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科學無止境

尋找暗物質已經成為許多物理學家畢生的追求,照理說在我們身邊就有暗物質,但現在還沒有任何確定性的證據說明暗物質存在。而好玩的是,一項新研究倒是發現了一個遙遠的星系中不存在暗物質。

暗物質(dark matter)這個名稱,就是因為科學家覺得這種東西躲在暗處怎麼也找不到而提出來的。根據對宇宙的觀測,許多天體及它們組成的星系都在高速運動,需要有強大的引力,才能避免這些星系分崩離析。但是已觀測到的天體的質量無法提供這麼大的引力,科學家就提出還有一種我們用現有手段怎麼也探測不到的物質存在。我們不知其名,強名曰“暗物質”。

按目前的觀測數據計算,宇宙中的暗物質數量應該比我們日常接觸的常規物質要多得多,可能佔到宇宙總量中的85%。比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暗物質的量可能是常規物質的30倍,而在有的矮星系,暗物質可能是常規物質的400倍。

這麼多的暗物質,照說應該在身邊隨手就能撈到一把。但目前的各種觀測手段就是找不到它,許多科學家都在為此想辦法,比如著名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就把他領導研製的暗物質探測器送上了國際空間站。中國在2015年發射了一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前一陣有消息說“悟空”發現了一些疑似信號,但離確鑿證據還差得遠。真要能探測到暗物質,至少是一個諾貝爾獎,一個還不一定兜得住。

好玩的是,在大家拼命尋找暗物質的過程中,美國耶魯大學的一個團隊卻報告說,發現在一個遙遠的星系中不存在暗物質。他們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說,有一個代號為NGC1052–DF2的星系,分析了該星系內部10個亮星團的運動,結果發現由此推論出的該星系的總質量基本上與可見恆星的質量一樣。也就是說,這裡不需要暗物質,就能解釋天體的運動。

這對於暗物質探索領域是一個大震盪。過去的理論都認為,暗物質是到處都有的,只是我們還探索不到它。而這個新發現則說明,在宇宙中有的地方是不需要暗物質這種假設的。所以相關的宇宙理論有可能需要修正,暗物質還真是一個捉摸不透的存在。


黃作夢

暗物質真存在嗎?

施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暗物質是指宇宙中這樣的物質,它們通過引力效應顯示出存在,但是在其它方面則沒有跡象。 它們在宇宙大尺度機構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暗物質的存在具有非常有力的證據。 證據首先來自漩渦星系的旋轉曲線。 旋渦星系中有一個平盤,其中的恆星作閉合軌道運動。 將這些恆星的速度作為它們到星系中心距離而作的曲線就是旋轉曲線。這個曲線的行為表明,星系中的質量比發光物質的質量大。這就表明存在暗物質。在其他星系和星系團中,也有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至於暗能量,是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力量。因為物質產生的萬有引力都是吸引作用,所以宇宙的膨脹照理要逐步減速。但是,近年來天文觀測發現,宇宙的膨脹是在加速!這就需要一種排斥作用,使得宇宙加速膨脹,這就叫暗能量。

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都由很多理論提出來。 比如暗物質方面,根據它們的運動速度是否遠小於光速,可以將它們分為冷暗物質和熱暗物質。後者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微子。但是,中微子質量太小,不可能是唯一的暗物質。在冷暗物質模型中,暗物質粒子叫有質量的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這個模型很好揭示了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也有其它的暗物質模型,比如溫暗物質、強相互作用暗物質、排斥作用暗物質、模糊暗物質、衰變暗物質、大質量黑洞。從粒子物理提供的候選者來說,還有軸子、超對稱粒子等等理論預測的但實驗上還未被發現的粒子。

暗能量方面,也有很多理論。有人認為是真空的一種性質,叫做宇宙學常數,也有人認為引力的基本理論(廣義相對論)需要修改,也有各種關於暗能量的動力學模型,比如有一種叫做quentessence(精髓)。

這些都是在研究中的問題,還沒有定論。不排除將來有人用更有說服力的科學理論取代它們,但是要能夠更好地揭示觀測現象。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要回答題主的問題,就要先來了解下什麼是暗物質。

暗物質,顧名思義,與明物質不一樣,所謂明,就是看得見,那暗物質簡單點來講,就是看不見,躲在暗處的物質。

聽起來簡單粗鄙?實際上科學界也面臨著如何定義暗物質這一難題,尤其是我們對暗物質知之甚少,所以暗物質至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

目前科學界通行的做法是用一些特性來指明暗物質的特徵,如看不見摸不著,不發光不發熱,也不參與電磁作用等,但它又確確實實是存在的。

一頭霧水有沒有?既然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那人類又怎麼說它是存在的呢?原來,20世紀的時候,科學家們發現,宇宙正在不斷膨脹,而且其中有一個叫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東西,並由此推算出了宇宙的年齡、能量密度和膨脹速度等,可是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發現,如果僅有現在人類觀測到的粒子,宇宙是無法進化成現在的樣子的,因此就推斷,宇宙中還存在一種人類沒發現或者說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並給這類粒子取了個名字,就叫暗物質。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發現,人類目前觀測到的物質僅僅佔宇宙物質的5%,剩下的95%則是我們不瞭解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才是宇宙的主宰者。

也正是因此,探索暗物質成為幾代科學家魂牽夢繞的事,暗物質也被稱為了物理學天空上的一朵烏雲。

理解了暗物質是什麼東西,再來看題主的問題,這個人類看不見摸不著的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實際上,就在今天,朋友圈就被相關的消息正刷屏著。根據媒體報道,北京時間11月30日凌晨,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佈了最新成果,根據過去530天的探測,悟空採集了大約28億顆高能宇宙攝像,其中包含有150萬顆25GeV以上的電子宇宙射線,尤其令科學家們興奮地是,悟空還在1.4.TeV處發現了異常的能譜精細結構。而這被認為是新粒子,甚至是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上述所說的悟空的新發現,都還只是“蛛絲馬跡”,並不意味著就一定發現了暗物質。

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有多個國家的多個科學團隊都在找尋暗物質的痕跡,即使是中國,除了2015年發射的悟空衛星外,也還有入地尋找的上海交通大學的PandaX實驗組,他們希望通過尋找暗物質栗子與核子碰撞產生的信號來證明暗物質的存在。國際上,則有美國的費米大天區望遠鏡、電子對望遠鏡等,此外還有通過舉行對撞機對撞的探測方法等,但是,如此大規模、長時段的投入,並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展,30年的暗物質探索之旅如今看來依然缺乏實質性的成果。


