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百年祭最該祭什麼

《狂人日記》百年祭最該祭什麼

《狂人日記》百年祭最該祭什麼

我是個“魯”迷。大凡我所見到的有關魯迅先生的大作,我都要拜讀的。前些時,在一份讀書類的報紙上一眼掃到《魯迅百年祭》的題目,就拜讀起來。開始看得認真,後來漸漸地一目十行。隔日,仔仔細細地讀了讀。讀過之後,有些話要說。

《魯迅百年祭》,這題目不但嚴肅,而且挺大。但是內容單一,即只是談《狂人日記》的白話文貢獻——“應該說,魯迅時代的白話文較今天的白話文要優秀,他繼承了中國文學史上優秀的傳統,又吸取了外國的先進文化,引領白話文學走上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魯迅的文章應是我們現在的人學習的典範。”

一篇關於《狂人日記》百年祭的文章,居然只談《狂人日記》在白話文方面的貢獻,我著實驚訝,而且很不理解。難道《狂人日記》的主旨,或者說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已經“速朽”,只剩下在白話文方面的意義了嗎?

不錯,《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先生被稱為現代白話小說之祖是當之無愧的。但是《狂人日記》成為經典,一直流傳下來,我想絕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第一篇白話小說。白話只是這部小說外在的表現形式。一部作品能夠成為經典,最本質的是作品的內容。

對於《狂人日記》,魯迅先生幾次談到過創作的緣由。他在《小說二集序》裡說道:“但後起的《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卻比果戈理的憂憤深廣,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引自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魯迅全集》第6集第239頁)在《狂人日記》發表三個月後,也就是1918年8月20日,他給許壽棠的信中寫道:“《狂人日記》實為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固成此篇。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引自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魯迅選集》第四卷第381頁)魯迅先生明白無誤地告訴讀者,《狂人日記》的主題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這是中國文學第一次對“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徹底批判,意義重大。

《狂人日記》百年祭最該祭什麼

《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18日《新青年》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對國民的啟蒙,魯迅先生視為畢生的責任。從《藤野先生》這篇散文裡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棄醫從文,拿起筆寫雜文,還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小說,都少不了對國民的啟蒙。在這啟蒙中,魯迅先生往往無情地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予以批判。《狂人日記自然也有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此外,還有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在小說的最後一節,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並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引自《魯迅選集》第12、19頁)毫不留情地揭露與批判,一針見血,振聾發聵。在此之前之後,有誰做出了這樣的小說?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還表現了作者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國民性的總體精神。應該說,《狂人日記》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領域。這篇作品能夠成為經典,一直流傳下來,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我們學習魯迅文章,就是要學習魯迅作文的勇氣和精神,學習魯迅文章的深刻和博大,而不僅僅是在語言方面的創新和突破。

誠然,“無疑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戰爭、逐漸富裕起來的幸福的時代”。但是,我們現在真的只需要《狂人日記》中的白話文遺產嗎?我們的國民沒有了“看客”的劣根性嗎?麻木愚昧的痼疾得到徹底地治癒了嗎?封建禮教被徹底埋葬了嗎?魯迅先生的創作勇氣和創作精神已經過時了嗎?

今年的五月,是《狂人日記》發表100週年。在這100週年之際,能有紀念的文章見諸於報端,還是很令人欣慰的。不過,我覺得,紀念這部偉大的小說,不應僅僅紀念其白話文。我們不能以枝葉來遮蔽或替代偉岸的軀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