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古國的漢唐歲月

漢唐之前,樓蘭就在那裡了,但進入漢唐的記載,卻始於漢武帝時代張騫出使西域所攜返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保留在《史記·大宛列傳》裡,大宛“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東有于闐(tián),“其東,水東流,注鹽澤”;“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裡”。鹽澤即羅布泊。

樓蘭古國的漢唐歲月

羅布泊

漢昭帝時,樓蘭與漢朝的關係更加密切,改國名為“鄯善”,還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從此樓蘭成了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戰略支點。

這是“鄯”字的誕生日。按《說文解字》,鄯從邑從善。從“邑”,表名該字與行政和治理有關;從“善”,表明與美好、吉祥有關。其王都扞泥城,去陽關1600裡,去長安6100裡。戶1571,人口14100,勝兵2920人。官吏有輔國侯、卻胡侯、鄯善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且渠、擊車師君各一人,譯長二人。西北距西域都護治所1785裡。土地為沙鹵地,可用於耕作的田地很少,糧食仰賴他國。鄯善國出產美玉,此地多蘆葦、紅柳、胡楊、芨芨草等植物。牧民逐水草而居,有驢馬,多駱駝,能作兵。這些情況,都記在班固的《漢書·西域傳》裡。可見,當時的樓蘭,人口和開發雖然有一定的規模,但受到自然地理條件的嚴格約束。

樓蘭古國的漢唐歲月

樓蘭三間房遺址

漢時的樓蘭國,作為西域三十六國當中的強者,一度周旋於匈奴和中原之間,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感慕於朝廷的懷柔,艱難而巧妙地維持著這種平衡,希圖立於不敗之地。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設西域長史治所。從兩漢到魏晉的幾百年,樓蘭始終是通達西域的樞紐,古絲綢之路即從此地分為南、北兩道。

樓蘭古國的漢唐歲月

樓蘭佛塔

南北朝時,中國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大分裂時代,各個區域性政權多無暇顧及西域。中原戰亂,樓蘭也在風雨飄搖中。公元445年,北魏太武帝派兵攻襲鄯善,真達王自縛出降,被押往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魏帝封真達王為平西將軍、鄯善王等名號,許其歸國自治。448年,封交趾公韓拔為徵西將軍、鄯善王,正式設置郡縣。之後,鄯善故地先後被柔然、高車、吐谷渾所佔,民眾流離失所。524年,鄯善遺民首領安末深盤遷居且末,並向南朝梁遣使納獻。542年,鄯善王兄鄯朱那率眾歸附西魏。唐初,據敦煌文書《沙州圖經》等記載,祖籍樓蘭移居伊州(今哈密)的鄯伏陀,曾經率領族人重返樓蘭,短暫居住。

樓蘭古國的漢唐歲月

鄯善縣庫木塔格沙漠

在當時西行求法的高僧筆下,也留下了關於鄯善的相關記載。東晉法顯在其口述自傳中,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氈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復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在漢唐時期大發展的佛教史上,樓蘭和鄯善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和見證者。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