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中,日本向沙俄索賠30億,為何最終一個戈比都沒有撈到?

heruilive

日本太高估自己了,以為俄國大毛熊會跟大清國一樣,給個下馬威,而後乖乖掏錢。殊不知,俄國大毛熊天生就有說話不算數的傳統,讓日本土撥鼠們氣的亂蹦亂跳,但就是沒轍。

1904年,在遠東地區,俄毛子和日本子幹了一架,也就是著名的“日俄戰爭”。交戰雙方一方是老牌列強沙俄,一方是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的新興列強日本。為此一戰,雙方各自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都想至對方於死地,從此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大戰。

最終結果,日本土撥鼠竟然贏了。可把他們開心壞了,一場大戰下來,自己死傷無數,而且花掉了15億日元的軍費,還欠了洋人8億外債,眼看就要破產了,沒想到俄國大毛熊草雞了。趕緊獅子大開口,狠狠敲詐一下大毛熊,讓沙俄老爺們狠狠的吐吐血。

當日本特使吹著仁丹胡邁著羅圈腿把戰後賠款協議書交給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後,很快得到了答覆,日本特使原以為對方會像大清國李鴻章大人一樣先服軟而後祈求少賠一些,可沒想到如意算盤打錯了,尼古拉二世的回覆是“要錢沒有,一個戈比也別想從我手中拿走,不服咱就接著幹!”

等消息傳回日本國內,可把天皇氣壞了,潛臺詞就是“俄毛子不道義,說話不算數,不是真好漢”,可生氣歸生氣,再想教訓俄國大毛熊自己已經沒有實力了,最終得了半個庫頁島(二戰後,又被俄國霸佔了回去),一個銅板也沒得到。那為何日本子欺負大清國一愣一愣的,但面對俄國佬就沒了脾氣呢?原因無非三點。

第一點:國力相差太遠,俄國佬並沒有發大招。

雖然日本和沙俄都非善類,同樣是列強出身,但是作為老牌列強的沙俄,在國力上遠遠超過日本,無論是軍工還是國土面積,根本就不在一條起跑線上。沙俄的戰略重心主要是集中在歐洲地區,在遠東地區實力有限。在日俄戰爭打響後,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有通車,如果戰前已經可以通車,沙俄就有能力將物資源源不斷的運輸到遠東。此時再戰,日本必敗。其實日俄戰爭中,日本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也沒有佔到多大便宜,如有一直打下去,一旦俄國人發出大招,變成暴走模式,日本完全不是對手。

第二點:耗空了家底,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

為了對付俄國佬,日本佬幾乎用光了所有的家底,而且欠了一屁股債,如果繼續打下去,那些英法美等洋大爺不提供貸款了,那麼自己就該破產了。日本雖然嘴上不依不饒,但是心底還是懼怕俄國佬的。再者日本佬垂涎的是滿洲和朝半島,既然俄國佬主動做出讓步,那麼就不能咄咄逼人,以免俄國大毛熊惱怒後一拳拍憋日本土撥鼠。加之俄國佬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勁頭,日本佬沒辦法,只能咬牙忍著,不賠就不賠吧。如果大清國跟俄國佬一樣蠻橫的話,日本也未必敢在甲午戰爭的談判桌上坐地起價。

第三點:英國大爺很狡詐,萬一掣肘麻煩大

日本能打贏沙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得到了英國佬的支持。英國一直忌憚俄國在遠東的軍事實力,此時正好藉助日本人的手打壓和遏制一下俄國佬。日俄戰爭中英國一直不斷的給日本提供資金貸款和武器設備,如果沒有英國佬的大力支持,日本想單獨贏,勝算不大。戰後,英國達到了目的,才不管你日本這顆棋子,此時美國佬也摻和進來,跟英國一起給日本施壓,潛臺詞既是“好處不能讓你一個人佔了”。日本最終只能接受調解,雖然不情願但是也沒轍。好歹自己佔了點地盤,總比什麼也沒有強。

