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什麼是物質?如何定義物質?

匡夫


宇宙間的一切物體,例如空氣和水,煤炭和石油,纖維和塑料,以及人等各種生物,都是由物質構成的。除這些客觀存在的實物之外,光、電磁場等也是物質,只不過它們是以場的形式出現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物質的種類進行劃分,如可以分為氣體狀態的物質、液體狀態的物質和固體狀態的物質;天然存在的物質和人工合成的物質;以及無生命的物質與有生命的物質等。有些物質可以組合而形成新的與原有物質特性不同的新物質,而有些物質只是簡單的混合物沒有被永久改變。不同的物質可以通過其特性來辨認。

假如能夠把物質分割成越來越小的碎塊,可以發現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它們非常小,要藉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對某個特定的物質來說,它所具有的所有微粒是一樣的,並與其它物質中的微粒不同。從化學結構的角度來說,一般認為,原子、分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其中分子和離子也是由原子構成的。所有的物質,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都是由大量的這類基本單元組成的。原子的類型大約有一百多種,不同種類的原子可以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新的物質,這就是化學反應。在這個過程中,物質的總量保持不變。原子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內部結構,它包含一個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原子核(有的原子核內也可無中子),還有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電子帶有負電荷,質子帶有正電荷,中子不帶電荷,所以原子呈中性。有些原子的原子核不穩定,可以放射某種粒子,並釋放出射線和巨大的能量。

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原子可以通過一定的次序,排列組合成為分子。分子是物質中相對穩定並保持該物質物理化學特性的最小組成單元。分子的結構不同(包括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質的性質就不同。如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分子,但它們的分子構成不同,導致它們的化學性質差異很大(如一氧化碳可燃、有毒,二氧化碳則不可燃、無毒)。再比如,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但由於碳原子在金剛石和石墨中的排列方式不同,致使它們的物理性質差別甚大(金剛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質, 而石墨是最軟的礦物之一)。

一種物質在不同的外部條件下(如溫度和壓力)可能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從物質的宏觀外形來看,物質有固體、氣體和液體三種狀態。如液態水在不同的溫度下可以變成冰或水蒸氣。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愈加深入,科學家發現了一些新的物質形態。暗物質和反物質就是科學家新近發現的兩種物質形態。暗物質是指無法被電磁波觀測到的物質,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發現宇宙中有大量的暗物質存在。反物質和物質是相對立的,是由反粒子構成的物質。任何粒子都可能存在著反粒子。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300多種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對存在的。當正反物質相遇時,雙方就會相互湮滅抵消,發生爆炸併產生巨大的能量。2011年5月,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發現了迄今最重的反物質粒子——反氦4。


草原獨狼


物質,對“物質”所下的定義,幾乎都是錯誤的。

第一、物質,一個起源於西方思維的“哲學範疇”。任何非哲學語境的解說,都是謬誤。

第二、物質,不是日語的思維邏輯,更不是中文的語法所能解釋清楚的。說,說即是錯。

第三、物質,是“本體論”思維理念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謬論”階段。

第四、馬克思本人,幾乎沒怎麼論述過“物質”的理論。即便強行說他講過,也不過是他的思想不成熟的時候寫的《博士論文》,一讀就是“機械唯物主義”的調調;就算他終其一生,所謂的“唯物辯證法”或者“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也都是“恩格斯說”、“列寧說”、“XXX說”……沒有馬克思的“物質”。

第五、對“物質”這一個“範疇”、或者“科學哲學”味道的存在下定義,是近乎愚蠢的舉動。

第六、物質,在西方,幾乎近似於“質料”一詞。中文思維沒有這個“提法”。

第七、相應的,中國人思想史中有個“太極”。太極是物質嗎?太極= 物質+ N種形式。

第八、沒有什麼“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愚蠢!

