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如果沒有獨尊儒術,後來中國會怎麼樣?

歷史真相背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這句話始見於百年前(1916AD)的雜誌《新青年》,題為《孔子平議》,作者為易白沙(按:此人生平好講究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鼓吹暗殺之類的活動,後來在投機政治的過程中被組織拋棄,走投無路,跳海自殺)。他寫的原話是:

“漢武當國,擴充高祖之用心,改良始皇之法術,欲蔽塞天下之聰明才志,不如專崇一說,以滅他說。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孔子為傀儡,壟斷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

文中立場先不說,首先漢武帝當政後是逐漸將漢高祖、高後時的種種國策大量廢棄,並無擴充發揚之事;其次,歷史上就根本沒有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回事。 根據《史記•武帝紀》、《儒林列傳》等史料記載,漢武之初,漢朝在意識形態取向上確實有過一次大討論。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

“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

也就是說首先提出的是排斥申、商、韓、蘇、張等人的亂世之學,這點大家都沒意見。 之後,

“ 七月……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趙綰坐請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丞相嬰、太尉蚡免。”

“議立明堂” 目的是要彰顯中央對地方的主導性的,這個事的支持者為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資深學者申公、丞相魏其侯竇嬰、太尉武安侯田蚡一致同意,但遭到竇太皇太后的反對,於是慘重的失敗。王、趙被殺,申、竇、田免官,而在這次改革中當旗幟的少年天子漢武帝也被大權在握的祖母竇太后雪藏了五年。不過,似乎竇太后也並不牴觸經學,並因為她在自己很清醒時便“置《五經》博士”,肯定了今文經學的官方思想地位,。次年“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漢武帝親政,據《史記·儒林列傳》載:“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漢書·儒林傳》所載與《史記》大致相同。 也就是說,“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的新任丞相武安侯田蚡,而這次人事安排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五月,詔賢良……於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因此,不僅僅是根本就不存在“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的也只是丞相田蚡。而董仲舒只是田蚡“延文學儒者數百人”時所請來的諸多顧問中的一個的。



1996版《漢武帝》,周裡京飾。漢世宗孝武皇帝是歷史上真正的巨人,無論功罪都影響到了數千年之後的今日。

而此後漢朝仍舊是多種價值觀並存,比如:

汲黯等老派貴族仍舊以黃老之道來指導自己的政治生活;

以酷吏為代表的法家群體在漢武帝一朝成功的站住了腳,度過了第二個輝煌歲月。

陰陽家和今文經學合流,成為讖緯之學,直到唐朝還有影響。

墨家在秦王掃六合的過程中先是助紂為虐,之後又被請君入甕,到了楚漢之際已經滅絕,但漢代殘餘的墨家仍舊整理出了《墨子》,故《墨子》一書中多有漢代官職,如“太守”、“亭長”等。


散騎舍人

前年風靡全國各地的羋月傳有一個情節,楚國公主遠嫁秦國,長途跋涉來到兩國邊境口岸,病倒了。楚國的女醫官去藥鋪抓藥,遇到了尷尬的事,秦國藥鋪看不懂楚國文字,好不容易找到翻譯,稱藥時候度量衡也不同,付款時候貨幣兌換又成難題。秦始皇祖母遇到的問題,是春秋戰國時代長期社會分裂產生出來結果,獨立王國內文字,貨幣,度量衡都不同,讓國民們形成了獨立文化體系,沒有統一思想。

秦末漢初,劉邦稱帝,命丞相蕭何整理了秦朝律法和經濟制度制定了與民休息的漢朝法律,在政治統治意識形態上沒有樹立正統,源於劉邦對儒生厭惡,認為儒生儒服儒冠都是道貌岸然,誇誇其談沒有實際用處,所以一度發生了拿儒生的帽子撒尿的事件。改變劉邦對儒生厭惡的人是陸賈,陸賈知道劉邦厭惡儒生服飾所以短衣短褲一幅武士打扮,陸賈進諫劉邦馬上可以平天下,下馬安天下需要仁政非攻並且滔滔不絕講述了秦朝焚書坑儒暴政,最後被推翻的故事。劉邦聽著都打瞌睡,但是有了點感覺,所以堅持了一段時間上夜大補充文化知識。由於長期懶散過度,導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處理公文寫作非常費力,所以想算了吧!老子流氓,我怕誰。

