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京大屠殺》中,十幾個日本兵押著千餘名戰俘上刑場,為什麼沒有人反抗?

17371935827

南京大屠殺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疼痛。當時佔領進駐南京的日寇在一週內就屠殺我平民以及戰俘達30萬人之多,有記錄顯示甚至5個鬼子就能押著2000人,而這2000人甚至都沒被捆綁。有很多網友都問過,為何中國人不奮起反抗,哪怕死100人乾死一個鬼子,這些禽獸恐怕也會投鼠忌器吧?

1937年12月,南京被攻陷後,日軍在南京進行了瘋狂、血腥地大屠城。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軍民個人自發的抵抗非常少。有人批評中國人缺乏血性,其實這是不客觀的。面對軍隊的暴力,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平民,以及放下武器的戰俘,都是這樣的。

二戰時,法西斯德國可以用一個登記通知,就關押了數百萬波蘭猶太人。甚至押著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猶太人去毒氣室,沒有一個反抗的。

在蘇聯衛國戰爭初期,蘇聯紅軍遭到了重大損失,有380萬蘇軍被俘,光是被俘的將軍就有80餘人。這些數百萬蘇軍戰俘也沒有反抗的,很少量的德軍就能將他們押送到後方的戰俘營。

太平洋戰爭開始以後,美軍在菲律賓戰敗,很少量的日軍就可以押送美國俘虜進行巴丹死亡行軍,在日軍集中營裡的成千上萬美軍戰俘做勞役,也是由一小隊鬼子看守著,沒有一個反抗的。

1945年,我國東北獲得解放,幾個有武裝的中國人,或者少量蘇軍,也一樣能押解成百上千的日本鬼子。日本戰敗後,五十萬日軍戰俘被押到西伯利亞做苦力,也是幾十個、幾百個人在一起,被個位數的蘇聯士兵押解著。如果科羅廖夫那時候也在東北,手握一支步槍,估計也能押解好幾百鬼子。可以打賭,沒有一個鬼子膽敢反抗。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戰士劉光子在第五次戰役中,一個人就活捉了63個全副武裝的英國兵,這些英軍士兵都隸屬於英國著名的皇家第29旅格羅斯特團,也就是擁有赫赫威名,曾經在二戰時期打的德國佬抱頭鼠竄的皇家雙徽團。當時被俘的英國軍人,沒有一個膽敢反抗的。

所以,個人是無法對軍隊這樣的暴力組織的,我們也不能個人去對抗,建設一個更強大的軍隊組織,才是保護本國平民和個人的最好措施。不要脫離實際去要求那些南京死難民眾,如果我們當時在那裡,也是一樣,並不能比他們多出多少勇氣和血性。


科羅廖夫

有網友問:在電影《南京大屠殺》中,十幾個日本兵押著一隊隊中國人走向刑場,其中有不少青壯年甚至被俘軍人。很多人認為是太傻了,不敢反抗,有人認為是儒家思想造成的懦弱心理。

其實,當時的俘虜不反抗和這些沒絲毫關係。因為,很多人都是靠自己的想象,還有電影電視劇得出來的結論。還是讓我們看看當時在南京的日軍是怎麼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景吧!

首先在南京參加大屠殺的主要是日軍第6,第9和第16師團,這些都是四單位師團,有十萬人,而且根據日軍回憶錄我們也可以看到,日軍是將所有人以20人為一隊進行捆綁的。

日軍熊本兵團戰史,也就是第6師團戰史記載,第6師團在執行所謂的“南京城內之掃蕩要領”和“關於實施掃蕩之注意事項”時,其所屬第47,第23和第45步兵聯隊,專門負責搜索,押送和警戒。

而步兵第13聯隊專門負責殺人,比如,在下關,第6師團的上崎猛男少尉就記錄下了一次屠殺過程在12月13日凌晨5點,聯隊開始出發,當時周圍漆黑一片,日軍在正面架起機槍,在側面也架設了輕重機槍。