第九、世界不是物質的,物質是不運動的,運動是沒有規律的,規律是不可以認識的;物質不是第一性的,意識不是第二性的,物質不決定意識,意識不反作用於物質……這些說法是錯誤的

東亮敬上


中和永道


關於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容易回答,但是很難理解。我來詳細的回答一下。

首先,這是一個哲學命題。關於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是物質還是意識?不同哲學派別有不同回答,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都是唯物主義觀點。唯心主義則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並不是物質,先有意識後有物質,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它與唯物主義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所以,關於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不同回答,這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根本標準。


其次,物質是什麼及如何理解這一概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應的客觀實在。這不僅回答了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而且,回答了意識能不能反映物質。理解這一概念要注意三點,第一,它是客觀實在,不是意識的東西,如思想,觀念等等。第二,它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即它獨立存在在人的意識之外,無論人們是否想它,是否認識它,它都獨立存在著。第三,人的意識是能夠反映它,認識它的。人的意識是否能反映意識,這也是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依據。


再次,理解物質還要注意幾點。第一,不能把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混淆。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如聲音,還有看不到的,聽不到的,如磁場,這些都是物質的具體形態,不能當成哲學上的物質。第二,不能把物理及化學課上講的物質與哲學的這一物質混淆。物理化學課上的物質還是物質的一種具體形態。第三,理解物質還要把握。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運動,物質與運動是不可分等等。

以上觀點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指正並參與討論!謝謝鼓勵支持!


浩墨香書房



不贊成至今沒有“物質的科學定義”的觀點。

當然,“物質的科學定義”這句話,理解起來容易產生歧義——是指“具體科學”關於“物質”的定義呢?還是指對“物質”所做的定義是否符合“科學”呢——至少可以有這兩種理解。但無論怎樣理解,我認為,都可以給出肯定的回答。

先從“具體科學”對“物質”有無定義的層面來說。我們先在自然科學範圍內討論吧。不同的自然科學對“物質”是有基本定義的。


比如,物理學把“物質(material)”定義為是指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這種“物質”包括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超固態、中子態六種常態。也包括像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及費米子凝聚態、夸克-膠子漿等新的物質狀態。按照愛因斯坦的觀點,質量和能量是可以轉換的,但轉換後仍然是守恆的。就是說,可以理解為物質僅是在形態上發生了轉化。


再比如,化學把“物質(Substance)”定義為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標識的有機物質或無機物質。這種“物質”包括整體或部分地由化學反應的結果產生的物質或者天然存在物質的任何化合物,以及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團。化學物質包括元素、化合物(含其中添加劑、雜質)、副產物、反應中間體和聚合物。獨立存在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原子結合形成分子。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在自然科學中,不同學科對“物質”定義的不同,反映的是不同學科對同樣的客觀物質世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物理學研究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化學研究的則是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

因此,這種對“物質”的不同定義並不矛盾、並不衝突、並不相互否定。而恰恰反映了客觀物質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聯繫。

也正因為物質的多樣性和普遍聯繫,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髮展,才越來越多地產生了交叉科學,即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學科的邊緣交叉領域生成的新學科。如物理學與化學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學和化學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物理學與生物學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學等等。這種學科交叉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體現了科學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 甚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也可以相互結合發展,形成新的交叉邊緣學科,如進化金融學(Evolutionary Finance)。

自然,這種新的交叉學科的產生和發展,也提出了對其研究的客觀物質對象做出新的“物質”定義的新課題。這樣的新定義不是對原有定義的否定,而是對原有定義的新詮釋和深化。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產生,並不是對牛頓經典力學的徹底推翻和全盤否定一樣。

既然不同的具體學科對“物質”的定義不同,或者換個說法,定義的角度不同。那麼,哲學可不可以、應不應該從自身角度給出一種哲學的“物質”定義呢?當然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因為這恰恰是哲學的任務和責任。

如此,縱觀歷史,對“物質”的不同認識和解釋上,也就形成了明顯區別的兩大哲學派別。一種可以舉出英國大主教貝克萊(1685-1753)為例,他主張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說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獨立生物個體的感覺而存在的,如果沒有感知個體,那麼世界也就不存在了。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人的表述,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主張物質世界不是客觀的(或獨立的)存在。

另一種可以舉出以費爾巴哈(1804-1872)為例,他認為,自然界是一切物質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總和,是唯一的客觀實在,是“非產生、非創造”的實體,是永恆的實體。就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來說,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這兩種對客觀世界、對物質的哲學解釋,哪一種更與自然科學的精神一致呢?哪一種更“科學”呢?顯然是後者。

我們現在,不妨從本題目的第二個層面——什麼樣的“物質”概念是符合科學的角度來進一步探討。

科學(science)是什麼?