過了不久,發生了南越王趙坨叛亂的事情,這哥們太猛了一路勢不可擋,劉邦文臣武將都很苦惱,這時候儒生陸賈進諫說,陛下不用擔心,我憑一張三寸不亂之舌睡服趙坨臣服。陸賈深入虎穴,向趙坨分析厲害得失,威逼利誘,趙坨竟然乖乖聽話了,劉邦從此也開始接受儒家思想了。

大流氓劉邦死了,他老婆呂稚掌握了政權,呂后迷信神仙學說,尊崇黃老之學,用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治理朝政,為了鞏固呂氏家族利益,公然違背了自己丈夫與天下諸侯殺白馬盟誓:非劉姓者不得為王。呂后大封諸呂為王,經過幾十年的沉澱,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王國,中央集權受到削弱,黃老之學在驕兵悍將薈萃的漢朝初期,成為了政權割據形成的溫室。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繼續延續了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息,改革嚴刑峻法,形成了文景之治。其中,漢景帝支持廷蔚晁錯推行限制諸侯王權力改革,結果用力過猛,釀成了八王之亂,如果不是自己親弟弟梁王的擒王護駕,那就不堪設想。歷經四朝的董仲舒,等來了他的貴人漢武帝劉徹,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外容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感應思想,將神權,君權,神權建立了完整的君權神授理論體系,滿足了漢武帝中央集權的需求,漢武帝下令將儒教定位國教,成為了封建帝王制度核心價值觀。

漢武帝繼承了文帝和景帝留下經濟基礎及政治遺產,在穩固地位後,果斷採取了推恩令消弱分封諸侯王國權力,對外厲兵秣馬培養提拔衛青霍去病一大批青年將領經過十餘年努力驅逐匈奴於漠北消除了百年隱患,對內君權神授儒家正統,創立了大漢王朝的盛世華章。

可是,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是一個政治口號,其深層次的核心是漢朝歷代帝王都是外用儒家,內服法家,顯於黃老,綜合霸術治天下的帝王之術,歷代帝王都是如此。西漢王朝從頭到尾,都沒離開過女強人統治,從呂雉臨朝,到竇太后垂簾聽政,直到最後的王政君,儒家思想的正統理論到了漢哀帝告一段落,這位斷背山下來的奇葩,專寵男人董賢,最後26歲死於非命。儒家大師,王莽臨朝改制建立大新王朝,企圖用儒家經典統率萬方,可是食古不化的制度,豪強並立的世界,沒有得到正統承認的帝位,都讓君子之朝曇花一現。

1905年,經左宗棠和袁世凱第三次上奏,清廷下令廢除科舉考試,儒家官方正統開始走出歷史舞臺。1913年袁世凱當了中華民國大總統,頒佈了尊孔令,宣傳孔學博大。1914年頒佈了祭聖告令,恢復了孔子祭祀盛典,為自己稱帝做準備,君權神授嗎?1915年陳獨秀創立了新青年雜誌,宣揚民主與科學,新青年匯聚了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等大師,以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為口號,進行文化和思想革新對抗死而復生的袁世凱稱帝。新文化運動為中國知識界帶來了拿來主義,德先生和賽先生的一切都是好的,中國一切傳統都是要被批判的,所以社會層面知識青年們接觸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無產階級共產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修正主義等思想匯聚產生了大大小小几百個政黨,上萬個社會團體,中國第一次在沒有儒家思想統一天下情況下,開始了自我批判和繼承過程。


唐俊龍55398571

關於漢武帝是否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問題,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 學者間就此問題的態度不一,長期存在分歧。如1993年,孫景壇發表文章,指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學術謊言,是個歷史笑話",乃″子虛烏有"之事。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但沒有得到漢武帝認可。董仲舒一直都是地方小官,從未到中央擔任職務,一直在漢武帝決策層之外,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的建議自然不入漢武帝的法眼。其原因既是董仲舒人微言輕,更是獨尊儒術的主張不合時宜!