而正面就是揚子江,整個聯隊都加入到屠殺當中,1個小時以後6000人或是死於槍口,或是在揚子江溺水死亡。日軍只有鹿兒島人津田若則伍長死亡,另外數人負傷。3個聯隊搜索押送,1個聯隊動手,對方全副武裝,我國全部人員都20人為一個單位被捆綁住。

要知道1個聯隊有3000-4000人,被屠殺的6000國人根本就跑不了。第6師團戰史也記錄在南京消耗了25.5萬發機槍子彈(不包括,步槍子彈,炮彈,手槍子彈以及其他師團消耗的彈藥),第6師團在南京,自己傷亡1190人。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還是那句話,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說簡單,因為這些戰俘本身已經脫離了軍事組織,身邊並沒有自己熟悉的軍官,手中也沒有武器,處於絕對的個體無助狀態,尤其是對習慣了集體生活的“文盲”(沒辦法,當時的中國軍人大部分如此)而言,跟隨人流的盲目移動本身就是脆弱安全感的一部分。

而沒有到真正的刑場上時,大部分人其實是不能預知自己的命運的,就像說我們看車禍現場有人不幸罹難,在十分鐘之前,他也無從預知自己的死亡。

到了刑場上,看到日軍的機關槍和陣勢,中國戰俘和百姓也是有奪槍舉動的,只是在當時南京全城被佔的情況下,這種赤手空拳的奪槍和肉搏本身也是送死,結果不會有什麼區別。

說複雜,則是需要考慮此時我軍戰俘的情感。

事實上,抗戰初期的大部分官方信息,如報紙和廣播,對於戰敗還是諱莫如深的,往往採取報喜不報憂的態度,比如北平陷落之前,報紙和北平的小道消息還在傳說29軍大捷,很快就能把鬼子攆跑,結果第二天,29軍就撤離了北平,日軍緊跟著佔領。

同樣,在淞滬會戰時,政府保衛首都的高調是與蔣介石、白崇禧的設立“非武裝區”和唐生智的“與首都共存亡”相映成趣的,底層的民眾雖然經過疏散,但是仍然對中國軍隊保衛首都留有幻想。

而當時的中國軍隊也未嘗沒有被這種“喜訊”感染,當日軍攻城成功的時候,一大批中央軍精銳脫下軍裝,鑽進民間,無疑與其之前在淞滬戰場上前仆後繼地頂炮彈的表現大相徑庭,之所以如此,毋寧說是絕境之下的一種自暴自棄。

這種情感,不只是中國人有。薩蘇在《尊嚴不是無代價》一書中寫到了對一個日本老鬼子的訪談:

那時,南部還是一個“初年兵”,他們向蘇軍投降之後,蘇軍收繳了日軍的武器,然後讓他們行軍到附近的一個村子,列隊坐在空場上。

然後……然後就是槍聲。四百個日本兵,被打死了兩百多名,每一個都是腦後中槍。
南部當時坐在隊列裡,看著一個蘇聯兵提著一支轉盤機槍,從後面走到前面來,槍口還在冒煙。而後,蘇聯軍官下令剩下的日本兵挖坑埋葬死者,回營房吃飯。南部記得當時被打死的日本兵,都是隊列後排的,一排一排地打,不分軍官和士兵……
“你們沒有反抗或者逃跑?”我忍不住問(沒問他武士道精神呢?)。
“敗了,什麼都沒有了,就看著別人來殺,一點兒反抗和逃跑的心都沒有。心裡很平靜,好像被殺是很正常的事情。”南部慢慢說道,“那時候就是用槍對著我的頭要打,我也不會想跑。”

這是一種絕望到深處的自我放棄,是支撐自己一切行動的根本信念的一朝崩潰,所以,不要總拿民族性、血性之類的詞兒說事兒,真換你上去,前面在上海的屍山血海就足以把你嚇得精神失常,後面這些屠殺,就更別說了。


劉三解

在電影《南京大屠殺》中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十幾個日本兵押著一隊隊中國人走向刑場,其中有不少青壯年甚至被俘軍人。很多人會想,這些人真傻啊,那麼多人為什麼不反抗呢,大家一哄而上難道還打不過十幾個日本兵嗎?