日本這個國家很奇葩,你硬,他怕你;你軟,他欺負你。大清國就是塊軟骨頭,讓日本土撥鼠給狠狠的咬了一口。


大獅

日本向俄羅斯索賠,無疑是與虎謀皮,沙俄不是大清朝,有尊嚴有實力!沙俄儘管在遠東戰敗了,但是整體實力依舊強於日本,要錢沒有,要打奉陪!作為暴發戶的日本艱難的打贏了沙俄,真要再打家底也不夠,也不能戰勝家底雄厚的沙俄。因此沙俄一分錢不賠款,日本就一個戈比也撈不到!


秦孝公與魏國藕和時,魏國丞相要求秦國向魏國稱臣納貢。秦孝公說:秦人骨硬,不能折腰;秦人貧窮,無法納貢!硬要稱臣納貢,則秦國與魏國血戰而亡可也!因此秦孝公用武力保證了秦國的尊嚴!

同樣的道理,日本與沙俄在中國東北開戰,以蛇吞象的勇氣與瘋狂擊敗了北極熊。沙俄可以放棄在中國東北的權益,但是要賠錢是萬萬不能。沙俄皇帝對日本使者說:俄國有錢得很,但是一分錢也不會賠給日本,要是不服,我們繼續打仗!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全面西化,到日俄戰爭時,才發展五六十年,底子是不雄厚的。沙俄從彼得大帝開始改革到日俄戰爭開始,已經發展了兩百多年,實力是雄厚的。


強弱之勢如此明顯,日本傾全國之力擊敗沙俄,而對沙俄來講只不過是一場不大不小的戰役而已!如果日本以戰勝國的姿態一定要沙俄賠款,則沙俄必然會跟日本再戰,再戰則日本必輸。精明的日本人要不到沙俄的錢,也就不再要了,從清朝那裡補回來就行了!


大秦鐵鷹劍士

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就是日本和俄國在中國東北進行的一次局部戰爭,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是傾注了舉國之力,但是對於俄國來說並未傷筋斷骨,俄國只是暫時性失敗,但是再耗下去日本就垮了,沙俄一毛錢不賠日本也沒辦法。

所以,日本舉全國之力在俄國國內遭受革命影響的時機進行出擊,最後還只是慘勝。日本的傷亡人數達到了二十五萬,消耗的軍費多達十五億日元,為了這場戰爭,日本花掉了15億元的軍費,還欠了8億日元外債。當時日本每年的財政收入不過2億元,加上戰後撫卹等費用,日本財政幾乎處於破產的邊緣。所以,作為戰勝國的日本,坐地起價向俄國提出了30億日元的鉅額賠款要求。對於日本人的獅子大開口,俄國人根本不屑一顧,鳥都不鳥日本。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給出的回覆是:要錢沒有,一個戈比也不賠,要錢就接著打!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在日俄戰爭中沙俄的陣地戰利器:馬克沁機槍。日方在陸戰和海戰中均取得巨大勝利,隨後包圍了俄軍佔據的中國旅順城。俄方將旅順城徹底要塞化,旅順附近的203高地,便成了日俄爭奪的焦點。日方乃木希典率領第3軍6萬餘人參戰。無數日軍殺向俄軍陣地,以為憑藉氣勢就足以壓垮俄軍。但迎面射來的卻是俄軍馬克沁機槍密不透風的彈雨,日本人成了俄軍馬克沁機槍射殺的靶子。

但日軍根本不在乎死傷,一波接一波地發動人浪衝鋒,後方部隊就踩著倒下的軍人繼續進攻。三小時後,日軍5000人被擊斃,以致於上報傷亡數字時,上級主管認為不可能,懷疑弄錯了。在隨後的一週內,日軍繼續用士兵生命向俄國人發起挑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終於拿下俄軍203高地區,但付出的代價卻是3萬餘人倒在了這個可怕的高地上。在整場陣亡日軍裡,因馬克沁機槍造成的死亡高達九成。所以有個很有名的段子:日本軍神乃木希典在前線視察,看到一排排士兵趴在陣地前一動不動,就問指揮官,他們怎麼趴在那裡。指揮官說:將軍,他們都已經陣亡了。