當時漢武帝面對強悍的匈奴的騷擾,如果釆取儒家那套仁義道德的說教,無疑實行″中庸之道"和為貴,與毫無信義可言的敵人繼續講和,委屈求全,放棄抵抗外族入侵。這與漢武帝主動打擊匈奴的戰略決策格格不入。從漢武帝對外敵鬥爭的策略看,如其說漢武帝獨尊儒家,倒不如說漢武帝獨尊兵家更有說服力。

漢武帝對外敵強硬的鬥爭思想,影響了好幾代龍子龍孫,以致漢元帝喊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戰鬥宣言!

從漢武帝為了自已的皇位,不惜對自已的兒孫,皇親國戚和大臣大開殺戮來看,看不出“柔仁好儒”的跡象,正如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漢武帝應是重兵家,法家,取眾家之長的政治家,當然對有利於統制人民的儒家他也極力推崇,但不等於漢武帝獨尊儒術!

如果漢武帝獨尊儒術,面對強悍的匈奴入侵,很可能成為宋襄公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的犧牲品!如果漢武帝獨尊儒術,也不會取得重大歷史成就的!


魯南觀點

對歷史來說,影響並不大,只不過大家上私塾拜的不是孔子,僅此而已。

中國還是會出現一種能夠取得廣泛共識,然後被集中起來的思想,如果不獨尊儒術,那這種思想依然還會存在,依然會被總結歸納並製造出來,只是它的名字可能不叫儒家,而叫別的名字,比如道家,甚至是全新的,比如漢家。

歷史去到漢武帝,中國大統一的局勢已經成型,大家都說中國大統一始於秦朝,這對也不對,秦朝完成了各種物質上的統一,但沒有完成精神世界的統一,只有精神世界的統一,大家都認同一個文化核心,那才叫真的統一,這跟臺灣一樣,它儘管自己玩,但只要他是中華文明,那統一就是必然,而新加坡,那是一個說英文的國家,雖然長得黃色皮膚,也說點漢語,但卻不可能成為中華的一部分了。因為文化不同了。

這個精神世界的統一任務落到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前面數屆的休養生息,大家生活安定了,他們才真正開始考慮一種能夠被帝國最大群體所接受的思想。

它需要為帝國的統治服務,讓民眾服從自皇帝到官吏的一套管理系統。

我們說百家爭鳴很好,思想有碰撞,但是對統治來說,對社會穩定來說,百家爭鳴就是一個悲劇,大家吵來吵去,今天這樣,明天那樣,百姓受得了嗎?所以,百家爭鳴只能發生在亂世,大家過不下去了,來爭一爭,如果大家過得好好的,爭什麼爭?吃飽了撐的。

所以,隨著漢朝社會的穩定,一個統一的思想有了時代的必要性。

這個時候,董仲舒出現了,他察覺到了這個大趨勢,然後開始對儒家進行變動。

漢以後的儒學其實已經不是百家爭鳴時期的儒學,董仲舒加入了很多新的,能夠為皇帝喜聞樂見的東西,比如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等等,這些東西皇帝支持,百姓也接受,那自然就成為主流。

所以,是時代選擇了一套思想,而因為董仲舒的出現,使得這種新的思想冠上了儒家的名字。

那怎麼移花接木呢?

解釋權!

