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西雙版納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全國唯一的傣族自治州。2016年12月27日,西雙版納州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州”,開創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可喜局面。今天起,今日君帶你聚焦西雙版納,看這裡的傣族同胞如何在身邊打造“詩和遠方”。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西雙版納,心向詩和遠方

有一位旅人在離開西雙版納時曾留下一首小詩:“萬類溫馨場,各族和睦鄉。依蘭純馥郁,聖水透清涼。飛鳥成群對,鮮花如海洋。人興孔雀舞,雲彩似霓裳。”在他的詩中,西雙版納美得如夢如幻。

每年,都有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被西雙版納的美所吸引,慕名而來。西雙版納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工作也以旅遊業大發展作為契機,各少數民族村寨依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憑藉基層黨組織強有力的領導、借力現代化旅遊企業的帶動,走出了一條村美民富人歡樂的和諧發展之路。

曼龍勒:合作共贏,打造幸福村寨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南臘河漂流吸引了不少遊客

還沒走到南臘河邊,就聽見一陣陣笑聲、叫聲、歡呼聲,笑鬧聲夾雜在一起,好不熱鬧。走近一看,原來有一隊遊客剛剛從南臘河上游漂流而下,正在激盪的水流中興奮不已。

南臘河被稱為“中國的亞馬遜河”,是穿越望天樹熱帶雨林主題公園的一條河流,兩岸風光旖旎,美不勝收。近年來,南臘河漂流項目受到遊客熱捧,這也帶火了附近一個個村寨,曼龍勒就是其中之一。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南臘河漂流帶“火”了旁邊的曼龍勒村

曼龍勒村小組是勐臘鎮曼龍代村委會的一個傣族村寨,全村共91戶447人。2012年,勐臘縣人民政府通過招商引資,與西雙版納勐臘縣河馬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採取“企業+農戶”的運營模式,依託南臘河優美的原始風景及曼龍勒的生態景觀,傾力打造集吃、住、行、遊、購、娛及戶外運動為一體的旅遊集散地。2013年,曼龍勒被列為“3121工程”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在省民族宗教委的牽頭下,各級各部門投入資金約600萬元,對全村的村容村貌進行改造提升,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文化產品展示廳,不斷豐富村寨的文化內涵。

幾年時間了,曼龍勒“變”了,曼龍勒也沒有“變”。變的是村寨更整潔美觀了,村裡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不變的是村寨中那些優良的傳統習俗和傣族手工藝,它們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模樣。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曼龍勒村全貌

“通過村企合作,整個寨子的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都被帶動起來。”曼龍勒紀檢監督委員巖坎萬說,“項目開始前,村民們的收入主要靠橡膠、水稻種植這類傳統農業。人均年收入就在1萬左右。現在大家把土地租出去,拿地租的同時還可以在家門口做點小生意。你有什麼手藝就做什麼,可以做小吃、做手工藝品、開民宿等。家裡如果再有剩餘勞動力,還可以到旅遊公司裡打工。現在,村裡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已達到了2萬餘元。”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曼龍勒村的進村公路

走進曼龍勒,只見一棟棟傳統而古樸的傣族幹欄式小竹樓錯落有致。竹樓下,扎著小辮的孩子們玩得正開心,坐在一旁的老爺爺專心地編著手中的竹簍,“編好了可以擺出來賣。村裡家家戶戶都會編,以前是拿來用,現在大家做好就拿到村裡的陳列點賣給遊客。”大爺說。不遠處的傣族阿媽切著番茄、大芫荽等食材,開始準備午飯了。“今天三八節,訂餐的客人多,我們一大早就忙開了。”阿媽樂呵呵地說,“現在來寨子裡玩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農家樂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雖然每天都很忙,但大家心裡高興啊。”

路邊一家民宿的老闆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去看看。“我家房子比較大,多餘的房間我打造成民宿給遊客住。二樓有5間客房。一樓臨街一面是個小鋪面,家裡老人就在這兒擺了個小攤,既賣小東西也賣早點。”老闆為我們解說著他家的佈局。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項目啟動時,政府挑了10家想做民宿的農戶給予一定補助,打造成示範戶,這家就是其中之一。現在他家一年毛收入有10多萬,比原來種地時大大增加了。”巖坎萬介紹道。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曼龍勒村村內道路

在曼龍勒,最打動人的是村民們臉上溫暖的笑容和言語間深深的滿足,以及村寨裡團結和諧的氛圍。

“我們村民的幸福指數是比較高的。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們與公司的合作模式。我們村的土地都是以租賃形式流轉給公司的,租期40年,3至5年與周邊地價掛鉤調整一次租金。這種方式解決了很多問題,一方面有利於村委會參與公司的管理。否則土地被賣斷了,公司把地圈起來,他要做什麼你就沒有發言權了