一方面是戰前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沒有修好,各種兵源和戰略物資都不能大量運到,到了戰爭後期這個鐵路才修好;另一方面這場戰爭對於俄國來說並未傷筋斷骨,而且沙俄政府並不像清政府那樣軟弱,賠錢之類的事兒是壓根不存在的,沙俄屬於戰鬥民族,就是那種“勞資寧可燒了也不給你的性格”,即使戰敗也“自傷1000也要損敵800”,這種玩命的性格日本不敢玩。

只是日本在吊打清政府的過程中,以為它之前的一貫方法好使,就用沙俄身上了,不料這招對沙俄沒用。即使是沙俄在遠東地區戰敗,但是沙俄領土遼闊,戰略縱深廣,就是耗也把日本耗死。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想起那個軟弱的清政府,要是清政府有沙俄一半的骨氣,也不會被欺負成這個樣子。


dgqc966

日本問題還是交給日本問題專家橋本回答。


日俄戰爭日本擊敗了俄羅斯的遠東艦隊,以及前來增援的艦隊,攻佔了俄羅斯在東北最重要的據點旅順,似乎日本已經獲得對俄羅斯的絕對軍事優勢。其實國際政治是複雜多變,日本對俄羅斯的戰爭只能用慘勝來形容,其中在攻擊旅順的戰役中,日本損失了近10萬的軍人,並且日本陸軍遭受的打擊也是空前。當時日本國內認為日本戰勝了一個歐洲列強,但俄羅斯是歐洲列強中最弱的一個,並且遠東與俄羅斯重點關注的歐洲相距上萬公里,增援與補充都成問題,這才有了日本的勝利基礎。但是在日本取得勝利以後,俄羅斯開始調動歐洲軍隊準備與日本軍隊作殊死決戰,而這時日本已經耗盡了國力,本身也沒有力量繼續戰鬥。

其次,歐洲局勢正在發展,英國與俄羅斯的特殊關係,使得英國看到俄羅斯如果把重心放到遠東對德國的牽制將削弱,並且在中國東北的一種平衡對英國在華利益是有利的,而英國在日俄戰爭前向日本發出鉅額貸款,對日本有恩,而且也是日本盟國可以出面調停。英國就向日本提出調停,讓俄羅斯出讓在中國東北的利益,鐵路權益,換取日本的和解,這就是後來的《樸斯矛斯和約》的基礎,在列強的調停,以及日本自身也不願繼續戰爭,並且獲得了在東北的權益以後,日本同意簽署了這個和約,也同意俄羅斯不賠款,用鐵路權益來補償的建議。雖然沒有拿到賠款,但日本取得了實際利益,包括旅順港,包括南滿鐵路等,這個價值很難用金錢衡量。


橋本看日本

日俄戰爭在原來的教科書中被定義為一場狗咬狗的戰爭。這場在中國東北進行的爭奪中國東北的戰爭,對於中國的主權都是嚴重的踐踏。不過對於參戰的雙方來說,真的是應了那句狗咬狗一嘴毛,誰也沒有好果子吃。

首先對於俄國來說,在中國東北的這場戰爭屬於一場局部失敗,雖然在前一階段的戰場上損兵折將,但是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在東北已經集結是近百萬大軍,而且後方的援兵還在源源不斷的開過來。在戰場上,俄軍真正的敵人是極不可靠的西伯利亞鐵路,在俄軍最高指揮庫羅帕特金的回憶錄中,不止一次提到對著後勤的擔憂,不止一次提出要把西伯利亞鐵路修成複線,而不能是當時的單線。而當時為了凋兵,毛熊甚至採取了車廂到了地方,就地把火車掀翻,這套火車的車廂機車都不要了,就是隻讓火車單向運輸。這種豪華的打法到了二戰中蘇軍也學會了。

