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哪一位皇帝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Cassie-Arts

其實應該是嘉慶。

相信有不少人會覺得是乾隆或者是道光同治,很少人會覺得是嘉慶。但其實恰恰是嘉慶的碌碌無為,最終直接導致清朝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



嘉慶所處的時期,正是王朝關鍵的中興階段。漢代的昭宣之治、明代的隆慶開關和萬曆之治,其實都是在帝國危機四伏、矛盾重重的情況下,及時改革和變制,才實現了王朝的再興和續命。

而嘉慶在位二十五年,卻並沒有對乾隆留下的弊病進行有效的改變,反而越陷越深,不僅沒有對軍隊進行改革,也沒有解決官僚日益腐敗的問題。(最大的作為就是幹掉了和珅,但卻不過是富了自己而已)



嘉慶十八年的天理教暴動,林清等人以區區不足百人之京畿低層勞動群眾,居然直接殺進皇宮大內,“直犯禁闕”,試圖奪權。這種恥辱,就正如嘉慶帝在《遇變罪己詔》中所說,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如今我們去故宮旅遊,還能看到當年戰鬥時留在門匾上的一根箭頭。



而這不過是嘉慶時期,清朝矛盾重重的其中一個縮影而已。事實上,縱觀整個嘉慶朝,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嘉慶帝即位後,即傾盡全力,大舉圍剿,才勉強鎮壓了川、楚、陝的農民大起義。這次起義一直到嘉慶十年(1805年)才最終被鎮壓,此時清朝的統治力量已受到嚴重削弱。

但隨後的嘉慶十五年(1810年),東南海疆又爆發了蔡牽起義。到嘉慶十八年,又是天理教暴動……



所有這些不僅暴露了國內的尖銳矛盾,更暴露了清軍的不堪一擊,暴露出清朝軍事的嚴重衰退。而嘉靖面對這些矛盾和危機,也深知這些弊病的危害,卻並沒有像昭宣和萬曆那樣,任用名臣,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而是庸碌無能的走過了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使清王朝錯過了最佳的改革機會。

到道光即位時,一切都為時已晚了。國內矛盾越發尖銳,西方列強又相繼到來。在這種情況下清朝開始在滅亡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最終走向了滅亡。因此,歷史上,也稱這時期為“嘉道中衰”。

中興時期我們都聽過,中衰恐怕就不常見吧。而這正好反映出嘉慶對清朝衰亡的巨大責任。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這一點是不假,但我認為嘉慶的責任更大,原因是乾隆雖然給嘉慶留下了一個爛攤子,但是這個王朝還並沒有病入膏肓,也還沒有走到衰亡的邊緣。從太上皇去世後1800年到1840年,清王朝有將近40年的時間去圖強和變革,然而前二十年的時間就是嘉慶朝,嘉慶治國的思想是“以皇考之心為心,以皇考之政為政”,並沒有對清朝的內政弊端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嘉慶也想改變當時的弊端,曾下詔求言,廣開言路,卻將敢於直陳時弊的洪亮吉下獄治罪,差點兒就讓洪亮吉掉了腦袋。嘉慶八年,軍機大臣王傑辭職還鄉,臨行前還專門上書請求解決政治上的腐敗問題,並提出通過吏治整頓堵塞國家財政上的漏洞,然而嘉慶帝並沒有重視。

嘉慶帝在治國上堅持乾隆皇帝的老路,認為自己不如先帝爺,能照著先帝的路走好就不錯了,處理軍國大事看祖宗的實錄去處理,不敢逾越一步,使清王朝錯過了最佳的改革時間,嘉慶朝在清朝歷史上是關鍵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已開展並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世界的工業化進程和政治體制也已發生變化,而中國仍在閉關自守,嘉慶帝繼續做著乾隆帝的天朝上國之夢而無法自拔。

到了道光朝一切已經晚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嘉慶後期便開始公開大規模走私鴉片,到道光朝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清王朝已嚴重落後於西方國家,衰落已不可避免,到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秋爽書齋

我認為是乾隆埋下了清朝滅亡伏筆,儘管乾隆早期兢兢業業治理下,全面繼承了康熙雍正的發展成果,但是到了乾隆中後期,早前的反腐,改革都大打折扣。代之而起的是席捲全國的腐敗大潮,從不斷的起義便可看出,矛盾越來越集中。加之人口增長快速,民生建設退步,乾隆的自詡十全和志得意滿讓他重用和珅等貪腐集團,導致政治生態全面惡化。

其次,在英國訪華團來到中國,這是一次中外最重要的接觸和了解西方的大好機會,乾隆卻將這次機會視為展示天朝權威,卻進一步閉關鎖國,讓中西方越來越大差距,最終在其子孫後形成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最後,雖然號稱盛世,大清卻越來越貧困,百姓吃不上飯的事屢屢發生,國家治理水平空前下降,乾隆只知道醉心十全的盛世,加之年老體邁,精力不濟,權利被和珅分享,其接班人嘉慶終日戰戰兢兢毫無作為。

所以整體來說,亡國始作俑者是乾隆,而非嘉慶,他的亡國子孫要負直接責任,但歸根結底都是乾隆盛世,閉關鎖國,年老自滿所埋下的禍患。


大雅久不頌

我認為是乾隆

乾隆皇帝拿到的是康熙、雍正兩代帝王給他的一副好牌,而他留給嘉慶的卻是一副山河日下的垂暮。

1、康熙攘外,雍正安內。康熙為大清掃除了邊境的禍患,平準葛爾,收復臺灣,驅逐俄國兵,並且打敗吳三桂使得整一個大清的四周都穩定下來。雍正則側重內治理,整頓吏治、旗務、攤丁入畝等使得大清內部呈現欣欣向榮之象。到乾隆即位,外無外患,內有餘財。

