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肉眼能看見的星星,都是銀河系的嗎?

琴風之約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看見的星星到底是什麼。其中有一些是恆星,一些是星系。其次,科普一下視星等的概念。視星等用來衡量觀測者肉眼所看到的天體的亮度,視星等的數值越小,表示的亮度就越亮,視星等可以取到負值。在環境條件好的情況下,人肉眼可見的最暗的天體視星等為6等,準確的說是在5.50-6.50之間。

天空中的星星絕大部分是恆星,那麼我們就先來討論一下肉眼可見的最遙遠的恆星是哪個吧。肉眼可見的最遙遠的恆星是HD61227,距離地球4萬光年,視星等為6.34等。它的亮度比較暗,在條件不夠好的情況下難以看到,那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遠的:HD188209,距離我們約1.48萬光年,視星等5.60,算是相對來說比較亮的一顆星了。

但是,肉眼能看到的最遠天體絕對不是恆星,而是河外星系(銀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仙女座星系M31。仙女座星系M31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和我們的銀河系一起集中了本星系群的絕大部分質量,它的視星等為4.36,距離我們約254萬光年。

不過,這就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最遙遠的天體了嗎?不是的。人肉眼可見的最遙遠的天體是三角座星系。三角座星系靠近仙女座星系,是本星系群裡第三大的星系,僅次於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三角座星系距離我們295萬光年,比仙女座星系遠,但它更暗,視星等僅有5.72,更不容易看到。


川陀太空

沒錯,我們眼睛所看見的星點,都是屬於銀河系,而且是銀河系裡很小的範圍的恆星。這其實挺有意思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很多方面,對於歷史上的研究者和我們今天的學習者來說,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看到的那些星點都是什麼,距離究竟多遠,我們是如何獲得這些知識的。

天上的星星看起來並不遠,所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空氣乾淨清澈能見度好,又沒有霧霾的時代,確實星光如此純淨明亮,彷彿觸手可及。“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個距離不是遙不可及的,因此古人曾經以為天上的星座是真實的,宇宙大小也是有限的。

即使在天文學誕生以來,從古希臘時代,一直到哥白尼時代,天文學家們試圖測量日月恆星的距離,他們發現宇宙其實挺大的,但仍然認為恆星天球就像一個外殼包裹著宇宙。換言之,宇宙大小還是有限的,恆星距離都在一個球面或者球殼上。

擁有了望遠鏡之後,天文學家們才開始試圖攻克恆星距離這個千古之謎。一直到1833年,天文學家們才第一次成功測量出恆星距離。赫歇爾則發現我們周圍的恆星組成了一盤狀結構,這是第一次描繪出銀河系可能的形狀。而一直到1929年哈勃才發現我們以前看到的旋渦狀星雲其實是河外星系。宇宙之大,古人其實沒有摸到第一塊磚頭。

所以我們看到夜空裡,包括多種天體。五大行星,衛星(我們的月亮),據說視力特別好的能夠看到木星的衛星,恆星(他們組成了我們所謂的星座),銀河系裡的星雲(比如獵戶星雲),仙女星系(M31)是我們唯一目視可見的大星系,如果你到南半球去,還可以看到大小麥哲倫星系,它們是我們銀河系的小夥伴(伴星系)。


松鼠老孫

提到肉眼能看見的星星,首先需要明白什麼是視星等?