用通俗話說,科學不是信仰,而是一種態度、觀點、方法,是拿證據說話。科學是一種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科學實踐的目的,是為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的統一;凡能是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包括真實的聯繫與變化的規律)和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事物、條件、環境)的實踐成就就是科學成果——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是科學知識;符合客觀實際的普遍規律是科學理論。

那麼,也就很簡單,判斷一個結論、一個觀點、一個定義是否“科學”,就是而且只能是看其是否反映了客觀實際的真實屬性(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能夠能否實現具體的統一)。

據此判斷,前面說到的自然科學關於物質的定義肯定是科學的。

那麼,哲學關於物質的下述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也是科學的。第一,其把自然科學對物質定義中所包含的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抽象了出來,概括為所有物質的根本和唯一特性。第二,主張人的意識對物質是可以認識的。第三,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而且強調,物質和意識的區分,只在誰是第一性的、誰決定誰這一點上才有意義。

在古希臘時期(包括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曾經結合的十分緊密。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社會分工逐漸明顯,科學家和哲學家越來越成為了分道揚鑣的不同“職業”——科學和哲學在分化,甚至逐漸遠離。

我們也曾出現過把哲學庸俗化,或者說哲學干涉具體科學的現象。但是,任何“矯枉過正”都可能會跨越真理和謬誤的界限——把哲學汙名化或無用化也未必正確。科學和哲學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手段,只是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而已。兩者之間的更加緊密的結合與合作,在今後的發展歷程中,應該更是大概率事件。

概括一下前述的觀點:物質是有科學定義的,不論是具體科學的還是哲學的;這種定義會隨著科學和哲學的進步而深化(這種深化往往不是對前有定義的否定);科學和哲學不是敵人關係(也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戰友關係,今後可能會更緊密地並肩戰鬥。


一老沈一


物質的定義,是哲學與物理的一個頂級超難的問題。學術界各執一詞,皆有點道理。



下面我斗膽點評七種典型說法,提出我的定義,旨在拋磚引玉。深度揭示物質本徵的定義,或需幾十年數百年。

一,物質的典型定義與我評。

定義1,物質是客觀的任何存在。

作為“一元物質論”:①強調物質與主觀意識無關。②認為意識形態也屬於物質範疇。我評:過於籠統,無物理本徵。

定義2,物質是實在的意識反映。

作為“二元物質論”:①物質是固有的、第一性的。②是可被意識反映的、可認知的。我評:雖無物理本徵,但為反對主觀主義、數學唯心主義,指點迷津。

定義3,物質是地水火風的色蘊。

作為“色蘊物質論”:①自然存在,各色各樣。②蘊含終歸的無形物質。我評:暗示顯物質與隱物質之辯證,粗略指明物質的總體格局。

定義4,物質是能量的聚集形式。

作為“能量物質論”:①能量是物質的本質特徵。②不同能密構成不同物態。我評:能密只是物質的一個本徵,忽視了最關鍵的運動本徵。

定義5,物質是有靜質量的存在形式。

作為“質量物質論”:①有形物質/費米子,有靜止質量。②無形物質,如場、波、暗能量與暗物質,也有靜止質量。我評:質量論與能量論異曲同工,因為質量與能量可以互換/折換。