但是導致俄國打不下去的真正原因還是在俄國的國內,俄國在十九世紀大幅擴張領土,就好像一個吹起來的氣球,氣球吹得太快就會被吹爆了,擴展領土也是一樣,俄國收入的大部分領土都還是沒有真正的和俄羅斯融為一體,俄國必須在當地留駐大量的軍隊,波蘭就不用說了,高加索也是一樣,趁著俄國戰局不利,各個新徵服地區的原住民也都在蠢蠢欲動,而且由於戰局不利,後方發生了1905年的流血星期天,這個是對於沙俄更加嚴重的打擊,打敗仗沒事,但是如果國內開始革命,那可是要政府下臺的。所以當時的沙俄打不下去是因為國內爆發了革命,包括海軍都爆發了起義,在電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戰艦波將金號就說的是這個事情。

而對於日本來說,和沙俄相比還是一個暴發戶,家底有限,打了將近一年,雖然佔有戰場的優勢,但是自身的損失也是極大,在圍攻旅順的戰役中,日軍用累累的死屍疊起了通向203高地的道路,雖然最終拿下了旅順,但是第3軍自身也是傷亡過半。在日本的國內也出現了騷亂,而且隨著俄軍增援部隊的到來,在戰場上的優勢隨時可能轉化成劣勢,與其等到俄軍打回來,不如趁好就收,能拿到多少是多少。

至於那30億是當時日本有7個博士,比照甲午戰爭,花了多少軍費,乘上一個倍數,就得出來這樣一個30億的數字。對於俄國人來說,由於對於戰場上的形勢開始對於自己有利,所以在談判桌上也是咄咄逼人,要錢沒有,要打繼續,表現的極其強硬,而且俄國人的外交經驗比當時的日本還是要強的多,不像滿清一樣好糊弄。而日本明白,時間不屬於自己,戰爭拖一天自己越危險,於是就是答應了俄國的條件,只是把俄國的勢力趕到了北滿,就是哈爾濱附近。雙方以長春為界,各佔東北的一半。

其實如果再打下去,俄國頂多是收復旅順,當時俄國已經被日本從世界海軍的第三打到了第六,可是不能再來一次萬里遠征,又來一次對馬海戰了。沒有海軍,俄國陸軍面對太平洋對於日本本土毫無辦法的,只是恢復了戰前的態勢,對於俄國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這樣也就是停戰,回去舔傷口,等時機再過來,不過歷史沒有再給沙俄機會,俄國再次大規模出兵東北已經40年以後了,而那時它已經叫蘇聯了。


有痰

打甲午戰爭的時候,其實日本是完全沒有任何壓力的,已經摸清清軍虛實,即便打敗,也明白清政府不會有什麼大的要求,但打俄國人就不一樣了,現在彷彿還能感受到從戰前到戰爭中的那種緊張,這完全就是一場豪賭,一旦賭輸了,憑俄國人的德性,日本列島上還能不能有黃種人都不好說了,東鄉平八郎那句“皇國興廢,在此一戰”,一點不虛。

跟當年的大清不一樣,為了跟俄國人的這一站,日本算是拼上了,從政府、軍隊到一般國民都意識到這場戰爭對自己未來的影響,在付出屍山血海的代價後,也算是僥倖獲勝,但當時的日本已經國力耗空,在倫敦發行的國債急需償還,急需打下去,根本沒軍費,還怎麼打?各位,打仗就是打錢,所謂資源豐富不必對外貿易,就能支撐一場大戰的想法,完全就是愚蠢。

俄國人不一樣,雖然俄國海軍遭受重創,但俄軍主力並未受損,如果真要繼續打,俄軍完全可以將其主力從歐洲調來遠東,但日本已經打不下去了,見好就收吧,能將俄國人從東北趕出去,就已經算是佔了很大便宜了,想讓俄國人賠錢?別做夢了,真要賠錢給黃種小個子,俄國社會輿論洶洶,非得逼著沙皇再打一仗不可!