留白說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不一樣的東西哦,雖然聽起來差不多,可是它們在宇宙中所佔的比重、自身的性質、可觀測效應都是非常不一樣的。不過根據相對論,質量跟能量實際上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形式,因此暗物質和暗能量屬於同一個類別。但是,要回答你的問題還是需要分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兩個方面來回答。

對於暗物質,這是一種佔宇宙所有物質、能量大約25%的東西。之所以稱呼它為“暗物質”,原因是現在大家還不能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因為它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而我們知道,如果一個物體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那麼我們就看不到它。如果一個粒子不與其他粒子發生相互作用,那麼我們就沒法探測到它。暗物質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存在。既然探測不到,那憑什麼認為它存在呢?原來啊,暗物質也不是什麼相互作用都不參與,它參與引力相互作用。簡單來說,我們觀測星系繞其中心的轉動曲線,可以反推出星系的質量分佈。但是實驗得到的結果證明星系的質量比用射電望遠鏡、光學望遠鏡和其他探測手段估算得到的質量要大得多。要解釋這部分多餘的質量,迫使人們引入“暗物質”作為替罪羔羊。當然你可以猜測是我們的引力理論出了問題,也確實有不少數不相信暗物質存在的物理學家在通過修改引力理論來解釋星系旋轉曲線。不過如果接受暗物質存在,那麼對於暗物質的組成,也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比較流行的是認為暗物質由超對稱粒子中最輕的粒子組成,或者由黑洞組成。

至於佔宇宙總質量70%左右的暗能量,則不同於暗物質,它是基於觀測發現宇宙在加速膨脹而提出的。因為如果宇宙中以一般物質為主的話,宇宙在引力的作用下應該是收縮的。但是觀測發現宇宙在加速膨脹,因此就提出了能夠給宇宙提供“負壓強”的暗能量宇宙學模型。

因此,對於你的問題,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否存在,目前還沒有一個十分肯定的答案。只能說主流的觀點認為,都存在。


作家張軒中

當然存在了,至少在目前天體物理的理論體系中是存在的。根據斯隆數字巡天(SDSS)的結果,科學家測量了的星系之間暗物質細絲,但是它們太模糊了。為了糾正這一點,科學家從斯隆數字巡天的第12次數據釋放產生的南北CMASS星系目錄中獲取了一部分數據。從這一批數據中,他們又挑出了數對星系,並且關注它們之間的空間,其中就存在暗物質。

隨後,天文學家將普朗克衛星獲得的熱數據疊加在一起,以加強在星系間由SZ效應產生的信號。SDSS斯隆數字巡天星系巡天給宇宙的大尺度結構一個大致的形狀,也繪製出了暗物質的可能分佈。普朗克觀測計劃則在一個更好的精度下給出了全天的氣體壓力圖。我們把這些數據集成起來,就可以用於探測宇宙網中的低密度氣體以及暗物質,至少理論上是可行。

此外,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疊加了260000對星系數據時,總疊加的星系超過一百萬對。最終,這天文學家提出了暗物質絲狀存在的強有力證據,儘管他們的測量數據有一點不同。這些絲狀氣體的密度是周圍太空密度的3倍,也有的團隊發現數值相當於6倍平均密度。這說明探測到宇宙網中的低密度氣體數據可能與暗物質有關,而且另一個團隊幾乎使用了相同的方法得到非常相似的結果。或許暗物質的發現已經不遠,它能回答一些關於宇宙誕生的奧秘。


太空伊卡洛斯

暗物質的存在一經證實,意味著人類首次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形式,將是物理學的重大突破。

暗物質被稱為"世紀之謎"。它"霸佔"了宇宙95%的地盤,卻摸不到看不著,甚至讓愛因斯坦都迷糊了,否認了它的存在。令人興奮的是,經過10年觀測,紫金山天文臺專家捕捉到了很可能是暗物質留下的"足跡"--高能電子,這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一個有力證據。

撲朔迷離的暗物質

地球距離太陽1.5億千米,以每秒29.78千米的速度公轉,圍繞太陽轉一圈是1年;而距離太陽14億千米的土星繞太陽一週則是30年,公轉速度只有每秒6.81千米;海王星和冥王星轉一圈竟是100多年,繞太陽旋轉更慢。可見星球距離星系中心越近,所受引力越大,轉動速度越快。人造地球衛星圍繞地球轉動也是這樣。這是太陽系裡的情況。那麼億萬顆恆星組成的龐大的星系也應該是這樣吧?科學家的確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星系中所有的恆星都在圍繞著星系的中心旋轉,越靠星系邊緣的恆星受到的引力也是越小,肯定是靠近中心的恆星旋轉速度最快,越靠外緣,旋轉越慢。

  可是觀測結果卻和人們的想法截然相反!星系最邊緣的恆星並沒有落後,而是比預料中的速度要快得多,若根據牛頓引力定律,這樣的速度會讓邊緣的恆星從星系中飛出去,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好像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無形的物質把這些恆星抓在一起,防止它們各自飛散。

  另外,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線在經過大質量天體附近時會彎曲,由於這一點,在地球上的我們看過去,很可能一顆星星就變成了許多星星,星星會出現許多虛像,星星的亮度也會增大許多,這就是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引力透鏡效應,就像引力場具有凸透鏡的聚焦作用,可以把一顆星發出的光收攏和聚集。現實確實如愛因斯坦所言,只是所觀察到的引力透鏡效應有時卻出奇地強大,好像光線經過了質量非常大的天體周圍,被彎曲得很厲害。可實際上天文觀測卻沒有發現那個質量巨大的天體。

  以上種種現象引發了科學家們的苦苦思索,為了解釋這些現象,科學家推測星系中的恆星是埋沒在我們看不見的冷暗物質中,就像太陽被球形光暈包圍著一樣,只是這種暗物質暈我們還無法探測。也許是暗物質提供了額外的引力,保證了邊緣恆星的快速旋轉,引發了光線產生較大的彎曲。