2、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但在他所統治的幾十年間,吏治寬鬆,使得內部的官民矛盾衝突,科場舞弊案、甘肅王亶望案等塌方式的官場震動。進而官逼民反,白蓮教、天理教的起義的伏筆就是在此時埋下的。貪官和珅的全部錢財用來平叛也不夠。交給嘉慶的一個清王朝只是一個康乾盛世的影子。

3、乾隆在位期間拒絕英國的開放請求,使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時代的交叉路口選錯了方向,使得清朝開始落後於西方,且在漫長的歲月裡追趕西方。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大清朝歷經十二位統治者,從偏居一隅到入住中原,其中三位皇帝功不可沒,努爾哈赤一統女真,皇太極兵指大明建國,順治鞏固皇權,所以說前三位皇帝在大清朝的基業中更多扮演的則是開闢者的角色。



而接下來的三位皇帝都是聖明之人,其中康熙雄才大略,被譽為千古一帝,雍正承上啟下,為盛世接力,而乾隆文治武功都堪稱非凡,使得大清朝有了百年盛世——康乾盛世。迎來輝煌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日落。



大清朝歷經前六位帝王的百般努力,在18世紀已經屬於世界強國,但這種情況卻因為封建王朝的弊端隨之而來的便是極具的衰敗。嘉慶雖然無過,但也無能,沒給急需中興的大清帶來新的氣象,自道光上臺後,鴉片入侵,資本主義列強不斷髮難,尤其咸豐上臺後,外辱是接憧而來,內患又接連不斷,一場太平天國運動基本上耗盡了大清百年積攢的國力。



而之後同治、光緒、溥儀基本活在了西太后慈禧所影響的大清統治體系裡面,二百多年的統治最終被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所葬送。所以我認為,大清朝的滅亡非一帝之過,乃是數位帝王所積累的弊端在一刻爆發,從而滅亡。

其實歷史不會因為某個人而變動軌跡,推動歷史發展的只有廣大勞動人民,與其說清朝的滅亡是葬於帝王之手,不如說是人民拋棄了這個封建腐朽的王朝。


風流倜儻張四少

個人理解,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某一位皇帝的責任,都是日積月累留下的弊端導致的!清朝,在康熙帝之前,是風光無限的,從雍正帝開始,國庫空虛,財政緊張,官場黑暗,雖然有所改變,但弊端已經存在!到乾隆帝,說實在的,康乾盛世這不是假的,但乾隆帝期間的黑暗也是很多人看不到的,著名的世紀大貪和珅就是代表,他能貪也能辦事,可以說乾隆帝期間的好光景,和珅的作用不可埋沒!但弊端畢竟是弊端,掩蓋的再好,也無非就是延遲爆發的時間罷了!從道光帝開始,清朝算是正式步入下滑狀態,再加上歐洲列強的入侵,最終導致清朝的滅亡!


菩提樹下一念佛一念魔

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滿族是少數民族,採用高壓愚民的手段,不允許有思想,只能聽話。皇帝公開歧視嘲笑漢人,民族矛盾對立嚴重。嚴禁對外交流,防止先進知識及思想給漢人力量。整個國家的文明水平與智慧程度在兩百年裡直線倒退。其實太平天國時期就撐不住了,全靠洋人軍火續命,如果不是西方國家支持,早就被推翻了。

有人把中國落後歸罪於明朝禁海。問題是明朝隆慶開海後,明朝與世界的交流就很密切了,其實之前已經氾濫控制不住了,沿海私港遍地,於是皇帝派人來收稅了。明朝人很開放,文人學西學是時尚,大臣加入天主教不稀奇,先進技術引進,書籍被翻譯,連婦女都參與討論西方科技知識。到了滿清全毀禁,特別是技術類書籍防止漢人掌握,連天工開物都毀禁了,不允許有新思想和技術,徹底愚民,甚至醫生髮表大腦才是思考的器官而不是心臟被問罪殺害,兩百年裡把漢民族的文明與智力水平直線倒退,乾的很成功。但是愚蠢的國家滅亡是必然的,滿清在愚弄漢民族的時候,他們自己的智力水平也在同步下降,清朝後期鬧了多少國際笑話。


中國歷史探索者

清朝的滅亡不是哪一個皇帝的錯,是它逐漸腐敗,誰也阻擋不了。只有自強不息才能永久昌盛。願中國永遠繁榮昌盛。


快樂人生199653865655

大清朝應該是敗在嘉慶手裡的,乾隆後期清朝開始走下坡路,乾隆主動讓位,也算明君,罪魁禍首應該是咸豐,咸豐無能,連家都治不好,還能治國?他娶了敗家娘們慈禧,霍亂清朝幾十年,至滅亡。


鴻泓3

我認為是乾隆 他年輕時候的確也有所作為 但是到了晚年他好大喜功 自以為是 認為清朝乃天朝 輕蔑其他國家 當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時 中國還只會發展絲綢等一系列基本的輕工業 英國派代表來中國希望能開放通商口岸 都被拒絕了 是乾隆的閉關鎖國從根本上導致了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 就已經落後了一大截 所以在近代史中隨便一個國家就敢欺負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