站在今天看日俄戰爭,不管誰打勝,都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但如果是俄國人戰勝,恐怕現在東北還是不是咱的,就真不好說了,在遠東,俄國人吞進去的肉,幾乎不會吐出來,不信看看遠東那些曾屬於咱的地界兒?其次,站在日本人的角度看,日俄戰爭是日本打的最後一場理智戰爭,當時日本的決策者們頭腦清醒,明白怎麼打,更明白怎麼結束戰爭,打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麼。其後,不管是中日戰爭還是太平洋戰爭,控制日本的軍人們只知道打,卻不知道為何打,更不知道打到哪兒應該停下,唯一的清醒者是918的策劃者石原莞爾,但這位影響力有限,根本左右不了大本營決策,試想,如果石原能夠有東條英機那樣的影響力,恐怕歷史真就不一樣了。


鷹眼防務觀察

日本贏了日俄戰爭,為什麼拿不到一分錢?


這要從日本的發家史和世界政治格局角度來看,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全面西化,各個領域向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學習,應該說複製,如:法國騎兵最強,學法國,德國陸軍最強,學德國,英國海軍最強,學英國。為什麼說日本是複製,因為它不僅僅是理論與技能的學習,同時在裝備、服裝、行為等均以拷貝的方式,模仿得一模一樣。宛如歷史上模仿複製學習唐朝時的情景。


1、日本人非常非常的窮,國力很差,日本人真正富起來,也只在六七十年代之後的事,抗日戰爭之前的日本,軍費最高時,戰到國民經濟的70%,到1904年日俄戰爭時,主要靠甲午戰爭之的大清賠款購買軍事裝備


2、日本在當時的國際地位很低,雖然日本極力學習西方,但還未被西方承認,還不屬於西方陣營,當時西方人對於日本人,大多以猴子相稱。


3、日本人的外交政策,在明治期間就確定了,只跟世界老大,正是日本和當時的老大英國籤盟約,才敢發動日俄戰爭。這一點也一直延續到現在,二戰期間跟德國,二戰之後跟美國,將來中國成為世界老大,日本一夜之間就會轉臉,跟中國。


4、日本人一直都喜歡賭國運,甲午賭了一把,把當時強大的大清拉下馬,日俄戰爭,日俄國力也是相差極大,但又賭一把,利用沙俄的輕敵與蔑視,對馬海戰讓沙俄的艦隊全軍覆沒,拿下旅順,把沙俄的遠東勢力趕出遠東。日本全賭贏了,才有了後來的全面侵華和珍珠港事件,但二戰後日本輸得可以說褲子都沒了,本來應該是萬劫不復。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朝鮮戰爭及冷戰,讓小日本翻了身。


5、西方是一個陣營(八國聯軍,現在的G7),雖然內部矛盾矛盾重重,無法調和時,也會發生一戰二戰,拼得你死我活,但西方往往都是一致對外,對待陣營之外國家,日本當時還不屬於西方陣營,只是通過日俄戰爭後,才被西方陣營接納,成為流氓中一員


6、關於日俄戰爭賠款,西方陣營在舊金山協商,日本的外交長滿懷信心,帶著日本全國人的期待,結果,西方列強一商量,沙俄不用賠,日本人當即象被打了一悶棍,外交大臣回國後,被憤怒的日本人圍堵抗議。其實,關於抗日戰爭的日本賠款問題,西方處理時也是如出一撤,也是在舊金山,在沒有大陸、臺灣及蘇聯的代表出席的情況下,西方列強自己簽了一和約,說日本不用賠了,讓日本又逃過一劫。


國際政治從來都是以強權說話,不講道理的,中國只有把自己建設發展得更強大,自然可以推翻各種不利於中國的國際規則和條約,那時,抗日戰爭賠款這樣的老帳,自然會由它自己親手奉上。