  自此以後,人們開始忙於研究和尋找暗物質,但是自1933年暗物質被提出以來,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研究,暗物質還是那麼不可捉摸。人們通過各種類型的望遠鏡雖然觀測到了許多原本沒有發現的物質,但這些物質的質量顯然太小,並不是科學家們所描述的瀰漫於宇宙空間、支配星系運轉的暗物質。而且暗物質的假設有很多漏洞,首先,暗物質到底是由什麼粒子組成的,科學家想像不出來,這種物質沒有體積,沒有壓強,難以捉摸。粒子物理學推延到各種極端情況下,會描述出極端條件下的許多奇異粒子,但在這些奇異粒子中也無法找到能夠組成暗物質的什麼粒子,可以說探測暗物質粒子的所有實驗都沒有成功過。對於暗物質還沒有任何實際的對應粒子,它只是用來解釋宇宙中的一些現象時引入的概念。

暗物質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尋找和研究的都是不存在的物質,豈不是很徒勞?如果不引入暗物質,能否通過別的途徑解釋所觀測到的宇宙中的現象嗎?一些科學家於是把目光聚焦在引力理論的調整上:也許我們對引力的理解有誤,牛頓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需要一個更適用的引力理論來替代。

牛頓第二定律有侷限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認為,質量一定的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與所受的力成正比,這個定律得到了普遍驗證,每個上過中學的人都很熟悉。但如果加速度極小,例如1.0×10-15米/秒2,若粒子從零以這種加速度加速,耗盡整個宇宙的歷史那麼長的時間,都只能達到幾百米/秒的速度,在這麼小的加速度下,牛頓定律還會適用嗎?沒有人去驗證。可這種情況正是星系那麼大尺度的範圍內出現的情況,由於恆星之間的距離是那樣的遙遠,相互之間的吸引力極其小,而恆星的質量又較大,於是引力對恆星產生的加速度就非常小。

以色列韋茲曼研究院的科學家米格羅懷疑:在星系邊緣恆星的加速度如此小時,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已不再適用。他引入了一個常數a0=1.2×10-10米/秒2,對牛頓引力定律作了修正,這個常數的意義是:一個光子若以這個加速度加速,經過整個宇宙的歷史時間可以從零加速到光速。修正的牛頓引力定律如下:當引力提供的加速度a遠遠大於常數a0時,牛頓定律仍然適用,而當加速度遠遠小於這個常數時,產生同樣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引力就將是原來的a/a0倍,意思是產生那麼小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引力比預計的要小得多。因此,雖然星系邊緣的恆星所受的星系中心的引力非常小,但同樣可以產生足夠的加速度,驅動恆星以較高的速度公轉,根本不需要任何暗物質來幫忙,把恆星束縛在星系中。

用米格羅的這個理論推算出的恆星的旋轉數據與實際觀測的結果很是吻合,也與引人暗物質後的計算結果很吻合,這說明米格羅的理論能夠完美地解釋星系的運轉,可以替代神秘莫測的暗物質理論。

不過,任何有價值的理論不僅僅要能夠解釋一種現象,還要能夠解釋相關的更多現象。廣義相對論所解釋的光線在引力場會彎曲和引力透鏡效應,米格羅的理論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的,因為這個理論只是對牛頓引力理論的修正。而且,米格羅的理論還違反了物理學基礎定律——動量守恆定律,除非動量守恆定律也需要修改。

暗物質可以不存在

米格羅本人也覺得他的理論不夠完善,於是和其他一些科學家一起致力於研究更完善的引力理論。2004年,巴勒斯坦的科學家拜肯斯塔推出了一個適用範圍更廣的引力理論,引起了許多天文學家、天體物學家和宇宙學家的關注,讓科學家開始認真地考慮是否要拋棄暗物質這個慨念。

拜肯斯塔在複雜的理論公式中引入了兩個量:表示不同地點引力大小的量和決定光線如何被引力場影響的量。這樣,他的理論就成功延伸到了三個世界,幾乎適用於所有領域。

在高速和引力加速度較大的世界裡,拜肯斯塔的引力理論就會描述出光線彎曲,並出現引力透鏡效應,不光是光子,高速運行的粒子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也就是說廣義相對論是拜肯斯塔理論在高速世界裡的特例。在低速或引力加速度較小的情況下(例如在地球),拜肯斯塔引力公式又演變成了牛頓引力理論的形式,可見牛頓引力公式又是拜肯斯塔理論在低速和引力加速度較低時的特例。而米格羅引力理論則是在引力加速度更小的情況下的特例,適用於描述星系大範圍的運轉模式。

這意味著拜肯斯塔引力理論是上述三個理論的推廣,上述引力理論是拜肯斯塔引力理論在不同條件下的表現形式。由於具有充分的相對性,拜肯斯塔理論還能夠預測大範圍宇宙的運轉情況。

這個理論並沒有引入暗物質;而且通過理論計算,這個理論還可以正確描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起伏。至此,拜肯斯塔引力理論已經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引力理論替代傳統的引力理論,它好像能夠預測宇宙的方方面面,應用範圍更廣。

只要宇宙中各種物質的運轉規律確實如拜肯斯塔引力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宇宙中就不必存在暗物質!

暗能量也不存在?

拜肯斯塔引力理論雖然幫助我們去掉了惱人的暗物質,可是“暗能量”卻還在困擾著我們。

1997年,天文學家觀測到了我們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好像一種神秘的力量正在把宇宙撐開,由於科學家不知道這神秘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只好叫它“暗能量”。可是比暗物質還糟糕的是,科學家對於暗能量更是一無所知,無從研究。暗能量是否也像前面所說的暗物質那樣,用另一個理論把這個概念剔掉呢?