定義6,物質是粒子與場的原始能量。

作為“量子物質論”:①場是能密梯度,由能量子構成。②物質的最小粒子是量子。我評:能量是物理屬性,不是物質本身。例如:原子是物質,原子能是原子的物理屬性。

定義7,物質是時空的承載形式。

作為“物質載體論”:①物質具有時空的物理屬性。②時間是運動表徵,空間是能密表徵。③物質是運動與能密的載體。我評:該定義初步靠譜,暗示能量有載體,可作為研究暗能量與紅移機制的方向。

二,我初步設想的物質定義

物質是①宇宙固有的②有多種物理屬性的③載體。本定義的“物質三要素”,解釋如下。

(一)物質是固有的,宇宙是物質的。

①物質是固有的,物質與意識無關。例如,地球,在隱生宙,早就存在,與人毫無關係。

②物質沒有起源性,例如,問“為什麼有物質”,無意義。同樣,宇宙也是固有的。

③物質形式多變,但總量不變。例如,紅移現象:伽瑪線→倫琴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背景微波→短波→長波。

(二)物質的物理屬性,有以下七種。

①物質的空間或尺度。物質的第一屬性,是佔據空間。空間(各向尺度),是人造座標系,不是物質。

②物質的運動或時間。物質的第二屬性,是固有的運動,也是物質的自由空間。運動快慢或速度,用人造的時間與尺度來測量。時間,是思維工具,是因為有人才有的意識形態,絕不是客觀存在,更不是物質。

③物質的質量與能量。質量是高能密態,能量是低質密態。物質的緻密性,是因為粒子運動保存自我存在形式而必具萬有斥力的表現。

④物質振子的角動量。物質皆可解釋為孤體,孤體總在運動,運動總是螺旋,孤體就是一個振子,螺旋產生向心力(波),或角動量(波),涉及電磁波,包括引力波。

⑤物質的波長與頻率。電子核子角動量波,即電磁波,其波長頻率之積=光速(λυ=c)。電磁輻射在太空旅行中,能量被暗物質吸收,而降頻,這是紅移效應與背景微波的根本原因。

⑥物質的引力與觸力。引力,包括萬有引力、電磁引力、弱作用引力、強作用引力,都是電子核子在不同作用距的引力波或電磁波之間相互糾纏的表現。接觸力,諸如摩擦力、彈力、應力、張力、牽引力、衝撞力,本質都是粒子結構錯位的逆反效應,服從牛頓第三定律。

⑦物質的熵增與熵減。電子核子在內空間發射的角動量波(能),被外空間的“阻尼”吸收或耗散,是熵增加過程。暗物質量子的角動量波,相互糾纏、疊加、卷積,可以生成中微子、電子、質子,是熵減過程。這大概是有形物質的生產機制。

(三)物質作為載體的表現。

物質形式是“皮”,物理屬性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贊成麥克斯韋認定的“以太”學說。

電磁波,是一種純能量的動量波,需要暗物質或“以太”作為載體。感容震盪器,發射的無線電波,不是電子物質波,與陰極射線不同。

暗物質,太小太細,或呈低頻正弦狀,太不被電磁波敏感,其檢測驗證,期待未來技術,或只能間接驗證,但數學建模可先行一步。

注意到,c²=1/εμ。真空的介電常數,不是零,而是ε0=8.85×10^-12F/m,這是實驗數據,說明真空有貨色,大有文章,需要理論上深究。

筆耕大半天,純屬拙見,請多指教。😜


物理新視野


物質的本質就是存在。存在的本質就是“道生一”的“道”。“道”就是不存在於我們視界的存在。或者是同時形成兩個相反物質世界的過程。最後存在都會變成“道”。



同時物質存在的四維時空。是由該空間內全體物質共同形成並且存在其中的物質形態。 物質時空的形成是由多重複數的擴展形式形成的。



其中一重複數形成了兩個維度,具體的物理映射是能量和時間。時間是公共空間。能量是獨立存在不能相互融合。



其中的二重複數形成的是四維空間。 從展開形式可以看出,其中公共部分時間依然是時間,而兩個獨立分量則分別表示電磁的存在。而公共另一個形式則是物質內在的性質。如果正交則等於零。這個空間主要存在於原子核到核外電子之間。也是一種時空,但是不是四維時空。可以叫電磁時空吧。



