印度的大城市。

核武器都捨得往自己領土上扔了,巴基斯坦真的不怕印度嗎?

軍力上的差距還不算完,在地理上,巴基斯坦也處於絕對劣勢。巴基斯坦缺乏縱深,首都伊斯蘭堡幾乎貼著邊境線。

相比於領土大得多的印度,巴基斯坦在戰略上都沒有後退的餘地,印度無論是在人口還是面積上都佔優勢,在核武器面前顯然是巴基斯坦更加脆弱。如果真的爆發核戰爭,印度可定落不到好,但巴基斯坦顯然更慘。

當然了,這一切只是假設。畢竟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戴著手銬的人,打不起來。


貞觀防務

這個問題得看印度跟巴基斯坦打成什麼樣:其結果取決於戰爭的規模。一、首先來看看,兩者的軍事規模:印度的軍事規模排在世界第四位,而巴基斯坦受限於國力(主要還是經濟)其軍事規模連排名世界前十都不用想,兩者實力相差懸殊。常規力量上,陸、海、空三軍,巴基斯坦哪個也比不上印度,並且還不是差的一星半點。


兩個擁核國家就這麼鬥了多年

二、印度武器裝備都是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空軍有從俄羅斯購買的蘇27系列、蘇30戰鬥機,美國的F16戰鬥機其它還有許多三代、三代半戰機,還有與這些戰機配套的武器系統:導彈等。陸軍有大量的從俄羅斯買的T72、T90坦克,從西方購買的裝甲車。還有各種防空導彈、火炮、火箭炮等等。海軍方面,現有一艘航母在役,還有一艘國產的在建,為數不少的驅逐艦、護衛艦、常規潛艇等,還租了俄羅斯一艘攻擊型核潛艇——目前處於“趴窩”狀態。


兩國爭鬥的原因就是圖中深色部分:克什米爾地區,其歸屬問題

巴基斯坦相比印度,就差的多了:飛機比不過印度、艦艇更不用比、坦克等差的更遠。

這是打累了?簽訂停火協議。用不了多久,歇夠了再接著打

三、經濟發展、科技水平、土地面積、人口資源等戰爭潛力方面,印度也有著巴基斯坦無法相比的優勢。

綜合來看,在常規力量上,巴基斯坦根本就無法與印度相比。但是這兩個國家都是核武擁有國,重要的是雙方都在對方的核武的攻擊範圍內,並且兩者都沒有反導系統(儘管現在的反導系統的戰鬥力值得懷疑,但是至少是有了這麼一個東西),這就使得印度輕易不敢發動中、大規模的戰爭——一旦惹急了巴基斯坦,核武可不是那麼好消化的。也就是說: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中、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幾本上不存在。

巴基斯坦的沙欣導彈


不考慮核武的情況下,若發生中、大型規模的戰爭,巴基斯坦肯定是要吃大虧的——印度的野心不僅僅是印度洋。

現實中,印巴衝突更多的是小規模的戰鬥。在這方面,巴基斯坦卻要強於印度,每次都是印度吃點小虧——巴基斯坦的士兵在個人的作戰素質、作戰意志方面要強於印度。

印度烈火-5洲際彈道導彈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唯一的兩個擁核國家間發生戰爭的,世界上僅此一例,也可算是:奇葩。巴基斯坦採取的策略就是邊境上強勢:消滅印度的“妄想”,以免印度得寸進尺。


儒道之主

巴基斯坦當然沒有能力入侵印度本土了。但如果是印度入侵巴基斯坦,要讓巴基斯坦吃虧,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核大戰是雙方都吃虧的事,就不用分析了,我們只考慮常規戰。

裝備與人員上,印度在海、陸、空三軍都全面佔優;領土、資源與戰略縱深上,巴基斯坦也全面遜色。

因此兩國一開仗,巴基斯坦就會輸?分析起來,基本上都是這麼認為的。

但說句實話,這些說法完全是紙上談兵,完全缺乏基本軍事常識


軍事常識不是僅限於分析這些,按照《孫子兵法》來講,得綜合分析一下“天、地、將、法、道”五事。

這一套到什麼時候都管用。不能深刻理解,具體分析的話;學再多裝備知識,也等於是門外漢一個。

印巴如果再發生戰爭,誰入侵誰被侵,角色不一樣,這“天、地、將、法、道”的實際情況就會完全不同,勝負就大有可能是180度倒轉的。

我們只能確定地說,以目前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實力對比,沒有入侵印度本土的本錢。

但是倒過來印度入侵巴基斯坦,若論必贏的實力,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巴基斯坦的常規力量,進攻印度的能力的確沒有,但防禦的實力綽綽有餘