一種叫“共形引力”的理論解決了宇宙的膨脹問題。這個理論並不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改良,而是用一種嶄新的、完全代替了傳統的理論。“共形引力”理論的數學形式很是複雜,這個理論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在局部的範圍內,引力還是引力(吸引力),而在宇宙尺度範圍內,引力就變成了斥力。這樣,這個理論就能夠解釋宇宙加速膨脹問題和星系自轉的問題,不需要引入暗物質,也不需要引入暗能量。不過共形引力理論的宇宙學預測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當然,我們應該明白,經典的牛頓、愛因斯坦引力理論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從毫米尺度到冥王星的軌道範圍內)工作得特別好,因此人們在取消這些理論前還是要一再斟酌,倍加謹慎。如果,暗物質在將來真的被科學家揪了出來,一些新奇的引力理論也就只是水中月。但如果經典的引力理論面對宇宙中的—些神秘現象,越來越難以自圓其說的時候。突破傳統理論,尋找更普遍適用的理論就成為物理學家的追求。也許拋棄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概念並沒有錯。


多肉植物集聚地

如何從E-∞分形邏輯計算E=MC↑2明暗分形比

宇宙的問題是自然自組織的產物、只要你掌握了脈絡都可能以最簡單表達,如愛因斯坦方程。楊振寧在講敘宇稱不守恆時講到這個複雜宇宙的簡單認知直覺。在用分形邏輯計算出這個宇宙能量配董比正是按照這個原則進行的。2011的諾貝爾物理獎給了三位算出暗物質點愛因斯坦總能量94.5%的科學家。本風水博士不是如很多噴君教訓的那樣,不做風水硬要來參合理論物理問題。因為我在這上面花了十年讀博(加上石河子大學的在職讀博是三十年)基本掌握了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法門。

(一),一個三維的體積,4D和5D的球是由,分別和。 (b),一個五維球體的表面積是由。 現在很明顯,五維球面幾乎是空集波對應於我們的四維時空五維協。因此可視只是以及我們的四維時空協和五維時空包絡卡魯扎-克萊因] [ 148-150. Hausdorff維數。採用稍微想象數學的態度我們的3D球三維體積,可以把它看作是我們的時空,這是相當接近它的拓撲維數d = 4和不遠的E-無窮的Hausdorff維數Hausdorff維數。同樣的五個維度的量,即可以看作是足夠接近的K-K時空拓撲維數,即五以及日…對K-K [ 128, 150 ]分形版Hausdorff維數,即。從上面得出的最終結果要比看上去簡單得多。顯然,描述最大可能能量的無量綱純數的最大值必須是更大的維數,即26減去最小維數,即4。另一方面,下一個最大可能是26減去5。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最大密度必須在d=5和d=4之間的投影環中,並由比率[ 942, 110, 137 ]給出。 (1) 在一個整數理論中,這是宇宙暗能量密度的精確值。因此,我們可以解釋如下: ^26我)是空間的最大的尺寸稱為主流物理學作為玻色子時空例如在眾所周知的雜化弦理論D. Gross等人。 II)的顯然是一些緊湊的額外維度,暗物質和暗能量是隱藏。 III))的25是下臨界尺寸的經典南部轉到弦[ 129-135 ]和相關的古普塔布魯勒量化[ 135, 136 ]導致鬼無條件= 1,D = 26和,哪裡是攔截。 …因此我們認為基於經典理論的估計,即 (2) 準確而不是巧合。它是建立在物理和幾何統一的計算基礎上的。不用說,這自然導致結論,對應普通能量密度並通過自我解釋方程[ 131-137 ]了 (3) 我們也可以通過四和五維球的體積來估計暗能量密度。很容易看出,這可以通過兩個卷的比例來完成,因此我們有 我們也可以通過四和五維球的體積來估計暗能量密度。很容易看出,這可以通過兩個卷的比例來完成,因此我們有 本節我們記得,這個問題確切超限的解決方案是基於解剖E = mc2愛因斯坦為兩量子元件導致的結論 (8) 在和。在這個剖分中,第一部分是量子粒子的能量,約為4。總能量的5%,因為它可以測量發現這不過是普通的能量發現COBE和WMAP測量宇宙[ 131 ]。相比之下,第二個術語是95個。5%是宇宙能量的缺失,這是由於量子波的特性,而不是量子粒子的特殊性。我們將討論在馮諾依曼鞏訥維功能[ 28, 154 ]在下節連接這同一個問題。(草稿放網

(參考原文,The quantum wave is thus identified as the boundary of the particle, which is completely empty, with a Menger-Urysohn dimension -1, but nevertheless possesses a Hasudorff fractal dimension f. The empty set is de facto two identical things at the very same time, the surface or the topological neighbourhood of the zero set as well as being the guiding quantum wave. The zero set is a Cantorian fractal point as well as the quantum particle guided by the ‘ghost’ wave. This may be understood in a very elementary manner, according to El Naschie, by recalling that the wave is the surface of the particle and it is evident that the smaller, say a sphere, the larger is the ratio between its surface area and its volume. When the volume tends to zero, the ratio will tend to infinity.

Now, on taking measurement on this particle-wave packet, we inevitably enter into the wave and consequently into the domain of the empty set. So the empty set becomes non-empty and “practically reduced or jumps to at best, a zero set.”

Wave particle duality and dark energy

Continuing in the same vein, El Naschie proposes that Einstein’s famous formula E = mc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quantum particle model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zero set. The second is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negative energy of the quantum Schrödinger wave model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empty set [3] (see above). The latter is the missing dark energy (actually dark energy and dark matter) of the universe accounting for 95.45 % of the total energy-matter in agreement with the findings from the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 and the supernova cosmic measurement awarded the 2011 Nobel Prize in Physics. The dark energy of the quantum wave cannot be detected in the normal way because measurement collapses the quantum wave. Several recent attempts to detect dark matter with sophisticated detectors have failed [4]

No Dark Matter Detected Yet

(SiS62), which is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for the standard model of cosmology that depends on postulates of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The Menger-Urysohn dimension and Hausdorff dimension of a random Cantor set are [o, f] [3]. The dimensions of the complement (gaps) are [-1, and 1 – f = f], as established above.

Raising both the

f (points) and f(gaps) set to the Kaluza-Klein 5 dimensional spacetime gives f(volume) and 5f (boundary) and respectively equal to 4.5 % and 95.5 % of Einstein’s energy, the latter corresponding to dark energy/matter.

(Different estimates of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vary somewha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figure, dark energy plus dark matter constitute 95.1 % of the total content of the universe [5].)