大家參加活動,裡面的條款最後總有一條,最終解釋權歸舉辦方。法律條文的解釋權也大多在人大跟最高院。

這個就是靈活性。那董仲舒就用瞭解釋權這個法寶。當年孔子老師的話是弟子們記的,很簡單很生僻,很容易產生歧義,那好,我們就來解釋好了。

那一解釋,就可以夾雜私貨,那董仲舒就把自己的理念通過解釋儒家經典,包裝進了儒學當中,產生了新儒學。

如果董仲舒不來做,而是道家的人來做,那就是新道學,然後為帝王所用。

事實上,中國也不全是獨尊儒術,大多情況是外法內儒。有想法的皇帝都用法家來加強自己的統治,用一些酷史,比如武則天,而內部才是用新儒學。

只能說,儒學出現了董仲舒這麼一個人,使得儒學回到了廟堂之上,而其它一些學派,比如道家,則開始走入民間,搞搞前列腺保健之類的東西,更多的則是消失了,比如墨家。


腦洞歷史觀

很不好意思,自從2004年我26歲之後的14年裡,我對中國古代哲學再也沒有關注過,純粹是靠14年前的積澱記憶,如果有答得不準確的地方望海涵。

(1)沒有“獨尊儒術”就不會有中國文明在兩千多年裡綿延不斷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於中國非常重要,可以說沒有這一“政策”,中國文化就會和其他古文明一樣出現“斷流”甚至消失。根本不像有些回答者說的那樣“只不過一個口號罷了”。更有人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學術謊言,那更是用極端思想去談論問題。

“獨尊儒術”的重點並不是重視儒生個人,也不是重視“罷得是否徹底”,而要看是否對“中國”人的思想產生“最重要”的影響。中國傳統文明,無疑就是以儒家為基礎,其後以法家、道家、釋家、農家、傳統鬼神思想為輔的複雜雜糅。

我雖然經常批評儒家,但是,儒家在歷史上的基礎價值應該承認。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遠都是優點與缺點並存的。那麼,儒家在中國文明基礎傳承上的貢獻是應該承認的。而沒有“獨尊儒術”的政治宣言,也不會有這個結果。

古代中國沒有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概念,靠的就是“文明傳承”。

(2)漢武帝他只是一個人,不能把“獨尊儒術”作為一個人的觀點,而是統治階層在“如何治理國家這個問題上”的主流選擇

同樣,我們也要看清,“漢武帝”雖然“尊儒不徹底”但是在他的“倡議下”,他晚年的“輪臺罪己詔”的影響下,“儒家”的“仁”的觀念被作為“理所正當”了。包括霍光、金日磾(匈奴人)等“託孤大臣”都有明顯的儒學淵源。西漢之後的東漢也是如此,劉秀如何成功,打著“正統”的旗號就是一大特點。

清朝的曾國藩反對太平天國首要一點就是“護儒”。如此等等,儒家在中國成為正統地位,其根源都是從“獨尊儒術”而起。一個學術思想成為正統思想,那不可能經過一個人、一個朝代正式形成,那是要經過幾百年的時間。

因此,拿漢武帝是否尊重董仲舒、是否重視儒生來談這個問題,顯然是拿短時間的事情去考慮長遠問題。


坐古談今

說到底,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不過是一個口號罷了。終武帝一朝也沒見他真正有重用幾個儒生,只不過是戴頂高帽子,便於統治罷了。終究西漢一朝自高皇帝劉邦到漢武帝劉徹對於儒家法度感興趣的真的沒幾個,儒生在漢初的地位也是較為低下的。

但儒家在漢初也是有一定的變化的,儒家可以說是最能夠應地制宜,因時制宜的一個政治學派(本題單談作為政治學派的儒家)。

其實儒家在漢初的地位不高也是有著政治原因的,畢竟儒家起於魯地,而項羽封為魯公,先秦時期或者到楚漢時期的儒家還是有著如

子路一般的勇氣的...而在這樣的開局條件下進入西漢王朝的儒家卻也在不斷地革新自己的思想,變換自己的位置,從而在漢武帝時期恢復了元氣(這個也和百家招收弟子的標準不同有關,漢家初期以黃老為尊,但黃老學派在中下層人群之中卻不能很好的發展壯大,也和他們的學說有關,而儒家本就有有教無類之說,所以儒家的弟子數量也最大,而漢家舉士又以孝廉為主,很正常的儒家弟子在中下層官吏中也就得以佔到一席之地了)。