要是印度有絕對優勢,克什米爾的實控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事實上,兩國從建國起,印度論紙面實力一直都佔優。但真正打起仗來,就不是完全按照紙面計算的來進行了:

  • 第一次印巴戰爭,結果印度佔了3/5的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佔了2/5的克什米爾。

  • 第二次印巴戰爭,結果印度實際上是打輸了。巴軍不僅在南部擊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國境的印軍,而且乘勢推進印度國境內6千米,共佔領了約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國土。此外,巴軍空軍還打了大勝仗。最後逼得印度只能求和。
  • 第三次印巴戰爭,導致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國。孟加拉與巴基斯坦本就國土不相連,這是先天的缺陷,本就無可奈何。

三次印巴戰爭,其實都是印度咄咄逼人的主動發起侵略。

為什麼這樣?當然是因為印度自覺綜合實力遠強於巴基斯坦。雖然如此,實際打下來,印度並沒有體現出特別的優勢。

而目前兩軍都在往現代化進步,都是世界上排名在前列的軍事強國。

根本態勢對比其實沒有變化。這也是在克什米爾地區,雙方能始終維持平衡,鬥而難破的局面的原因。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根本沒有繼續侵吞巴基斯坦的能力,這是因為地形複雜,而且在克什米爾地區印度也不得人心,因此雙方都只能維持實控線。

我們看看如下大致的地形圖:

很顯然,印巴雙方接壤的地方,有近2/3之多在“印度大沙漠”上,這對雙方來講其實都是天然的戰略緩衝。

然而對進攻方來說,這是非常不利且難以克服的地形,因為部隊容易分散,而且補給跟不上。倒過來對防守方來說,卻是天然的防止入侵的屏障。

於是,印度入侵巴基斯坦,基本上就兩條線路,從南邊進攻卡拉奇,或從北邊入侵巴控克什米爾。進攻克什米爾依然還是會碰上覆雜的山地,對於再厲害的山地部隊,從進攻來說總是不利的。這跟美國大兵在阿富汗山地裡面轉一個道理,裝備再牛也沒啥特別優勢。

南部的口子狹窄,突進去的話,後續容易被截斷,而巴基斯坦防禦力量只要稍微收縮撤退的話就很容易防守,很容易有目的的引導印度入侵部隊在地勢平坦處聚集成團。成團的話,目標就集中,容易利用導彈大規模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印度軍力的優勢是難以體現出來的。

說白了,如果巴基斯坦只是論防守,不想侵略印度,不想打海戰,僅僅只需要:

  • 依託地形防守;
  • 導彈部隊強大;
  • 空軍方面不被全面壓制就足夠了。

而這是不難做到的。

想要全面壓制巴基斯坦空軍,印度不是美國不是俄羅斯,根本辦不到。這就是巴基斯坦做到自產“梟龍”戰鬥機在戰略上的意義

而導彈方面,雙方半斤對八兩,勢均力敵,巴基斯坦不吃虧。

所以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巴基斯坦只要一直堅持防禦戰略,只要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長態勢(目前雖遜於印度,但也有5%-6%),依然還是完全可以維持不對稱的均衡的。

印度想獲取絕度優勢,使得巴基斯坦無法與之較量、變成全面劣勢的可能性,其實是根本不存在的

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現實來講,雙方就只能按照實控線來分割,誰都不可能進一步佔更多便宜。


建章看世界

這取決於印巴衝突的程度。實際上,印巴兩國除了三次大規模戰爭以外,邊境衝突一直也沒有停止,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更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兩個核武國家直接爆發武裝衝突。以當今的戰略態勢看,印度對巴基斯坦擁有絕對的常規優勢,但考慮到雙方都是核武國家,且均不具備導彈防禦能力,兩國核心區域又都處在對方核武器打擊半徑內,因此核戰爭可能性可以排除。小規模邊界衝突考驗的是雙方的勇氣和士兵素質,這方面巴基斯坦並不吃虧,甚至略佔上風。但在中等規模的常規戰爭方面,巴基斯坦受國力限制,會比較被動。這也就是為什麼巴基斯坦要在邊境地區保持強勢,以免讓印度產生幻想。以戰術上的積極避免戰略上的被動,是巴基斯坦較為合理的選擇。


葉海林

巴鐵吃虧與否,主要看戰事強度規模有多大!

目前,以綜合國力來看,無疑巴基斯坦已經是遠遠落後於印度,在常規軍力這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方面,自然也是要落後不少。(雖說有著我-國的幫助,但奈何基礎條件擺在那)

所以如果單單以常規軍力打高強度的戰爭,在沒有外來幫助下,那吃虧是肯定的。

只是,印巴兩國當前都屬於擁核國家。雖然技術無法與核大國相比,但由於兩國相鄰,雙方都在對方的核打擊範圍內;所以有著核武器這一戰略殺器存在,兩國間不可能也不會爆發高強度的戰事。

至於小規模的交火,基本上兩國每年都在克什米爾這塊爭議地區上演;而以結果來看,巴鐵與印度可謂互有勝負,甚至很多時候巴鐵還略處於上風。說到這裡不得不誇獎下巴鐵軍隊,其戰力還是槓槓的,畢竟小規模交火衝突,主要體現的士兵的個人素質、單兵裝備都處於次要位置!