其中三重複數形成的是八維空間。 從這八個維度可以看出實數依然存在(既時間)。

物質就是客觀存在,存在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能量和時間。所以“道生一”的“一”這個存在形式只是萬物的載體。不能體現萬物的形式。


只有存在的物質有了陰陽才能形成具體的存在形式。所以物質存在的相互關係都是通過“一生二”的“二”相互聯繫和轉換的。所有的“二”不能在四維時空“三”中靜止。


只有“二生三”的“三”才是物質獨立存在的基石。“三維空間”的八個維度,非常清晰的反應了物質存在的兩種性質,既“陰陽”。

物質單元物質中的“陽”形成物質的公共空間。符合黎曼幾何規則。是物質四維時空的來源。就是說空間是由全體物質共同形成。用相對論可以完美的演繹物質之間“陽”的關係。

而物質單元的“陰”形成復空間下的辛幾何形式。標準模型可以對這個形式遊刃有餘。

而“陰陽”之間的數學形式可以用龐加萊相互溝通。





所以物質就是存在。存在形式是符合多重複數的非正交關係的龐加萊空間。


科學無止境


.物質就是東西。昨天上街,遇到個熟人,問他:幹嘛去?答曰:去買點東西。前天赴朋友宴會,出門時,妻嫌我穿的衣服不對路:你穿的是個麼鬼東西!回來時又問:吃了些麼東西?上前天去釣魚,一閒漢打身邊過,無聊地問:釣了些麼東西?上上前天打街上過,見一群人圍著一口窨井,路過的人都問:麼東西掉進去了?上上上前天見幾個工人在小區裡挖溝走纜線,問曰:安麼東西?

經過這麼一個不完全歸納,於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叫作東西,即使不是個東西也可以叫。但就是不能叫南北,因為據古人的科學考證,南邊和北邊的東西是氣體和液體。比方說,你衝了杯咖啡,正慢慢咂嘴滋潤,你堂客見了,問:喝的什麼南北?這象話麼?當然不象話。得問:喝的什麼東西?這就對了嘛。

現在的科學家很牛,他們認為天空中有一種眼晴看不見,任何儀器也測不到的無時不有,無所不在的東西,他們為這種東西取了個很酷的名兒:暗物質。暗物質這種東西當然是有的,你看所有的星系,它們在旋轉的時候,呈現出旋渦的樣子。也就是說,外圈的東西跟不上內圈的東西而落後了。是什麼東西遲滯了外圈的東西呢?答案只有一個:充斥於任何地方的暗物質。暗物質就是一種最普遍的東西了。其實,科學(Science)是文藝復興以後才形成的認知系統學說門類,所以,不列顏百科全書將人類所有的知識只分為三類:Art Literature and Science。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德里達說過:分類是有害的,正如分類是有用的和有效的一樣。因為分類割裂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科學以前,占星術士和哲人將暗物質稱為‘‘以太’’。

統而言之,物質就是東西。這是正解,別的解釋說得再怎麼天花亂墜、天衣無縫。最終只會落得個自相矛盾,搬石頭砸自己腳的下場。不信你試一試,勿謂言之不預也。


華中小隱


用一句比較準確的語言描述物質的本質是:具有一定空間運動型態的運動過程慣性體及其組合體,筒稱運動慣性體。無論何物無論大小都是一定運動型態體,它們之所以存在是由創生時的耦合慣性維持,假如慣性被打破其慣性型態將消失並永遠不能從復再生。一切物質型態都是慣性保持的相對運動過程,—切物質特性由運動態體的環境與運動體交換平衡確定,一切物質都是存在中的具體存在展現體,一切物質都因運動而存在,如果不動一切歸為存在但不體現存在。物質的質就是物態或運動型態的運動空間態體,物質的量是物態之間的交換不平衡量,假如萬物都達到絕對運動平衡,一切物都將歸為零質量。—切物質無論有型或無型都是空間運動過程體,也就是不動即無物,物質因動而有,不動存在之物無以體現,萬物也就成萬無的無。物質體也就是運動規模體,物質的量也就是非平衡運動空間量,所以物質無定質也無定量,其運動規模態可無限小也可無限大,物即運動態,質即非平衡。物質體都是指運動空間體,不動則無物可存,物質體也就是一動態體,動態體表現出的一切力都是相互平衡調配態,力即動態調配過程。總結:物即動態規模,質即動態調配,合起來即空間動態體。(本文原創共參考)


宇宙譜


什麼是物質?如何定義物質?