回到題目來說,但是即使如此,漢武帝所推行的政策和他一生所為也很明瞭地證明了他不過是把儒家作為一塊招牌來打,作為他對於黃老學派的一個制衡措施罷了,他並沒有想要將儒家的學說作為漢家治國之論,不過作為制衡之罷了。

這點從他曾孫宣帝“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句對元帝說的話中真正清晰地體現了出來。漢家制度從來不是儒學,不是純任德教的,行的不過是外儒內法之策。

而就算漢武帝不提出這個口號,不拿儒家來當做他施行與文景不同政策的

擋箭牌,儒家這個擁有極大社會影響力和變革勇氣的學派還是會上位,而這上位的過程會更加的現實和殘酷(其實在歷史中,儒家也是這樣做的)就如同宣帝對元帝說完上述的話後,元帝還是不能理解,重用當時已經不斷改變求生存的儒家,進而開啟了元成哀平的西漢衰弱史,也是不可不哀嘆的(自然,這個不能全怪罪於儒家,主要還是一個度的問題,一味的寬仁也是會造就惡果的。)

就好像毛澤東主席評價的一樣“前漢自元帝始即每況愈下。漢元帝好儒學,排斥名、法,拋棄了他父親的一套統治方法,但優柔寡斷,是非不分”。 自元帝始,儒家已成氣候,所以就算漢武帝不提出獨尊儒術的口號,只這一點改變,中國歷史該怎麼樣還會怎麼樣。

最後,還是覺得諸葛亮的《答法正書》可以說明一點漢武帝的想法,可惜,也均是人亡政怠的下場。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闇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累,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土,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敝,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


行碧落

漢初,戰爭瘡痍未復,與民生息,黃老之學最為適合。所以漢高祖及孝惠後時期,實施無為而治,薄賦輕徭,休養生息。到了文景時期,社會已經很富庶,生氣復甦,民心思動,藩王外室勢力坐大,黃老之學已不合時宜。文帝“外取黃老陰柔,內主申韓刑名”,及景帝,平七王之亂,權臣藩王盡滅,中央王權集於皇室,申韓刑名之學盛於一時。

到了武帝即位,國力強盛,府庫充盈,政局安定,政治已經上了軌道,全國共遵法度,申韓刑名之學亦無用武之地。當時漢朝已經出現太平盛世的景象。黃老申韓學說“議卑近,應衰亂”,而經學儒術高談三皇五帝,禮樂教化,最具盛世氣象。又宣傳君臣尊卑,人倫綱常,其思想內核完美契合統治階層的利益,是精神領域絕佳的統治工具,自然大行其道。因而漢武帝立五經尊六藝,獨尊儒術。

但儒術的昌盛卻不起於漢武。武帝在位窮兵黷武,內興禮樂,外勤征伐,費用浩繁,漢初七十年的積蓄,盡於一朝。到了武帝晚期,民力枯竭,盜匪滋生,出現了漢朝的第一次衰落。而後昭宣元成四位漢帝,大力宣揚儒學,利用儒學思想清吏治,抑浮誇,重實用,社會風氣逐漸平時,獲得了重要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漢室得以中興。自此,“儒為體,法為用”的道德統治、律法統治並重的模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階層的主要方式,儒學也就成為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

歷史不存在假設,儒學走上統治地位,是東方哲學發展的必然階段。從中國先秦歷史不難看出,實用主義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實事求是因時制宜,那種思想最適合時代現實,那種思想就會走向前臺。周王朝的禮樂天下,秦王朝的法家重典,都是那個時代統治者的不二選擇。