有人認為是中國人受儒家思想,逆來順受,認為是中國人太懦弱了。其實不盡然。這種場面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其他國家也有,二戰期間猶太人也是成隊成隊地被驅趕到自己挖好的坑裡埋了。

一場戰鬥,打輸了,意志垮了,人們就會變得無比順從,抱著僥倖心理,希望能夠保全一條性命。抗日戰爭初期,由於《日內瓦公約》的存在,很多中國人還是對日本人抱有幻想的,認為他們不會殺放下武器的俘虜和手無寸鐵的百姓。當日本兵將這些俘虜和百姓用繩子串成一串時,人們都認為只是轉移和集中管理的需要。人在極端的逆境中容易產生美好的幻想,大家心裡都在想:“沒事的,熬過這一關就沒事了。”

十幾個日本兵,不是十幾個日本兵,他們身後是幾十萬上百萬的日本軍隊。即便反抗幹掉了這十幾個日本兵就能逃出生天嗎?並不是,由於整個南京城都被佔領了,你往哪逃?相反,人們害怕如果激怒了日本人會遭到更殘酷的報復。這就好像兩個人打架,弱的一方往往不敢出狠招,因為怕對方出同樣的招數自己會更疼。

就算知道是上刑場,又有幾個人反抗呢?在那種情況下,能多活一分鐘就一分鐘吧,如果先出頭,馬上就會死。並且死有不同死法,如果順從僅僅就是槍殺,如果帶頭反抗未得到大家呼應,受到的可能就是生不如死的酷刑了,作為普通百姓能夠接受哪一種?在必死的命運面前,大家也都是希望能夠少點痛苦了。人就是這樣悲哀,當所有希望都被剝奪的時候,還可以期待一個痛苦少點的死亡。

大家都低著頭默默走著,所有人的腦子都是空白的,如同行屍走肉般跟著前面的人。理智沒有了,情感沒有了,在那種極端的環境下,不去想那些可怕的事就能少點痛苦,多點從容。這就是從眾和迴避心理,當巨大的痛苦將要來臨,就讓自己的大腦停止思考,好像被抽離了靈魂一般。


萌叔觀世界

《南京大屠殺》這一段場景確實是寫實,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孤立,也不但是存在於某個特定的國家和某個特定的民族,全世界皆如此。

當年在蘇聯的西伯利亞,有300多萬的德國戰俘,60萬日本戰俘,看管這些戰俘的大部分都是蘇聯女性。當年在德國的集中營,有數百萬的猶太人關押,看管他們的納粹士兵並不多,還經常強迫又猶太人自己跳進挖好的坑裡。


這些戰俘有的是平民,有的是被俘虜的士兵,也有的是投降的士兵,其中不乏年輕力壯之人,但一般情況下,很少會有人反抗。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談一下一個現象吧。一個團隊出臺了一個政策,可是這個政策嚴重損害了底層人員的利益。會有個別人去抗議這個政策,然後這個人就被處理掉了,剩下的人基本的不會出聲。這個現象是不是很常見?

題目中所表達的現象和這個有類似的情況,但是也不一樣。戰俘被押上刑場,意味著要被處決,意味著會失去生命,開始的時候肯定會有反抗,但是當日軍把帶頭反抗的人折磨再殺掉之後,剩下的人都會默默無聲。



都是要死的,還是老實一點,少遭罪。逃未必會逃得掉,雖然看守的士兵只有十幾個,但是這片區域肯定已經完全被日軍佔領了,周圍肯定還會有大量的軍隊在附近,反抗逃跑一旦被抓,同樣是死路一條。

在這樣的情況下,絕大分戰俘基本上已經失去了求生的意志,和行屍走肉沒有區別。


小鎮月明

壓解途中,俘虜並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也許是換一個地方關押。按照正常的國際公約,禁止屠殺已經投降的俘虜!等到了刑場,發現要被屠殺,然後想要逃跑,也只能倒在密集的機槍掃射中。


熱遊聲優麥

有人說中國人逆來順受,實在是太懦弱了。

為什麼他們不反抗?

