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參考】填志願用“興趣”選專業,你真的選對了嗎?

一鍵關注【師曰志願】,獲取更多志願只實用信息

【志願參考】填志願用“興趣”選專業,你真的選對了嗎?

師曰君在之前的文章《如何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性格選專業?》中已經詳細講到,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如何根據自身性格和興趣愛好選擇專業,並且有提到MBTI性格測試以及霍蘭德興趣測試等心理學基礎上的測評系統。

但無論如何,一套測評系統只能作為一個比較泛的興趣所向參考。高考填報志願不是小兒科,考生在識別自身興趣之後還需要確定該興趣符合社會客觀發展規律,這樣一來又增加了難度。那麼到底該如何讓所選專業最大程度匹配自己的興趣呢?這就是今天要講的重點。



一、“揪”出你的興趣


高三期間,考生忙於複習考試,無心顧及其它事項,作為家長,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幫助孩子發掘興趣所在。

1.將興趣“簡單化”。因為個人的眼界和學習經歷不同,對興趣的理解也不同。但是普遍來看,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高中生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廣泛,很多學生因為家庭背景、生活環境、社會實踐、眼界等因素的限制,對興趣的感知偏狹隘,所以不要把此“興趣”當彼興趣。

2.家長可以找一些職業規劃、性格分析的工具,幫助孩子認識清楚自身的需求和特色,在高校開設專業中找到與自己契合度最高的方向。比如師曰官網的兩類測試,見下圖。

【志願參考】填志願用“興趣”選專業,你真的選對了嗎?


3.建議優先選擇綜合類大學(避開師範、理工科等性質明顯的大學),報考前選擇延展性高的基礎學科專業。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瞭解各個專業,可選擇轉專業或者輔修雙學位,但是這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4.大類選擇。現在有不少高校實行大類招生,即按學科大類招生,是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併,按一個大類招生。學生入校後,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填報時選擇這一類高校,可以暫時解決選擇專業的問題,等到孩子在學習期間對某些專業有了一定的瞭解,也許可以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以上首推前兩種最為科學的方法。


二、認真對待“興趣”和“專業”的關係

興趣和專業兩者是息息相關的。

光有興趣沒有學習的能力是紙上談兵,由此也不可能有成功者之談。


舉個例子:


王同學從小就愛日漫,對日語特別有興趣,但是學了日語專業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因為學而不精,學不為所用。

張同學勉強選擇了一個不怎麼喜歡的專業(生物工程),但是在四年的學習生涯中意外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潛力和天賦,最後為自己謀得很好的出路,這是因為他善於發現,勇於嘗試。

因此,家長在輔助孩子填報志願選專業的時候,不僅僅考慮孩子是否喜歡某個專業,還要注意孩子是否適合,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勝任”某個專業,不可盲目亂投,怎麼喜歡怎麼來。


另外一點重要的是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們的“興趣”。興趣的點從何而來?自己是否有真正瞭解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熱愛網絡遊戲而選擇計算機專業,但是兩者並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最後全把時間花在遊戲上,自己本專業卻荒廢了。

所以,興趣不能只看表面,內在的興趣才能學為己用。


很多專業在我們看來並不有趣,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十分適合和有用的。對於孩子來說,選擇適合他自己的專業,對於他以後的發展才是最大的保障。

三、我沒有興趣啊,怎麼辦?


方法一:逆向反推

【志願參考】填志願用“興趣”選專業,你真的選對了嗎?

把沒有興趣這一類的考生選擇,用金字塔的模型大致分為四類。沒有興趣不代表沒有討厭的地方,因此,從最低一層開始,首先將考生特別不願意從事的職業列出來,再把它們有關的專業一一排除。再到了更上一層的範圍,把略微排斥的專業剔除,這時候選擇範圍大大縮小,在這個範圍內又將無所謂喜歡的專業進行篩選比較,剩下的就是考生最終的選擇。

換句話說,只要到了金字塔第一二層,都是能幫助考生做出專業選擇的。

舉個例子:小何特別討厭數學,那麼基本上可以排除理工科的一大批專業了,因為有不少專業是硬性要求學高數好幾年的。


方法二:合理選擇基礎學科類專業


雖然師曰君在前文中提到基礎學科專業和技術性要求較高的專業相比,就業方面的確不佔優勢,但是對於沒有特定興趣的考生而言,這是一個良好的選擇。

本科階段學習基礎學科專業,可以逐漸培養對這門專業的素養和興趣,到達研究生水平後,可以騰出很大的空間繼續學習,從事學術研究等項目。常見的基礎學科專業有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等專業;學習這些專業的同時不妨多瞭解相關專業的知識,把自己打造成一名綜合性的人才。


師曰志願APP將於四月初上線,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