因此假設沒有獨尊儒術的中國沒有意義。因為中國有百家爭鳴的思想爆發,因為有春秋戰國的動盪亂世,因為有秦漢王朝的一統大治,儒術與王權的結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東方哲學思想發展的必然。儒學已然成為中國哲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借櫓觀舟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並不是誰能左右的。

假設他沒有獨尊儒術,那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思想上佔統治地位的是黃老之術。也就是道家學說,無為而治。社會上當然還有其他學說,比如墨家學說,法家學說等。但統治一個國家,不可能象春秋戰國時期一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那會造成思想混亂,不利於國家大一統統治。

漢武帝為什麼選了儒家學說做為統治基礎,因為儒家學說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設計的一套禮節最適於樹立君王的威嚴,最適於建立專制的社會秩序。漢武帝時,漢朝已經建立幾十年統治了,國力強大,但藩王也很厲害,漢文帝時期曾發生七國之亂。結果晁錯被殺,痛失愛才。在這個時候如果加強統治,儒家學說給了漢武帝最有力的理論武器。

如果漢武帝採用其他學說,可能會改變歷史的走向。比如採用墨家學說和法家學說,中國不見到能維持幾千年大一統的封建制度,很有可能象歐洲一樣,分裂成若干小國。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不就是有幾百個諸侯小國嗎,當然大國就那麼十來個。雖然分裂成小國,但按墨家與法家學說,中國很可能發展成一個重視科學的國度,重視法律的國度,重視博愛的國度,人人平等的國度。就象現在的歐洲英國、法國、德國、希臘等幾十個國家一樣。或許,最早的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最早殖民美國的不是英國人,而是中國人。中國也可能取代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春秋史社

可以肯定的說,古代的中國會四分五裂!且不會形成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具有包容性且有民族認同的漢民族!且華夏文明會像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那樣,在五胡亂華時亡於外族,靠著考古發現才能再現歷史的輝煌!我舉幾個歷史上的大帝國來說明,為什麼沒有儒家,中國一定會四分五裂。

首先是秦帝國,秦粉們總是鼓吹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才使得中國維持了兩千年的統一,那我們看看世界上的其它帝國

羅馬帝國,建立的時候有統一的官方語言,有統一嚴密的法律,便利的大道通羅馬,也有統一的行政制度,但是一分裂,西班牙人還是西班牙人,法蘭克人還是法蘭克人!秦帝國也一樣,分裂之後,楚人還是楚人,齊人還是齊人!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才統一認同為漢人!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西亞病夫,當國力衰弱的時候,它手下的總督們是各自獨立,單獨立國!而清帝國衰弱的時候,它手下的總督雖然也獨立了,但卻都認同為中國,甚至為了中國不惜與外國開戰,視背叛中國為奇恥大辱!與土耳其的總督高下立判!

有人會說,因為奧斯曼土耳其由不同民族組成,那我們再看下蒙古帝國,四分五裂!再看下大英帝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在它的領土範圍內也是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到現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印度也還在使用英語英磅英尺,為什麼它們就分裂了呢?要知道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和英國可是同一個民族的呢!

沒錯,中國的統一應該歸功於儒家!正是儒家將“大一統”思想灌輸到每個民眾心裡,尤其是主政的儒家士大夫心裡,任何一個背棄民族,分裂國家的人都是大逆不道,背祖棄宗的罪人,是要遺臭萬年的!這才是中國總能統一的向心力!而現在港臺的亂相,也恰恰是儒家思想衰弱所造成的!


東風一起千帆動

首先儒術作為一種系統理論完整深刻, 完全可以作為治國方略, 自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殘暴橫行道義缺失兵火燎天民不聊生, 劉邦奪取天下以來朝剛不齊天下無序, 漢武帝雄才大略眼光犀利, 對外強力征服,對內建立秩序, 從建立朝剛歸化民思路度出發, 儒家無疑是首選, 因為有民間基礎和良好的口碑, 推行的話見效也會最快, 可以說立竿見影。漢武帝也因此成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國歷史四大最傑出的帝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