-


國學解量子古今發先聲

不懂,網上搜的。。。

暗物質和暗能量揭秘 開始想寫這篇文章,源於多年對宇宙物理學的濃厚興趣。對於宇宙如何誕生,演化也有一些自己的觀點。特編寫出來和廣大宇宙物理愛好者共研。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處請朋友諒解,不勝感激。 1.宇宙的本質是什麼? 宇宙萬物及我們人類存在於廣闊無艮的宇宙之中,我們大多數人也許不會去思考的一些問題—宇宙為什麼能存在?為什麼會有宇宙?其實中外古今有許多人是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討,如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輕清上浮為天,重濁下沉為地,天地間隔隨時間不斷加大,女媧摶土而造人的理論。西方的上帝創造宇宙,再創造了一個男人亞當,用亞當一根肋骨創造出第一個女人夏娃的理論。當然還有其他創世神創世等各種學說。這些學說我們先不要妄言其一定是謬的,可是都有一個共同的不解之處,那就是創世神是存在於哪裡,創世神所在那個世界又是怎麼來的?如果不能解釋這個問題,那這些理論就不是成熟的理論了。 現在有一個理論認為宇宙是起源於一次大爆炸,宇宙是從一個幾乎無限小的奇點大爆炸而產生的,這就是著名的宇宙大爆炸起源理論。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通過觀測遙遠星系的紅移提出星系的紅移量和星系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理,並推導出星系都在遠離的宇宙膨脹學說。大爆炸宇宙論是一種觀測證據最多,最獲公認的現代宇宙理論。 大爆炸宇宙論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會有宇宙,但還有一個問題不能解釋,那就是宇宙為什麼能存在?宇宙萬物得以存在如果沒有任何依據,難道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嗎?因此我認為一定會存在一種與構成宇宙的要素屬性相反,能相互抵銷的要素。 我們把構成宇宙一切物質和能量的要素稱為原力,把我們所在的宇宙定義為正宇宙,那麼與原力相反屬性的反原力構成的宇宙就是反宇宙。原力是構成物質和能量的最基本單位,所以不管物質粒子結構多麼複雜,原力卻是最簡單、最單純的,它沒有內部結構,因為如果有內部結構就不能算是基本單位了。因此既使最多量的原力都能集合於無限小的空間之內,是構成宇宙一切的唯一素材。值得一提的是,原力不是力,但宇宙一切運動因它而起 ,故稱之原力。 因此,我認為宇宙的本質是虛無的,可以用0=(+X)+(-X)表示,+X表示宇宙正原力總量,-X表示反宇宙反原力總量。正反原力在理論上可以抵銷湮滅,正原力和反原力絕對一樣多。其實古人們對於宇宙虛無本質早有論述,周易中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就是說虛無誕生無限多,無限多有陰 陽兩種屬性。 正反原力理論上可以涅滅,是為了闡述兩者之間的性質,實際上兩者彼此對立存在,不會相互抵銷涅滅,因為找不到它們相生的理論邏輯,有生則有滅,無生何來滅。這是由宇宙虛無本質決定的,兩個互為相反的存在才是真正虛無,絕對虛無不存在。 那麼還有個問題是正反宇宙是否需要同步運動演化呢?如宇宙有你我,反宇宙是否一定要有反你、反我的存在?從理論分析這個同步演化運動的條件不是必需的條件,而正反原力要絕對一樣多是必需的條件。因此宇宙有你我,反宇宙不必有反你、反我,正反宇宙可以不同步運動演化。正反宇宙單獨看是不虛無的,兩者相加才是虛無! 正反宇宙雖然可以不必同步運動演化,但演化規律一樣,以後的闡述都是關於正宇宙的。 2. 原力是如何構成宇宙的? 原力的特性是沒有內部結構的、最簡單、最單純的力,所以不管其量有多少,都會自動集合於無限小的空間。這顯然構成不了形成宇宙的條件,只有原力被劃分為幾乎無限數量的小原力點,再由這些原力點相互作用形成粒子,宇宙才能形成。可是問題來了,原力既使被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原力點,它們很快就會集合在一起,不會形成粒子,宇宙也不會形成。 現在我們來兩個假設,假設1:宇宙是唯一的;假設2:存在多個宇宙。 假設宇宙是唯一的,那麼原力會集合於無限小的一點,宇宙不能形成。 假設存在多個宇宙,那麼原力存在多個宇宙之中,每個宇宙擁有一部分原力。每個宇宙的原力被分解為幾乎無數的原力點,由於任意兩個原力點之間存在原力缺失,缺失的原力存在於其他宇宙,所以原力點雖多而不會集合於一點,原力點按各自量的大小勻稱分佈,形成一個相對尺度空間無限小的空間,只是這個無限小的空間包含幾乎無數原力點。我把這樣的空間稱為原力海,原力海還不是宇宙時空,它是宇宙誕生前的狀態,也是宇宙坍塌後的狀態。 正如把一張完整的紙撕成幾乎無數碎紙片,再把這些碎紙片分成若干份,把每一份單獨進行拼湊,我們會發現每份碎紙片拼成一張缺失的紙,碎紙片之間有缺失,缺失的碎紙片存在其它份碎紙中。其道理和原力海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我們可以人為地把每份碎紙硬拼成一張小紙,而原力海中沒有外力讓原力點這麼幹。 由此我們要拋棄一個觀含,既一個無限小的空間只能有一個無限小的點,而不能有多點存在的觀念。原力海是相對宇宙這樣的尺度空間無限小,如果有存在就有空間的話,原力海是有自己獨特空間的。 3. 原力是如何形成物質粒子的?當一個宇宙完成它的演化歷程,它的所有物質都湮滅為原力點時就會坍塌,尺度空間消失而成為原力海。原力海與已有的另一個原力海重疊,由於原力海中的原力點都是勻稱分佈的,這就是原力點勻稱分佈特性。當兩個原力海重疊一方原力點和對方原力點會發生共用一個位置的現象,這就形成由彼此各一個原力點形成原力對,我稱其為對子。前面也提到由於任意兩個原力點之間都有原力缺失,所以任意兩個原力點都不會凝合為一個原力點 。 對子所含原力量是構成它的兩個原力之和,按原力點按各自原力量勻稱分佈規律,對子需要更大的存在空間,於是對子與對子之間產生排斥力,這就是對子斥力。 對子斥力讓對子相互遠離,產生宇宙尺度空間。凡有尺度空間,必有萬有引力,由於每個對子所含原力不完全一樣,萬有引力使含原力大的對子吸引周圍的對子形成含若干對子的對子團。原力點和單個對子沒有體積,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但不能算基本粒子,而對子團是有體積的,所以對子團是基本粒子。並且其體積在對子斥力作用下還會不斷增大,直到其體積和它的原力量平衡而煙滅為一個個單獨的原力點。 兩個原力海疊合能形成的最大對子數量不超過含原力點較少的原力海原力點數量。剩下的原力點和不能形成對子團的自由對子將形成原力海,等待某個宇宙坍塌後與之疊合,形成新的宇宙和新的原力海。對子團作為基本粒子存在宇宙尺度空間形成宇宙,原力點和自由對子形成原力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原力點和自由對子不是粒子,他們本身的勻稱分佈持性使它們可以擁有無限快的速度在大爆炸同時集合為原力海。 粒子在對子斥力和萬有引力作用下,隨著宇宙空間增大而平均溫度下降進而能形成更大粒子。其層級如下:對子團—能量粒子—亞原子粒子—原子—分子。 4。宇宙是如何演化的? 現代科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並且宇宙仍處於膨脹狀態。宇宙會一直膨脹下去嗎?宇宙演化最終會走向何處? 要知道宇宙演化規律,我們首先要了解宇宙兩大基本力,對子斥力和萬有引力(這兩個基本力是如何形成的,本書後面將詳細論述),現在宇宙之所以會繼續膨脹,是因為對子斥力總體仍大於萬有引力。