視星等,是一個天文學的術語,最早由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制定,他將自己所編制的1022顆恆星,按照亮度分為6個等級,即1-6等星。後來人們將1等星定義為6等星亮100倍,根據這個定義,視星等被量化,每級視星等的亮度之間相差2.512倍。但隨著科技發展,1-6的視星等已經不能描述所發現的星體亮度了,因此天文學在原有的基礎上將視星等進行延伸。

那些看起來不突出的、不明亮的恆星,並不一定代表他們的發光本領差。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恆星視亮度,除了與恆星本的光度有關,距離的遠近也十分重要。同樣亮度的星球距離我們比較近的,看起來自然比較光亮。所以晦暗的星並不代表他比較光亮的星細小。

那麼是否代表距離地球越近的星體,越容易被肉眼觀測到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影響視星等的因素,除了距離之外,還有星體本身的亮度等因素。舉一個例子,巴納德星距離地球僅僅只有6光年,但它的視星等為9.54等,因此並不能被肉眼所觀測到。

排除了空氣質量以及視力等原因,人們肉眼所能觀測到的是6等星體。這些星體總共有6000多不到7000顆。最遠的一顆星體,是一顆名為HD 188209的恆星,它的視星等為5.62等,距離我們大約有1.48萬光年。

如果把肉眼能看見的“星星”改成“天體”的話,那我們肉眼所能看見的最遙遠的天體則是三角座星系。它是繼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之後,本星系群的第三大星座。距離地球大約300萬光年。


科壇春秋精選

我們人類的肉眼能否看到某個物體,取決於是否有足夠多的由該物體所發射或者反射的光子進入我們的眼睛並讓視神經感知到。

如果光源有很強的發射光子的能力,比如我們的太陽,那麼即使它離得比較遠(1.5億公里),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它明亮的光輝;如果光源離得比較近(15釐米?),比如我們的手機屏幕,那麼即使它發的光並不太強(太強了的話手機電池怕是要撐不住了),也足以讓我們在陽光下看清楚屏幕上的字和圖像。

這樣以來題主的問題就相當於:是否有單顆恆星可以發射足夠強的光,可以讓我們在星系尺度上看見它?答案是對於普通恆星是做不到的。我們銀河系直徑有十多萬光年,假設距離我們十萬光年外有一顆普通恆星,即使它發出的光子沒有受到任何阻擋就來到了地球,但是因為距離過於遙遠,在我們人眼大小的面積上無法接收到哪怕一個光子,所以我們就看不到它了。

如果我們的眼睛可以變大,那麼就可以接收到一個甚至多個光子,這就是天文望遠鏡的口徑(相當於眼睛的大小)為何動輒2米、10米甚至30米的原因。

如果我們每次可以接收來自很多恆星的光,那麼進入眼睛的光子數量也會大大增加,這樣我們就能看到它們了,這就是為何我們能看到遠在250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當然因為光子都混在一起了,所以我們沒法分辨出單顆恆星了。

如果某顆恆星變成了超新星,爆發了,那麼它會變得比普通恆星亮得多,有時候(相當罕見)這種亮度足以跨越星系的距離,讓我們用肉眼也看到,比如1987年大麥哲倫雲爆發的超新星。

宇宙浩瀚無垠,個人水平有限。如有疏漏,請多指教。


喬小海

是的,都是銀河系內的。

通常情況下,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共有四類:1、恆星:如太陽和北極星、織女一、天津四、南河三、心宿二等亮星和很多很多的較暗的星星;2、行星:肉眼只能看到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水星共五顆行星;3、衛星:肉眼只能看到月球這一顆衛星;4、人造衛星:如果你經常觀察夜空,那麼你一定會偶爾看到過一顆很亮又移動很快的星星,亮度有時可以超過木星,速度大約二到三分鐘就能劃過整個天空,這就是人造衛星了。除此之外,有時我們還能看到比較亮的彗星,如1997年三四月間出現在夜空中的海爾波普彗星。

實際上,我們憑肉眼,大約一共可以看到大約六千顆銀河系內的恆星(全天或全年能看到的)。並且這些恆星基本上都在距離太陽一千光年之內的範圍內,而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的直徑大約在十萬光年左右,可見我們的肉眼的觀察範圍,實在是小得可憐。


盛承軍

沒錯, 地球上能用肉眼看見的星星只是銀河系中,而而常見的星星只在一塊塊小區域之中, 就是下面這個小不點紅圈圈.