日本有一個電視劇《坂上之雲》(根據司馬遼太郞的小說改編),講述從明治到日俄戰爭一段歷史,可以參考參考。


.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語文教育等漢字產業,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文)】



漢字谷主

回答這個問題,大概有三個原因。


其一,國際上得不到支持。這是一場什麼戰爭?日俄戰爭,是20世紀初期在我國東北,發生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持續了近兩年是帝國主義的戰爭。沒有什麼正義和非正義,在國際上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支持。俄國不賠款,日本也只能乾瞪眼。

其二,日本人的戰略失誤,日本人雖然勝利了這場戰爭,但是也只能說是殘勝,為什麼說是戰略上的失誤呢,這場戰爭其實背後還有幾個國家的支持,俄國觸犯了英國人在遠東的利益,但是英國又不好出面,只能找日本,美國人也不想落後,為日本提供資金貸款,所以說這場戰爭是日本人為英國人充當打手的。當然受傷的是中國的老百姓,奇葩的是清政府是中立國。



其三,俄國人的性格和底氣。這場戰爭的半個世紀前,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只是老老實實的在克里米亞帶著,沒有進行什麼實質的賠款。亞歷山大一世服毒自殺。再打的話,可能尼古拉二世俄國的底氣。這場戰爭根本沒有傷及俄國的元氣,只是使俄國的遠東軍事力量給催壞了,俄國的主要力量在歐洲,當時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修通,這條決定俄國命運的生命線很重要。當時日本已經是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了任何底氣。

以上有不妥之處,歡迎評論區留言


高舉老叔叔

當時的沙皇跟談判代表說的很明白,那就是一個戈比也沒有,一寸土地也沒有,如果日本人不同意,那就繼續打。在當時,俄羅斯的國力還是強於日本的,如果俄羅斯動員全國的力量來進攻日本,日本會戰敗。但俄羅斯也得不到什麼好處,會導致他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的利益受到損失。在俄羅斯沙皇的眼中,遠東是不重要的地方,東歐和巴爾幹才是俄羅斯的核心,當然最重要的是土耳其控制下的君士坦丁堡。遠東的那些利益跟俄羅斯在歐洲的利益比,簡直不算什麼,根本就不值得俄羅斯將歐洲地區的精兵調到遠東地區來,跟日本進行決戰。

日本希望議和,美國人則從中充當了和事佬的角色,最後協調的結果是,俄羅斯將滿洲地區和庫頁島的一部分土地讓給日本,算是給了日本一個交代。


帝國曆史觀察者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讓自己的科技工業迅猛發展,很快躋身世界一流的國家之列。

日本資源匱乏,歷來主張對外擴張,發動侵略戰爭。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並且戰勝了中國,不僅得到領土割讓,還得到了2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嚐到甜頭的他們開始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俄國。

沙皇俄國,幅員遼闊,軍隊和船艦數量都佔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整個國家較為落後,無論是軍事作戰還是後勤保障,都有很大的問題。

反觀日本,他們對這場戰爭準備得很充分。武器裝備也比俄國精良。所以儘管軍隊數量佔劣勢,但打起仗來短期來看還是有優勢。

從1904年2月-1905年9月,雙方持續打了一年多,爆發多次海戰和陸地戰爭。海上戰爭,日本佔優,俄國軍艦損失殆盡。陸地戰爭,憑著俄國軍隊的頑強作戰,重創日本,日軍傷亡慘重。

最後日本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隨後雙方在美國談判,日本拿出對付清政府的態度來對待俄國,索賠30億日元。但沒想到,沙皇尼古拉二世頗有骨氣,:要錢不給,要打,接著奉陪。看到俄國這麼硬氣,簡直不按套路出牌。這下日本懵逼了。最後還是放棄了索賠,也不敢再打了,畢竟日本的底子沒有俄國厚。根本打不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