隨著時光流逝,宇宙還會有越來越多暗物質和暗能量,對宇宙運動演化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宇宙最開始時,只有對子團和能量粒子,物質是由能量轉換而來(質能轉換E=mcc),當代粒子物質研究認為,在足夠高的溫度下(稱為“閾溫”),物質粒子可由光子碰撞產生出來。下面是物質進化詳細過程: 時標10^-43秒,宇宙從量子背景岀現。 時標10^-35秒,同一場分解為強力、電弱力和引力。 時標10^-5秒,10萬億開,質中和中子形成。 時標0.0001秒,溫度達到幾十萬億開,大於強子和輕子閾溫,光子碰撞產生正反強子和正反輕子,同時也有的湮滅為光子。在達到平衡狀態時,粒子總數與光子總數大致相等,未被湮滅的強子破碎為夸克,此時的夸克處於沒有仼何保護的“漸進自由狀態”。宇宙粒子有:正反夸克、正反電子、正反中微子,最後有十億分之一的粒子存留下來。 時標0.01秒溫度1000億開,小於強子閾溫高於輕子閾溫。光子停止產生強子,強子不再破裂為夸克,質子中子各佔一半,正反質子和正反中子相互湮滅,強子數量減少。中子、質子不斷相互轉化,到1.09秒時,溫度100億開,質子:中子=76:24 時標13.82秒,溫度不超過30億開,物質粒子被創造的任務完成。中子開始衰變為質子加電子加反中微子。這時質子:中子=83:17 時標3分46秒,溫度9億開,反粒子全部湮滅,光子:物質粒子=10億:1,中子不再衰變,質子:中子=82:17,一直到現在。 時標30萬—70萬年,溫度3000—4000開,能量粒子和物質粒子處於熱平衡狀態。開始出現穩定的氫氦原子核,宇宙進入複合時代。在後期宇宙逐步進入以物質為主的時代。 時標4億—5億年,溫度100開。物質粒子開始凝集 ,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 原子在恆星內部發生聚變反應,產生氦、碳、氧、鎂、鐵等元素的原子核。 值得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反粒子,反物質,不是指由反原力構成的粒子,而也是由正原力構成的粒子。 隨著時光流逝,不斷有物質轉化為暗物質,暗物質湮滅為原力點(即暗能量),當宇宙100%都是原力點時,宇宙湮滅為無限小的原力海。 這意味一個新宇宙又要誕生了。新宇宙保留原宇宙一部分原力,吸收了一部分本就存在的那個原力海的原力,留下一個新的原力海。 由此可知,宇宙演化就是把不勻稱的原力分佈轉化為勻稱分佈的一個過程。 5. 萬有引力是如何形成的? 當宇宙形成後,其由無限小變成一個尺度空間。但由於一切物質和能量都是由原力構成的,而原力的特性之一是集合於無限小的空間。由此產生的一切物體相互靠近的力就是萬有引力。 愛因斯坦相對論認為引力是物體質量使空間彎曲而形成。雖然從數學模型和可預言性上愛因斯坦理論比牛頓更符合事實,但質量為什麼會使空間彎曲?所以我有自己的一點看法,那就是使空間彎曲的是萬有引力,而萬有引力是原力集合於無限小的空間造成的。 引力能以宇宙最快速度發生作用。如一個星體距離地球1億光年,假設這個星體突然消失,他對地球引力改變將會1億年後就會發生作用。因為時間是相對的,這個星體距離地1億光年,意味著地球既使以宇宙最快速度運動,也要1億年才能到達它的位置,它相對地球是最早也是1億年後的未來,地球相對這個星體最早也是1億年後的未來。 6.對子斥力是如何形成的? 當原力海疊合形成對大量對子時,由於對子擁有更大的原力量,其需要更大的存在空間,於是所有的對子都會對外產生排斥力,這就是對子斥力。 由於每個對子斥力對象是所有對子,這樣,對子與對子之間有斥力,對子團與對子團之間有斥力,粒子之間也有斥力,一切物體之間都有斥力。 它們之間是遠離還是靠近,取決於萬有引力和對子斥力哪個佔優勢。如給一塊鐵持續加熱,這塊鐵的分子在熱傳遞作用下被動吸收能量粒子,等於每個鐵分子在幾乎不增加體積的情況下獲得了大量年輕的對子團,使分子間斥力增加大幹引力增加,分子間距擴大,這就是熱脹冷縮。繼續加熱,這塊鐵會因為分子間斥力過大而變汽態。 對子團的體積在其內部對子斥力作用下會越來越大。把對子團質量和體積的比值稱為對子密度,對子密度小到一定程度的對子團就會湮滅為原力點。把對子密度大的對子團稱為年輕對子團,中等對子密度的對子團稱為中年對子團,對子密度小的對子團稱為老年對子團。對子團越年輕,貢獻的對子斥力越大。能量是以年輕對子團為主要成分,物質以中年對子團為主要成分,暗物質就是老年對子團形成的。 能量粒子由於其斥力大,因此能克服萬有引力,以極快的速度遨遊宇宙。當然,隨著對子團的成長,能量會轉化為物質,物質會轉化為暗物質,暗物質會湮滅為原力點。 既然宇宙時間起點是一樣的,而物質都在一個時空之中,那應該所有對子團的年齡一樣大,為什麼會有年齡的差異呢?關於時間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這個道理在相對論中有闡述,我後面也會講講。總而言之,運動越快,時間會流逝得越慢 7. 什麼是暗能量? 當對子團體積增加到和它內部對子所需要的空間一樣時,這個對子團會煙滅為一個一個原力點。在原力海中,我形象地稱它們為原力點,而在宇宙尺度空間中,原力點對宇宙運動有一些特異作用,由於它的不可探知性,故稱其為暗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暗能量不能量,而是原力,是構成宇宙的其本單位。依據原力點特點,可以推導暗能量有如下特性: 暗能量特性之一: 勻稱分佈特性。在原力海中,原力點按各自原力量大小勻稱分佈。在宇宙中,暗能量也遵循這一特性。不過宇宙是有大量物質和能量存在的,暗能量分佈特點是遍佈宇宙空間各個角落,越是密度大的空間,它的分佈密度越小;越是密度小的空間,它的分佈密度越大。當然,暗能量分佈密度總體都不會太大,一個立方米質量也許只相當於2、3個原子質量。 暗能量特性之二: 使宇宙膨脹加速。這是由暗能量分佈特性決定的。由於暗能量分佈密度與物質分佈密度成反比,使宇宙無物質的空間都有質量和引力,從而對物體產生向外的引力。如我們太陽系外的空間暗能量分佈密度比太陽系內密度還高,從而產生使天體離開太陽系的引力。暗能量作用無處不在,小到原子內部,大到星系,星系團,乃至無極限的宇宙空間。注意,暗能量只貢獻萬有引力,不貢獻斥力。至於為什麼?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論證一下。只是它的引力往往與一般引力相反,看起來好象斥力。 暗能量特性之三: 忽視萬有引力。原力點在原力海這樣無限小的空間彼此之間當然不會有引力,但在尺度空間中它耍集合於無限小,故而彼此之間和它與任意物質、能量之間都有萬有引力。不過它本身的勻稱分佈特性高於任何引力,故它們雖受引力作用,但可以忽視任何引力,包括黑洞。 這就是說,暗能量不參與任何粒子組成,不可視見,不可探知。 8. 什麼是暗物質? 暗物質是對已喪失吸收和釋放能量的衰老粒子的統稱。對子密度小的對子團是老年對子團,老年對子團是暗物質的主要構成。暗物質最終會湮滅為暗能量。根據老年對子團的特點,我們可以推導出暗物質的特性。 暗物質特性之一: 貢獻的引力比斥力大。這個特性太重要了。由於暗物質斥力小而引力不變,使它具有成團分佈特點,是物質的“粘合劑”,如果沒有暗物質,就不會形成星系、恆星,更不會有我們人類。地球及太陽系能幾十億年維持原貌,不至於過快膨脹。宇宙從由能量主導變成由物質主導都依賴於暗物質貢獻的引力。我們每個人都要惑謝它。 暗物質特性之二: 沒有溫度。暗物質粒子內部老年對子團對子密度小,體積龐大,佔滿粒子空間,使粒子已經不能接收外來任何能量。由於其內部斥力小而引力大,也不會釋放任何能量。當然沒有溫度不是說它們很冷,而是說它們已失去冷熱特性。周圍物質溫度再高,它不會吸熱,物質溫度低,它不會放熱。周圍物質溫度和它無關。


