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違約和你我到底有什麼關係?

統計顯示,2018年以來,已出現至少19起債券違約事件,涉及規模近180億元,同期還有至少12只信託產品出現兌付風險。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違約事件,下一步如何演變,和普通的你我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一、為什麼會出現大面積違約事件?

Wind統計顯示,自2018年以來,尚不足5個月的時間內,已經發生至少19起債券違約事件,涉及發行主體11家,合計債券餘額為176.04億元。除此前春和集團、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等“熟悉的面孔”外,新增違約主體5家,分別為上海華信、富貴鳥、凱迪生態、神霧環保、中安消。

針對債券、信託出現的違約情況,機構普遍認為,是強監管、降槓桿、去風險等措施下帶來的“陣痛”和後遺症。

興業證券就指出,本輪債務風險的本質是2016-2017年“繁榮”的後遺症。本輪債務問題的本質在於始於2015年下半年的信用擴張,這與2011年是相似的。2016-2017年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復甦的同時也伴隨著其槓桿率的進一步上升。而考慮2-3年的債務久期,今年則開始面臨債務到期的壓力。

興業證券進一步分析指出,我們看到新增社融的規模在經歷2014-2015年收縮之後,在2016-2017年明顯反彈,同時伴隨著貨幣乘數的快速提升。而這意味著對於這一輪加槓桿的主體(地方政府、房地產)而言,其金融風險是進一步累積的。在經濟復甦期,金融風險並不會明顯體現出來,然而當託底政策本身的效果逐步消退之後,風險則會逐步暴露出來。

債券違約和你我到底有什麼關係?

天風證券拿當前情況和2014年對比。2014年的全面寬鬆,本質上是在給2009年的四萬億“還債”。 2014年面對的情況相當嚴峻,主要是經濟結構出了問題。相比之下,2018 年的民企違約,本質上是在給2014-2016年的金融自由化“還債”。所以,當前經濟結構並沒有出問題,實體經濟面臨的壓力也小於2014年。

廣發證券也認為,當前宏觀基本面和企業微觀基本面均好於2014—2015年。2014年以來信用違約的宏觀背景在於產能過剩和通縮,對應到企業層面,鋼鐵、煤炭等中上游國有企業部門經營持續惡化。經過供給側改革調整,中上游國有企業部門盈利大幅改善,庫存去化明顯,經濟走出2012—2015年的持續通縮。

二、哪些領域風險大?

興業證券認為,今年債務的“坎兒”並不好過。 2018年面臨6 .2萬億元的信託到期,其中可能直接對接的非標融資約2萬億元,這部分非標融資難以續作,這是今年債務層面最大的壓力。信用債層面上,2018年到期額為4 .7萬億元,相比2017年是下降的,但會受到標融資渠道收緊的拖累。

債券違約和你我到底有什麼關係?

分債務主體來看,城投、房地產、國有企業三領域風險較大。 過去兩年金融擴張的過程中,最為受益的兩個部門仍然是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理論上在金融條件收緊的過程中,這兩個部門也是受衝擊最為嚴重的兩個部門。從債券市場來看,2016-2017年的融資主體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城投,可以看到相比在2009年淨融資額佔比約40%的採礦 +製造業,其淨融資在2017年已經轉為負值,房地產、城投則持續實現債券淨融資為正。

債券違約和你我到底有什麼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業內部則出現了結構性分化,相比民企的槓桿率明顯下降,國企的槓桿仍尚在高位。從這個角度來說,國企的資產負債表修復或也是需要注意的風險點。

2018年是信用風險暴露大年,也是債務清算逐漸觸及核心的一年。潮水總會退去,裸泳者也將無處遁形,只是民營企業往往處於淺灘,所以更容易擱淺。但相比2012-2013年的信用債風險,只要不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信用風險仍然是個體風險,天風證券認為短期民營企業整體出現發債難與市場過度恐慌有關。

三、下一步如何演變?

廣發證券提醒大家客觀來看近期信用違約,雖然違約數量和規模大幅提高,然而違約率相對平穩。

根據Wind數據,2017年11月—2018年4月,共發生違約事件28起、涉及金額 242.08億元,平均每月5起、違約40.25億元。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信用違約率分別在 1 .09 %(數量)和0.95%(金額)。回顧2016—2017年兩輪違約小高峰,2016年上半年違約42起、涉及金額216.82億元,平均每月6起違約、違約37.85億元,違約率分別為1 .75%(數量)、1.03%(金額)。

可見,本輪信用違約金額大幅攀升主要原因在於債券到期量大增,而非債項資質大幅度惡化。

債券違約和你我到底有什麼關係?

廣發證券認為,未來信用違約發展主要取決於政策走向。廣發認為政策旨在推動信用市場剛兌逐步有序打破,從而打破隱性債務剛兌。在不發生極端情況下,風險適度出清,信用利差打闊,利率定價機制完善,是政策層面期待的宏觀去槓桿效果。

首先,從政策脈絡來看,以當前階段已經完成去槓桿第一階段,當前政策重點落在兩個剛兌打破,目的就是修繕投融資體系。中國選擇的是主動去槓桿路徑,主動去槓桿路徑大致包含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重在資產價格擠水分和穩定資產負債;第二和第三階段重在修補金融監管、糾偏融資體系扭曲,最終提升實體投資回報率。目前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去槓桿處在第二和第三階段,隱性債務剛兌打破是當前政策重點。

債券違約和你我到底有什麼關係?

其次,從槓桿風險來看,經過前期去槓桿政策調控,金融和實體隱含的系統性風險較之前大幅下降。《資管新規(正式稿)》落地,多層嵌套和槓桿問題已較大程度出清,資產價格波動風險大幅降低。此外,2015年年底以來的供給側改革行政限產能,國有企業部門盈利改善,商業銀行不良率降低,兩者資產負債表均有修復,實體風險因而大幅下降。

天風證券分析,當前密集暴露的信用風險仍是“從點到點”的個體風險,很難“由點及面”演變為系統性風險。現階段是對2014-2016年金融自由化和寬鬆政策刺激後的債務清算,經濟結構並沒有出現明顯問題,實體經濟面臨的壓力也小於2014年,因此目前來看 2018年下半年的經濟政策很難出現類似2014年的衰退式寬鬆。

綜合以上討論,天風證券認為下半年經濟基本面可能不會成為影響股債走勢的主導因素,需求斷崖帶來衰退式寬鬆的期待可能落空。2014年下半年後由利率快速下行推動的衰退型牛市不會在2018年下半年出現。

四、如何影響你我?

1、國債等債券收益率下降,影響收入

2、信託違約,投資資金打水漂

3、企業評級下調,股價下跌

4、風險情緒波及股市,影響股市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