幾百萬軍隊都被日軍擊潰,一個國家的首都都無法防禦。一場南京守衛戰輸了,軍人的意志垮倒了,這些放下武器的戰俘們已經完全失去了抵抗意識。認為只有投降就可以繼續活下去。

因為他們已經盡了自己最大努力抵抗過日軍了,還是實力懸殊。

因為他們都是來不及撤出南京的軍人,被軍隊拋棄的軍人。

槍打出頭鳥,誰也不敢第一個反抗。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即將走向死亡;

因為他們手無寸鐵,他們是放下了槍的軍人;

因為他們知道第一個反抗的人的下場就是死;

因為他們覺得身邊十幾個日軍代表的是在南京的20萬日軍;

因為他們覺得國家都即將滅亡了,自己再去抵抗又有什麼用呢?

種種的無奈,導致他們不會反抗也不敢去反抗了,只能祈求日軍大發慈悲能放了他們。

這個國家的積貧積弱不能給人民更大的信心,他們對這個國家絕望了。

這是人之常情,不能怪他們。更要緬懷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這是不可磨滅的!致敬!!!

風水輪流轉

無獨有偶,1945年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60萬的日本關東軍被蘇聯軍隊分批押往西伯利亞上千個戰俘營做苦力。

他們每天從事12小時以上的體力勞動,稍有不慎就會被蘇聯人拳打腳踢。

缺衣少糧和疾病奪取了關東軍的生命,短短几年就有5萬關東軍因此喪命。

世界和平才是世界人民的心聲。


扒哥歷史

【文史知識局03期·歷史小組】

這是誤區!這是誤區!這是誤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大部分人都認為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人幾乎沒有抵抗,這是不對的。

集體被俘的中國人會有瀕臨死亡的覺醒,很多人進行了反抗、暴動或試圖逃跑。

比如,在烏龍山邊日軍第十三師團山田支隊的屠殺場,就有萬餘名被圍中國人在日軍機槍開火一剎那集體衝擊敵軍的行為,但最後仍為外圍日軍部隊全部殺害;

在幕府山附近,被押的數千名俘虜進行反抗,並襲擊了押送士兵,約一千餘名俘虜被打死,其餘全部逃跑;

部分中國士兵放火燒燬了日軍繳獲的煤炭倉庫;

一批中國士兵襲擊了日軍軍官宿舍,殺傷了12名正在睡覺的軍官;

在草鞋峽大規模的屠殺過程中,被關押軍民冒著密集的彈雨,高喊:“奪槍!奪槍!”赤手衝向敵人,遭到了日軍的無情屠殺;

一批中國士兵被日軍圍困在司法院四樓頂層,他們自知不是被推下樓摔死,就是被日軍縱火燒死,因此都奮不顧身地去奪日軍手中的武器,他們雖然全部犧牲,但也當場拼死了多名日軍。

當然,我們也必須得承認,上述反抗非常零散,在整個大屠殺期間所佔比重不大。

在唐生智撤退令下達之後,城內守衛部隊的任務即轉變為保存有生力量轉移。

此後,除了擔任掩護任務或者爭奪和保衛撤退通道的部隊負有阻敵前進的任務,其餘部隊不會再滯留城內進行巷戰,也未見到有資料顯示中國軍隊高層有明確的繼續巷戰命令。

另外,自城破到日軍完全佔領南京時間不到一天,也足以證明中國殘餘守軍並未進行任何

有效的巷戰。

對於普通的南京市民來說,在南京淪陷以前,他們的應急反映可分為三種:

一是隨著中央政府機關陸續撤退,有錢的居民逃難遷往大後方;

二是沒錢的小戶平民避往鄉下或暫時出城躲避戰火;