Vinga佳

對於暗物質的存在,我們還是要謹慎一些。看看這篇文章,會對你有幫助。

第九章:你的存在,是我的夢

【暗能量分佈圖】

我們現在的觀測使得宇宙天文學家推測,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佔宇宙25%,暗能量佔70%,通常所觀測到的普通物質只佔宇宙質量的5%。因此,探測和研究暗物質很可能導致物理學界新的革命。

暗物質,暗能量肯定都是有質量的。所以能夠產生引力,那麼現在我們周圍,銀河系,星系之間的引力狀況,就不會是現在觀測到的那樣。會更大。因為有增加了90%多的暗物質。

可是事實與觀測不符合,反而相反。從我們的周圍的局部宇宙觀測,局部宇宙是膨脹的。如此我們就大膽假設反引力子的存在。同樣反引力波也不與電磁波發生作用。但是他們對於物質是一種斥力,與引力正好相反。這樣就可以解釋目前所觀測到的宇宙為什麼是加速膨脹的。 當然要記住,這是一種理論。畢竟我們觀測到的不是宇宙整體的現象。導致“膨脹”的原因有很多。

而我要追隨當下的觀測數據,主要原因是不想讓這些推理在當下失去存在的意義。也同時說明,她不是純粹的大腦遊戲。

而且我會更大膽的進行推理。我們現在所觀測到的物質與反物質是如此的不對稱。我們現在只是知道反粒子的存在。但是反物質還沒有被觀測到。

我們知道反物質和物質是相對立的,會如同粒子與反粒子結合一般,導致兩者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瑪射線。1932年由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在實驗中證實了正電子的存在。隨後又發現了負質子和自旋方向相反的反中子。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300多種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對存在的,也就是說,任何粒子都可能存在著反粒子,2010年11月17日,歐洲研究人員在科學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質。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大膽假設,正物質和反物質碰撞湮滅會有一部分轉化成暗物質和暗能量。這樣正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問題,也似乎得到了一個可靠答案。而且我深深得認為物質,暗物質,反物質三種物質間定然有轉換的機制。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也是這麼告訴我們的。

各位,看似我回答了上面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引力子和引力波沒有被探測到。可是在我的回答中。漏洞百出,不能自洽,這還僅僅是文字上的。如果是數學上的呢? 更是可想而知。 我們的宇宙就是這麼矛盾。

漏洞在哪裡呢? 在暗物質本身上。這樣的問題可以有兩種解決方案。1、如果暗物質與物質間有斥力,且斥力與引力在同等質量,等同距離下力的大小相同。那麼根據現在的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佔壓倒性優勢。那麼現在觀測到我們周圍的空間在加速膨脹,就是想當然的了。 可是大家想過沒,在如果真的那樣,我們周圍星系所受到的斥力應該遠遠大於引力,使得很少有星系能夠維持在自己的軌道上,現在這樣的星系,星系團,是不可能形成的。所以我認為反引力和引力是一種半開放或者封閉的力。