千字軍事

(巴基斯坦與印度儀仗兵)

印度和巴基斯坦軍事實力差距巨大,雖然巴基斯坦有著“伊斯蘭之劍”的美譽,但是,國力和軍事裝備的巨大差距是客觀存在並且難以彌補的。

巴軍與印軍裝備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處於絕對的劣勢,而且是呈越來越大的趨勢。歸根到底,就是兩國綜合國力的懸殊造成的。

在軍事裝備領域,印度的優勢很明顯:

(印度加爾各答級驅逐艦)

海軍方面,印度目前擁有航母和核潛艇,另外各型潛艇14艘,驅逐艦8艘,護衛艦12艘,輕護24艘,兩棲登陸艦隻10艘。而巴海軍只有5艘潛艇與10艘各型護衛艦。

空軍方面,印度空軍有上千架飛機,其中近200架三代半的蘇30MKI是骨幹,三代的米格29和幻影2000共100架左右,剩下的是二代的;而巴軍有400多架作戰飛機,骨幹是三代的F16A/B和梟龍,主力是二代的殲7和幻影3/5。貌似尚可一戰,但未來前景不樂觀,在巴軍在尋求殲10之類三代半戰機時,印度已經在尋求四代的T50了。總的看,印軍質量上領先巴半代,而數量多一倍。

陸軍方面,印軍有900輛T90S、170輛阿瓊、2400多輛T72M1和550輛T55;巴軍有約2000輛相當不錯的哈立德、T80和85II,升級的59式II(含巴產版)有1200輛,另外老式的59、T54/55和輕型的69式也有2300輛。巴軍的陸軍航空部隊擁有相當可觀的力量,有四五百架直升機,比印度多一倍,不容小覷。

但是不能忽視的一點是,雙方都有一定數量的核彈頭,並且都在彼此的射程範圍之內,但是,猶於巴基斯坦處於劣勢的常規軍力和核武力,巴基斯坦的常規軍事部署是被動防禦型的,但是它的核武力卻是咄咄逼人的戰略進攻型的。這是非常有趣的一點。

(巴基斯坦空軍梟龍戰機)

在這表面上尚可一戰的軍力對比背後,雙方的軍事潛力差距是巨大的。因為巴基斯坦的面積只有印度的25%,人口只有印度的15%左右,而更關鍵的是,經濟實力只有印度的大約10%左右,這直接導致印度擁有更大的戰略縱深,更大的發展潛力,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差距會更加明顯。

而在“伊斯蘭之劍”的美譽下,巴方的陸海軍的戰鬥力非常疲軟,在印巴戰爭中,曾經有過印軍依靠一個薄弱的反坦克陣地和十分有限的人數擊敗了巴軍一個整編坦克團,這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並且,通過兩國在邊界長期摩擦衝突的戰果來看,印軍的交換比明顯是強於巴軍的,這說明巴陸軍的作戰意志,和作戰方法有很大的問題,即使是較為先進的哈立德(vt1)和T—80坦克也無法彌補這一差距,並且因為狹長的國土無限放大這一缺點。而海軍方面,巴基斯坦拜託中國幫忙設計新型隱身導彈艇,購買中國艦艇或通過中國技術轉讓建造輕型護衛艦,以及引進直9艦載直升機和C802艦載反艦導彈,已經有了在近海同印軍一戰的能力。在空軍方面,巴基斯坦在冷戰時獲得了美國的幫助,在冷戰後又得到了中國的大力扶持,巴基斯坦可以自行建造中國的梟龍戰機,購買了先進的中國預警機,也引入了便宜可靠的霹靂系列空空導彈,再加上巴空軍精湛的技術和先進的戰法,完全可以勝任國土防空這一重任。

在國際盟友方面,巴基斯坦作為我國全方面的戰略合作伙伴和準盟友的地位,如果印巴發生戰爭,我國必定不會視而不見,而印度呢,俄羅斯愈加衰落,已經沒有能力支持印度同時和一個世界強國和一個地區強國開戰,所以,印巴開戰,巴基斯坦不會有任何實際損失。


軍情解析

那要看這仗怎麼打?戰爭的規模有多大?如果雙方單挑,沒有外界干預的話,巴基斯坦難以抗衡度,因為無論是人口數量、國土面積、綜合實力與軍備水平來看,巴基斯坦與印度都有差距。從歷史上來看,印巴之間發生的多次戰爭基本都是巴基斯坦損失較大。