Ⅴ認證,劉捷民,回答,

什麼是物質?如何定義物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這是物質的科學定義。這個定義揭示了物質的夲質。

物質的夲質是什麼?

物質的夲質是客觀實在性。

什麼是客觀實在性?

客觀實在性,是指在客觀上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

從哲學的角度上看,凡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東西都是物質。

毛主席說,"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一分為二的觀點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它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物質是可以一分為二的。

按照《道德經》陰陽學說的觀點,"看得見的為陽,看不見的為陰。″

一切看得見的物質,例如,房子,汽車,大山河流等,可稱為陽性物質。

一切看不見的物質,例如,時間,空間,信息,能量等,可稱為陰性物質。

從這個角度上看,宇宙就是由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組成的統一體。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並不等於物質的實物性。實物性是物質廣泛存在的形式,但也存在不具有實物性的客觀實在。如自然界中的"場″,社會中的物質關係等等。″由此可知,物質可以分為實物性物質和非實物性物質。

從這個角度上看,整個宇宙就是由實物性物質和非實物性物質組成的統一體。

一切實物性物質,一切看得見的物質,一切陽性物質,一切明物質,都是有形的物質。

一切非實物性物質,一切看不見的物質,一切陰性物質,一切暗物質,都是無形的物質。

從這個角度上看,整個宇宙就是由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物質組成的統一體。

哲學物質科學理論研究者,

南開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生,

劉捷民,2019年4月4日

備註(夲人己通過《頭條》認證)。


劉捷民31



什麼是物質呢?這是一個看似淺顯的問題,卻要定義起來還真有點兒難。但細思量,筆者從反面來定義可能更準確一些。那些存在與想象之中的精靈鬼怪,或人的思想意識等不是物質。否則就是物質。

現實中的桌子一把桌子,是不是物質呢?肯定是!沒有誰會懷疑。但你想象中的桌子,僅存在於你的想象之中,現實中所沒有的,那是不是物質呢?愚以為那不是物質。

由此,可以區分出,你所臆想的,或幻想的、憑空想象的,或根本不存在的問題,那就不是物質。

因此,物質既存在我們的心中,又存在某一時空之中,那才是物質。但問題又來了。因為我們對宇宙的探索,或認識很有侷限性,或說只知九牛一毛,我們根本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到底有沒有第N空間的存在呢?我們不能確定,或確定就是武斷的,看似科學,或許只是自圓其說而已。隨著科學的發展,之前的很多推論可能就會推翻掉。

或許,有的既存在於我們心中的(想象之中),但或許還沒有被發現,那是不是物質呢?

因此,對於物質這一看似很普通的話題,甚至覺得十分淺顯的問題,卻是難以說得清,說得明白的。

回到剛才上面所講的桌子,僅存在你的想象之中,那把桌子是不是物質呢?如果說不是,有人會說,明明生活中有許多桌子,怎麼不是物質呢?如果說是,但僅存在你的想象之中,現實中根本就沒有那樣的桌子,你怎麼說會是物質?但,筆者還是以為僅存在於想象之中的不能算物質,否則,我們會憑空想象出許多東西來,那怎麼說是物質呢?比如,鬼怪,也是可以想象得出的,那是不是物質?

由此,愚以為物質只能在當下這一認識的基礎上來談論,否則,就會不想還明白,越想越糊塗。筆者就想糊塗了,到底什麼是物質呢?還想傾聽你的高見。


田戈教育,專注教育。更多精彩期待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