說她們是封閉的力,是因為這兩種力應該是獨立作用的。也就是說暗物質和暗能量作用與和她自身一樣的物質;而物質就作用與物質。如此物質和暗物質,暗能量就各司其職,引力吸引物質,構成和維持天體的運動。反引力作用與暗物質,暗能量,由於她們的比重大於物質,是構成宇宙的主要框架,所以在我們周圍的空間觀察到宇宙是膨脹的。

而說她們是半開放的。主要是考慮到暗能量的分佈。我們知道很多大的星體我們可以把看成是質點,來計算她們的引力的。可是如果暗能量的分佈很比較均勻的,那麼她的引力效應就會被削弱。我們可以把她稱為“弱引力”或者也可以直接認為反引力要比引力弱。這樣即使反引力可以作用與物質,那麼根據物質的分佈,根據反引力和引力的合力,引力大於反引力,所以現在的觀測情況是容許的。但是非常大的尺度中,暗物質,暗能量還是佔壓倒性優勢,或者說暗物質,暗能量造成我們周圍空間的“高壓”,使得四周空間膨脹。

這就是為什麼說她們可能是獨立或者半開放的作用。

各位我這樣解釋,你覺的邏輯上對嗎??如果你也是物理天文愛好者的話。你一定會問我這樣的一個問題。“上面的暗能量分佈圖,顯示暗能量和物理總是如影隨行。暗能量就好像跟著物質似得。或者說物質跟著暗能量似得。這個怎麼說?”

關於這個問題,我思考了。據說上面的暗物質能量分佈圖,是由100多位科學家耗時六年繪製的。所以應該具有一定的參考性。

那就是除了上面分析的,還得加加一條,關於物質與暗物質或暗能量的關係。顯然根據觀測他們是相互吸引的,彼此有引力。

那麼就是這樣的:暗能量對暗能量是斥力,暗能量對物質是引力,物質對物質是引力。 這樣就可以解釋上面的問題。為什麼可以觀測到暗物質和物質總是如影隨行。為什麼我們的觀測發現周圍的空間是膨脹的。

這樣就意味著,我們的身邊就存在著暗物質,很多很多的。每天都穿梭於我們的身體不知道多少次。而我們對此毫無所知。

現在我們該回到第一個問題了。引力與引力之間的具體傳播問題。從上面我知道了,引力波,引力子具有很強的穿透性,且不予電磁發生作用。整個引力場就像海洋一樣。 兩個相距一億光年的大質量星球A和B。一個星球A爆炸。A和B之間的引力中斷需要1億年。

引力波雖然不與電磁發生作用。但是不代表引力波不與引力波,引力子或者物質之間發生作用。所以說A最後發出的引力信息,可能會不能到達B。這是容許的。是一種不對稱。但是B的引力信息到達A的位置,沒有相應的對接,A和B的引力自然就結束了。

而且在浩瀚的引力場中,天文距離尺度下,A和B的引力的中斷,對於整個引力海洋幾乎沒有影響。 就像海洋中的兩條鯉魚,一條突然被人類捕捉上岸,一條逃走。它們之間的引力突然中斷,對於海洋來說,甚至沒有察覺。所以只有大質量天體或者星系發生劇烈運動變化時,引力波作用會明顯。如果一方消失, 會造成另一方不再維持原來的平衡,發生引力坍縮,發生引力奔潰導致滅亡是很合理的。

而且根據引力波,引力子的上述的情景,我們可以從現在的觀測假設,傳遞引力的載體引力子很可能是類似於中微子一類的粒子。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科普作品《變化》


靈遁者國學智慧

自從悟空暗物質探測器探測到電子的異常能量圖譜後,人們對暗物質的好奇更是上升了一個層次,到底有沒有暗物質,不是光靠推論,更要有實際的科學例子;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暗物質概念的是在1933年,科學家費裡茨茲威基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大尺度的星系團中眾多星系的相對

運動速度非常高,可他們又被約束在星系團中不能遠離。但是根據觀測到的星系團質量估算出的引力遠小於有星系速度估算出的離心力,即質量產生的力無法將這些星系束縛在星系團中。如果假設星系團中存在我們“看不見”但具有引力的物質,且質量足夠大時,就有可能確保星系團中眾多星系雖然速度很快但也不會散開。人們把這種看不見但具有引力的物質叫做暗物質。

這時人們對暗物質還半信半疑,因為畢竟暗物質不同於已有的基本粒子,既不反射光,也不與任何物質發生作用;直到後來天文學家對眾多星系的觀測與計算,才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以下是證明暗物質存在的兩個例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

1:旋轉曲線:

根據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一個天體圍繞另一個天體的旋轉速度與與距離成反比的,但是在銀河系中卻不符合牛頓定律,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只有星系中存在大量看不見的物質,且分佈並不都是集中在星系中心時,距離星系中心遠的恆星的運動速度才不會比近處的恆星運動速度慢。如果將觀察到的氣體和塵埃以及假設的暗物質分佈這三種物質都考慮進去,只有將氣體,星盤,暗物質的曲線相加得到的旋轉曲線才能和觀測到分佈相符合,說明星系中必然存在看不到的物質。

2:引力透鏡:

遙遠星系發出的光受到所經過星體龐大質量的引力作用而被彎曲,其彎曲的程度與星體的質量和形狀有關,當星體是一個圓球體時, 圖像呈現環狀(愛因斯坦環);當星體是長條狀時,圖像呈現十字叉狀;如果星體是宇宙中形狀複雜的星系團,其圖像則是很不規則的各種弧形。我們可以通過圖像知道星系團的大致分佈,再由光緒線的彎曲程度計算發出光線所通過的物體的質量。但是在實際測量中卻發現所探測到的星體光線被嚴重地彎曲,以此彎曲估算出的星系總質量要比用光學方法測量得到的質量大得多,即比能觀察到的星體質量大得多,多出來的部分就是就是暗物質

這兩個例子是證明暗物質存在的有力證據,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的提升,相信有一天人類會直接找到暗物質,從而揭開宇宙起源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