如果有外界勢力干預的話,兩者較量的結果就不好預料了。印度與世界大國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都不錯,又是英聯邦成員,從外部能購置較先進武器。但印度外援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沒有國家會全身心支持它,二是買來武器使用不熟練。巴基斯坦則有自已的鄰居老鐵大哥支持,真心真意,武器生產線也能提供,關鍵時刻還可能直接出手相助。

就雙邊戰爭規模來看,小規模戰爭雙方會互有傷亡,巴方的戰鬥氣勢可能會強一點;中等規模的戰爭可能印度會佔上風;兩國之間暫時不會爆發全方位的衝突,因為印度與巴基斯坦都是有核國家,任何一方在生死存亡時刻都可能會使用核武,這樣就無所謂勝利者了!



姜運倉

答案是肯定的,巴基斯坦如果和印度打起來,那麼無疑是巴基斯坦吃虧,因為其整體實力確實不如印度強大。不過考慮到兩國都是有核國家,所以實際上更多的是博弈,不會出現真刀真槍的大規模開火。當然,小規模的邊境衝突等這些事件還是會有的,近年來的一些事件已經證明了這點。

首先說陸軍方面,這方面印度是壓倒性的優勢。在坦克裝甲兵力方面,印度裝備有大量的T90坦克,此外還有很多T72坦克等,T72的數量就高達1000餘輛,而多年採購的T90坦克積累下來也有1000輛的水平了。而在火炮方面,印度裝備有4000餘門大中型火炮(但都是牽引式,自行火炮較少)。而相比之下,雖然巴基斯坦裝備有哈立德這種較先進的坦克,並能自行生產,但是數量不到500輛,此外就是更老的T55、M48等坦克,火炮更是不佔優勢。

其次就是最重要的空軍了,空軍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奪取了制空權就幾乎奪取了戰爭的勝利。印度空軍雖然經常有墜機新聞,但是其實力在南亞是首屈一指的。200餘架蘇30MKI戰機,近百架米格29戰機,還有幻影2000等戰機,佔據著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而巴基斯坦拿得出手的,僅有近40架F16戰機,還有就是中國的FC1梟龍戰機,對陣起來十分吃虧。

而在海軍方面,巴基斯坦的海上利益有限,所以對海軍的戰略需要不是很大,僅需要少量的能夠保障港口、近海的中小型艦艇即可。而印度就不同了,印度一直意圖打造印度的印度洋,所以海軍方面一直投入較大,比如其就已經擁有了幾十年的航母使用經驗,其它大中型水面艦艇也不乏性能先進的。

所以綜合而言,巴基斯坦處於全面下風,所以一旦爆發衝突,實際上巴基斯坦還是很大概率會吃虧。


憤怒的子彈

中國俗話說得好,"世事難料"。因為今天的巴基斯坦,再也不是剛剛獨立時,任印度″暴瘧的巴基斯坦。

這還要從"蒙巴頓方案"說起:

印巴分家時,以和平著稱的甘地聽到國大黨主席尼赫魯同意的消息後,情緒激動的說了一句名言,″砍掉腦袋,擺脫疼痛″!



印巴分家後,特別是牽扯到克什米爾問題時,巴基斯坦更擔心有朝一日印度將實現南亞次大陸的統一,從而摧毀巴基斯坦來之不易的獨立。而"蒙巴頓方案″恰恰是按宗教劃分自治區域,從而留下了語言,文化,和民族劃分混亂等問題。

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後,一方獨大的印度依仗塊頭比巴基斯坦大的優勢,總想仗勢欺人,企圖通過"綜合實力"的競爭,達到拖垮巴基斯坦的目的。

然而,正如中國古話所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由於地緣的因素,以及種族的原因,讓巴基斯坦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戰略機遇"。特別是今天擁核的巴基斯坦,更不會感受到"孤單"。因為擁核的巴基斯坦,己經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核保障,如果巴基斯坦遭到印度的主動攻擊,或是被印度再一次肢解,不僅不符合大國鄰居的利益,也會危及到伊斯蘭世界的核心利益。因此說,如果巴基斯坦徹底的衰落,伊斯蘭世界也將會失去一個有力的戰略支撐點。

所以,只要巴基斯坦有事,不僅阿拉伯世界會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種族精神,就連沙特的死敵,伊朗也會出手支援巴基斯坦的!

所以,今天的印度,不要再對巴基斯坦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戰略幻想與企圖。如果印度執著的一意孤行,只能換來被打臉的"惡果!

因此說",即使美國支持印度對巴基斯坦展開軍事攻擊,印度也不會有勝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