有個思維誤區必須要澄清一下, 就是我們晚上可以看到銀河光帶, 但並不代表我們看到了銀河光帶上的某顆星星. 就好像我們在太空中能看到的戈壁是黃色的, 但是如果戈壁上長了幾顆綠樹我們卻看不到. 我們儘管看不到每一顆樹木, 但長江流域的綠色我們還是可以看到.

我們看到綠色, 不代表我們能看到具體的某顆綠樹, 同理我們能看到銀河光帶不代表我們能看到銀河光帶上的單個星星.

=======================================================

宇宙太浩瀚了, 人類只能望而生畏.

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有大約4.2光年遠, 一光年就是光以 30,0000公里/秒 的速度走一年(即365*24*60*60秒)的距離. 而100倍的聲速(即100馬赫的速度)也不過34公里/秒, 以這個速度走到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大致也要花4萬年. 而銀河系大約有2000億顆恆心, 直徑10萬光年, 最厚2萬光年. 但銀河系並不孤單, 就目前人類的認識, 宇宙大約有1000億個星系, 一些星系之間組成了星系團和超星系團.

距銀河系最近的星系是仙女座星系(直徑22萬光年), 離地球254萬光年. 地球上觀測到仙女座星系發過來的光線, 是254萬年前發出的, 那個時候直立人還沒有誕生(直立人:180萬~20萬,早期智人:20萬~10萬,晚期智人:10萬~現代人). 宇宙中除了仙女座星系與銀河系逐漸靠攏外, 其他的星系都在離我們遠去. 地球上從任意一個方向觀測到的河外星系(銀河系以外的星系), 都在離銀河系遠去, 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 其遠離的速度越快, 這也是是科學家得出宇宙正在膨脹的依據.

人們通過望遠鏡持續觀測某個星系, 發現所有星系的光譜都是變得越來越偏向紅色.

在可見光譜中, 紅光頻率低, 波長更長; 紫光頻率高, 波長短. 而在人類可聞聲波中, 聲音的頻率越高, 那麼聽起來越尖銳刺耳, 其波長越短; 聲波的頻率越低, 則聽起來也就更低沉, 聲波的波長也更長. 當一個一直按著喇叭的汽車遠離我們而去時, 我們會聽到的喇叭聲是逐漸由"尖銳"向"低沉"的聲音變化, 也就是我們聽到的聲波的波長被逐漸拉長, 頻率也逐漸變得越低. 而在一個遠離地球的天體的光譜中, 我們會看到它發射的光譜的波長也被拉長, 也就是頻率變得更低, 因此一個遠離地球的星體發出的光, 我們會觀測到星系的光譜會發生"紅移"現象. 而人們拍攝的離地球越遠的天體, 也就是越古老的天體, 其畫面也更紅. 而宇宙大爆炸發射的光譜最開始由伽馬射線/X射線, 逐漸被拉長為可見光譜(紫光370納米-紅光780納米之間), 到現在已經被拉長到了微波層面(波長數千米). 現在整個宇宙都充滿了宇宙大爆炸遺留下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打開收音機挺到的嘈雜聲, 老式用天線電視機上看到的麻麻點點的嘈雜畫面和聽到的嘈雜聲響, 都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信號在電視/收音機上的放大表現.

=======================================================

銀河系大致有五條比較稠密的懸臂, 太陽系在這五條懸臂中穿行, 地球生物大滅絕間隔的週期, 似乎也與太陽系在懸臂中穿行有一定的關聯.


GD2018

哪裡的都有啊,怎麼可能只是銀河系的呢?銀河系在天上不是可以辨別的嗎?就是那條帶子。



其他的,有一部分是銀河系的,有的就是河外星系了!我們肉眼看到的星星,其實有好多都不是一顆星星,而是一個星系。就像我們的銀河系一樣大,甚至比它還要大的多。



還有一部分就是特別巨大的恆星和宇宙星雲。天狼星特別大,它比太陽大老鼻子了!