三是因許多原因不便離家的居民(有老人、孩子、病人及眾多不便外出不能離家者),只能躲在家中祈禱“菩薩保佑”,忍受戰火帶來的一切。

對於日本的大軍壓境,他們感到絕望而無奈,甚至有一些市民懷著對戰爭麻木的情緒,認為戰爭與他們無關,認為只要自己沒進行什麼反日的活動,日軍就不會對他們施暴。

當時,除了有條件出走的婦女外,南京在淪陷前幾個月內,有大量的青年女性選擇了提前結婚,她們認為這樣可以得到更可靠的保護,避免或減少日軍到來時受凌辱的可能。

後來,聽說有安全區,紛紛湧入,但主要接收婦女和兒童,數量也非常有限。

大量的市民因為不願拋棄自己的房屋財產,直到最後一刻還留在家中。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都感受到了戰爭即將到來的恐怖氣氛,但對於如何應對這場戰爭卻不知所措,只能聽天由命。

當日軍的暴虐行為傳遍全城之時,南京居民除了更加恐慌、或奔逃四散、藏身於暗室、床

底桌下之外,很少有人想到要進行抵抗。

甚至,在被大量集中關押的過程中,也少有集中暴動來反抗日軍的屠殺。

很多時候,當日本軍隊在衝砸家門時,有些南京市民還出來開門,他們的動機是很純樸的,認為只要向日本人說清楚家裡沒有外人,來者也不會危害自己。

但是,野蠻而兇惡的日軍進門後,見青年壯丁就殺,見婦女就姦淫。

在日軍最先佔領的城南地區受害最重,民居基本被燒光,大火數日不息。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很複雜,首先就是因為南京國民政府因淞滬戰敗陷入混亂狀態,最高指揮層對於南京保衛戰戰略目標定位模糊,還大量宣傳能夠守衛成功,導致南京市民毫應變不足。

其次就是南京政府當局撤退時,只想著自己,根本不顧市民死活,屬於典型的失職。

再者,日軍在破城之前也做了大量虛假的和平宣傳,麻痺了南京市民。

最後,就是中國人“聽天由命”的慣性思維和宋以後“尚武”精神的喪失。

【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讀史品生活

我分析有這麼四種原因:

一是極端恐懼心理。

本來城被攻陷,人們已陷入極大恐怖之中。而日本鬼子又凶神惡煞,在抓人帶人過程中,只要有誰稍有反抗,立即就被殺死,而且手段十分殘忍。在這種極端恐佈氛圍中,人們逐漸失去了反抗的勇氣和自信。

二,飢餓狀態下沒有了反抗的力氣。

本來,戰俘們在被俘時已是身心疲憊,很多人還負了傷。被鬼子抓到後再不給飯吃,不給水喝,餓上一兩天,人已被折騰的沒有什麼力氣了。

三,沒人組織,人多形不成合力。

當時在鬼子嚴密監控下,俘虜們不能串連說話,沒有組織的機會,人多形不成合力。

四,沒有想到鬼子這麼狠毒殘忍。


誰憐一燈影

我個人覺得其實無論有沒有人反抗,其實意義是很小的。因為根據當時的日內瓦公約,戰俘是不會被殺害的,而日本當然肯定是不會遵守的。可問題在於這些人投降之前不會想到日本會這樣沒有下線呀。為什麼說千餘名戰俘反抗沒有什麼用呢,因為他們手裡沒有武器,而且戰俘上刑場基本都是開闊的地形,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殺死大多數反抗的人。二戰機關槍普通的射速就是500發/分鐘,你算算不就明白了麼。據記載,龍山邊日軍第13師團山田支隊的屠殺場上,萬餘名中國軍民在日軍強殺前集體衝鋒反抗,但是仍然慘遭殺害。

很多人看到這樣的場景,很自然的就會說各種劣根性。其實不然,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如果軍隊殺害上千俘虜,無論他們反抗與否,結果都是一樣的。比如同樣是日軍,蘇聯出兵東北以後,日軍土崩瓦解,數十萬人投降。最後蘇聯人押送押送他們去西伯利亞的時候,不也是幾個人就夠了。戰爭就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