。現在村裡和企業是共享、共建、共贏,企業在村裡要搞什麼活動,一塊地要做什麼項目開發,都必須由雙方商量。不允許企業進來亂砍亂伐,把村寨的資源都破壞掉,那以後我們的子孫都沒法生存了。另一方面,分期撥付租金也避免了有部分觀念落後的村民拿到大筆租金或賣地的錢後沒有規劃地揮霍。”從2012年就參與到項目建設中的巖坎萬見證了河馬旅遊公司與曼龍勒村企合作的發展歷程,他說,“為什麼企業和村寨很和諧?除了土地租賃,很重要的一點還在於我們和企業商定,只有本村村民可以在寨子中經營。比如餐廳,不能交由外邊的商人來經營,否則趨利化就會突出,彼此之間矛盾就產生了,還會出現宰客等現象。長此以往,口碑就做不起來了。我們村寨還實行民主管理,一是控制戶數,否則外來人口一多,你沒辦法管理;二是禁止私搭亂建,號召大家都要保護好這個環境。”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富有傣族風情的“農家樂”

“企業進來後,對我們村的帶動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巖坎萬感慨地說,“一是勞動就業這塊,公司裡80%是我們村的人。村裡的年輕人,只要願意的都去公司上班了。二是帶動了餐飲消費。公司有南臘河漂流這個旅遊景點,遊客來了都要吃飯。現在村裡有12家農家樂,每個農家樂都是由5、6家農戶約在一起開的,帶動面非常大。每個農家樂平均每天都有3、4桌客人。一年下來毛收入可達60-70萬。三是對我們民族傳統手工藝推廣帶動作用也非常大。比如我們村企合作的一個項目是體驗傣族織布。公司組織旅遊團隊到農戶家中,為遊客講解、讓遊客體驗傣族是怎麼織布的,每個人收10塊錢的體驗費,客人很喜歡。下一步,村裡還要成立民族工藝品的合作社,帶動銷售。”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在曼龍勒家家戶戶都會編竹簍這門技藝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年曼龍勒接待遊客數超過16萬人。越來越大的客流量,也對曼龍勒的接待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勐臘縣政府除了經常到村中開展各種不定期培訓外,還專門在村裡開設了勐臘縣職業中學分校。學校晚上上課,畢業頒發證書。這為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勞動力素質提供了保障。

巖坎萬透露,今年在勐臘縣的全域旅遊方案中,計劃要將曼龍勒打造成“一帶一路”的一個服務區,融入全州旅遊發展的大潮中。屆時,這個充斥著幸福感的傣家村寨又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的契機。

曼掌:文化傳承,催生新型農莊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曼掌村寨門

伴著響亮的雞鳴聲,曼掌村又迎來了新的一天。巖尖一家已經忙開了:巖尖忙著把昨夜買回來的稻穀拿出來翻檢,準備釀酒;巖尖的妻子坐在織布機前靈巧地擺弄著梭子,不一會兒,她就織出了一截美麗的傣錦;巖尖的兒子巖羅正準備去村上開會。身為村民小組長,巖羅沒少為曼掌村的建設起早貪黑。

曼掌,位於勐養鎮中部,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曆史的傣族特色村寨。曼掌在傣語中的意思為“大象寨”,據記載,這裡古時是專門為傣族土司馴養戰象的村寨。作為景洪市首批命名的民俗文化古村,曼掌村傳統文化傳承豐富多彩,民風民俗保存完整。“我們寨子裡現在有傣錦、傣拳、章哈、象腳鼓等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也很多,有州級的,也有市級的。”巖羅自豪地說。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曼掌村傣家小樓鮮花掩映

漫步村中,只見一座座圍著竹柵欄的傣家小樓鮮花掩映。樓前大多都掛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傣族高升”“傣族造紙”“傣族織錦”等。巖羅介紹,“幾乎每一項非遺項目,村裡都開設了傳承體驗館。村民們憑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來運營,有的織錦,有的造紙,有的製陶……遊客們來到曼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非遺項目進行體驗。如果有喜歡的非遺手工藝品也可以買走。”

走進一家掛著民族團結示範戶牌匾的人家,主人巖捧正在和泥,他們家是做傣陶的。“我們家從2015年開始做,現在東西還不是很精緻,以體驗為主。小孩兒來得很多,我們收一點手工費、泥土費。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有40人左右。這個東西做的時間長,挺慢的,遊客進來消磨時間就愛來做這個。他們做好後把地址留下,我們燒好後,郵寄給他們。毛收入一個月2000左右。”巖捧邊和泥邊說。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傣族製陶,有村民做的,也有遊客學做的

“這些項目都是屬於我們村文化農莊中的一部分。”巖羅說,“2013年,在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中,曼掌村成功申報為全省‘3121工程’示範村。我們村的建設就是從那時開始做的。2014年8月,省文化廳文化農莊試點項目正式落地曼掌村。在政府的支持領導下,我們村決定圍繞‘傣家文化’‘熱帶風情’主題,在做好傳統保護的同時,由本村群眾共同投工、投勞,建設文化農莊。以前家家戶戶都是圍著圍牆的。我們動員群眾拆掉自家庭院的圍牆,改建成富有民族特色、熱帶風情的庭院柵欄。這不僅提升了文化農莊的品位,也拆掉了群眾間心裡的‘那堵牆’。我們還請來了西雙版納、德宏、臨滄等州市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寨子裡住了2個多月,對村民進行免費培訓。”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村民玉罕在織傣錦