巨大的星雲裡面更是包羅萬象,大的很。


煙言演咽

1:那麼,答案是不好說,如果算上超新星或者伽馬射線爆的話,那麼我們能看到的星星就有可能來自於銀河系之外,而如果從長期穩定的範圍來看,基本上人類肉眼可以看看的單個恆星都在銀河系以內。



2:實際上大部分超新星爆發,是人類無法直接看到的,但是在1987年2月23日的時候,一位加拿大的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系中發現了一顆視星等為5等的天體,然後,這顆對外發光的天體被確定為是一顆超新星,同時這也是一顆用肉眼很容易看到的超新星,並且不在銀河系之內,所以如果這麼說的話,人類是有可能看見銀河系之外的單個天體或者恆星。



3:不過,如果我們從長期穩定的範圍來看,超新星能被肉眼看到只是暫時的,所以一般來說不計入記錄範圍之內,那麼人類究竟能看到多遠的單個恆星呢,這裡要提到一個名詞,叫做視星等,什麼是視星等呢,答案就是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星體亮度,那麼視星等的數值和恆星的亮度是呈反比的,數值越低,恆星的亮度越高,比如太陽的視星等為—26.71,數值為負數。



4:那麼人類可以看到視星等的極限為5.7~6.3左右,如果是星系的話,那麼人類可以看到銀河系之外的仙女座星系以及三角座星系,但這裡討論的是星星,也就是單個的恆星,那麼由於視星等的極限,人類最多最多也就能看到6等星。



5:而有學者認為,人類肉眼能看見的最遠的恆星是船尾座的HD61227,其視星等為6.34,但我認為這個信息並不可靠,因為這顆恆星距離地球達到4萬多光年,而一般來說,人類能看到的最遠恆星大約只有1萬多光年左右,而比較可靠的是位於天鵝座一顆叫HD188209的恆星,這應該才是人類肉眼能看到的極限,也是今天最終的答案,當然了這顆恆星自然是在銀河系之內的,只是因為亮度太低,我們一般很難注意到,所以,說了這麼多,小朋友們,你們懂了嗎………


種植恆星

這個問題現在誰也不好說,有沒有銀河系還另說呢,旅行者號在飛到太陽系邊緣時候超乎尋常的降速,至今沒能飛出去,特斯拉當時預言太陽系周邊有保護層,現在的問題是,在地球以外的任何星球上都不能看到星星,太空中是一片漆黑,跟地球上的景象完全不同,有人猜想,太陽系的邊緣的保護層或許是一層特殊的焦距裝置,這個裝置讓人們只能在地球上看到外星系的景象,這是很奇怪的。我個人的一個想法是,或許太陽經過某種特殊的雙縫實驗效應,讓人們只有在地球上可以觀測到外星系,這些星系或許就是太陽經過雙縫造成的投影,全是假的。沒準太陽系就是一個“人造囚籠”。純屬想象,輕噴。


過去與今天

聰明!這就是時空扭曲,也許在同一時間,你看到光的時候,該星球已經毀滅200萬年了,理論上,你的速度達到光速就可以實現時空旅行,但是隻能向未來延伸,也就是說可以去未來,但是因為宇宙中有蟲洞的存在,所以理論上你通過蟲洞,就可以回到同一時空下不同時間段的統一位置,也就是回到過去,時空扭曲會在每時每刻發生,現在你所經歷的是立體以後的結果,如果由三維空間變成四維空間,理論上你可以在任意時間同時存在,所以這個時候你可以回到20年前的時候,再看看你過去的樣子,另外也提醒那時候的你好好學習,否則你不可能像我編出這麼多,好了,我真蒙不下去了!就這樣吧// @哲5555: m31距離254萬光年?那麼說。是不是就等於說我們現在看到它的的星光。是它在254萬年以前所發出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