2015年7月,農莊正式開放營業。這種全新的文化體驗式旅遊吸引了大批遊客。“來曼掌,不僅可以看美麗的風景,品傣家美食,還可以體驗不同的傣族傳統手工藝,我覺得很值得。”重慶來的遊客張女士高興地說。大批的遊客也為曼掌的民族群眾帶來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過去我們傣族的姑娘都會織錦,織來做衣服、做生活用品。後來年輕人嫌麻煩,不願學了。文化農莊做起來後,遊客很喜歡我們的織錦,靠賣織錦的成品和收遊客學織錦的體驗費,我一個人做一年下來能有2萬餘元的收入。現在,來找我學織錦的姑娘多起來了。幾年下來,我的徒弟大概有500多人了。”傣族織錦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玉罕感慨地說。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傣錦有了新的傳承“動力”

大好的發展前景也吸引了一些已經離開曼掌的大學生回鄉創業,玉單就是其中之一。玉單大學學習的是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一直在昆明從事房地產銷售。2015年,她已經做到了銷售經理,年薪上百萬。聽到家鄉要開始發展文化旅遊的消息,她毅然辭職,回曼掌參與到農莊建設中。“我離開家去讀大學那天就非常不捨,2015年聽說曼掌要搞農莊建設,我覺得回鄉創業的時機到了。”玉單動情地說,“我們的第一批營銷是與景洪的幼兒園、小學合作接待親子游。將造紙、製陶、傣舞、傣拳等非遺項目融入到孩子們一天的活動中。還專門舉辦了傣拳大賽。這個項目效果很不錯。我們還推出一些主題項目,比如今年2月份,我們做了一個‘版納歡樂年’。客人可以進寨子來寫新年貝葉經的貝葉卡,包年糕、舂粑粑,晚上參加篝火晚會,客人們很感興趣。做了一個月時間就有5000多人參加。”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村民玉鳳(右)在向遊客講解傳統造紙技藝

和玉單一起回來的,還有她來自天津的丈夫。玉單的丈夫在來曼掌之前非常忐忑,他問玉單:“你們那通水通電嗎?”

“我們在山裡呢。”

“在哪兒?”

“野象谷旁邊。”

“野象谷的房子是在樹上,你們是住在樹上嗎?”

“是啊。”

“有蛇嗎?”

“早上起來什麼顏色的蛇都有。”

“……我們能留在昆明嗎?”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曼掌民風淳樸,傳統文化保存較好

隨著曼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玉單有了許多新的想法,她說:“現在,我們更多的是對接品質較高的旅行社、俱樂部,更偏向定製化的旅遊。我們根據客人的人數、年齡、愛好為他們做行程規劃,把傣族文化融合在裡面。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更注重品質。因為現在都是網絡共享平臺,客人的信息反饋非常快,只有打好口碑,後面攬客才容易。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每天中午遊客可以在曼掌村觀賞原汁原味的傣族歌舞表演

開放式的農莊和全新的旅遊運營模式給曼掌帶來了巨大商機。這除了得益於曼掌深厚的文化底蘊外,也離不開曼掌村基層黨組織強有力的領導。巖羅告訴我們:“2010年左右的曼掌是整個勐養最髒、亂、差的村寨。小夥子出街打架最多的就是我們寨子。”為此,曼掌村決定以基層黨建為抓手,推動地方發展。2012年9月,村黨支部和黨員幹部集思廣益,組織村內人生閱歷豐富、辦事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組建老年維穩協會。支部年輕黨員發揮帶頭表率作用,動員組織村寨中的中青壯年成立群防群治隊,參與維護村寨社會治安。多年來,他們不斷充實和健全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全面參與村內各項民生服務工作。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曼掌村的老年維穩協會、群防群治隊和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三支隊伍逐漸成為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中堅力量。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丨曼掌村裡家家都是傳習所

巖羅說:“農莊正式營業後,我們還在村黨支部領導下成立了曼掌文化農莊管委會,對農莊進行日常管理。”

把普通的民族村寨變為文化農莊,把傣族村民變為文化傳承人,把農業經濟變為文化旅遊經濟,把農村家庭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如今的曼掌正以全新的姿態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對於遊客而言,旅遊的初級階段是浮光掠影,高級階段是精神愉悅和深度體驗。文旅融合式發展,勢必幫助旅遊業發展進入高級階段。西雙版納的經驗表明,旅遊資源的開發,也為文化的搶救、傳承和弘揚注入了新的驅動力。文旅融合式發展,有利於優秀少數民族文化弘揚傳承。

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顏值”就是生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