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中的巨無霸:那些跟蛤蚧有關的傳說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蜥遊記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九曲清河呈玉帶,百年蛤蚧釀瓊漿”,那麼詩句裡指的蛤蚧到底是什麼呢?

蛤蚧,又稱哈蟹、仙蟾、多格、蚧蛇、大守宮、大壁虎,是壁虎的一類,它主要包括黑蛤蚧和紅蛤蚧兩種。

壁虎中的巨無霸:那些跟蛤蚧有關的傳說

圖為成年蛤蚧(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蛤蚧:壁虎中的巨無霸

既然又叫大壁虎,蛤蚧的個頭肯定不小。蛤蚧是亞洲體形最大的壁虎,體長可達30-40釐米,重達200-300克。頭很大,呈三角形,軀幹背腹扁平,皮膚粗糙,通身被覆細小粒鱗,腹面鱗片較大。背面磚灰色,密佈橘黃色及藍灰色斑點,腹面色灰白而有粉紅色斑,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相當漂亮。

“隔夜茶不能喝”的由來:竟和蛤蚧有關

我們都聽過“隔夜茶不能喝”一說,但你知道這一說法背後的故事嗎?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著這樣的故事,說在一個夏天,一家的女人晚上給自己的兩個孩子洗澡,旁邊桌子上有白天喝剩的茶水,孩子口渴,女人就拿給他們喝了。誰知道一會兒的時間孩子就不見了,盆裡的水變的又渾又腥。所以自古隔夜茶都不許喝,怕晚上有蛤蚧在水邊交配,蛤蚧的精液落入水中會毒死人,這便是今天“隔夜茶不能喝”一說的由來。

壁虎中的巨無霸:那些跟蛤蚧有關的傳說

成年紅蛤蚧

納米科技——蛤蚧飛簷走壁的秘訣

飛簷走壁是許多動物與生俱來的能力,蛤蚧是爬壁能力最為突出的動物之一。它們在天花板或牆壁上來去自由,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我們對這種幾乎無障礙的運動方式充滿了好奇。它的腳趾能夠與固體表面快速黏附或去黏附,因而能在與地面近乎垂直或平行的表面(倒掛著)快速移動。

最開始人們認為,蛤蚧能飛簷走壁是因為腳下有吸盤,其實其趾端膨大的足墊並不是吸盤,而是在足墊和腳趾下的鱗上密佈著的一排排成束的趾褶。趾褶由成簇的剛毛組成,每根剛毛的直徑約為人類頭髮直徑的十分之一。剛毛的末端又分叉形成數百根更細小的鏟狀絨毛,每根絨毛厚度約為5納米。

壁虎中的巨無霸:那些跟蛤蚧有關的傳說

蛤蚧腳趾的精細結構

蛤蚧外周神經對腳掌的運動控制採用獨立模式,控制策略簡單有效,腳底對接觸力及方向有明確感受,其腳趾表面精妙的粘附結構為人類研製仿生乾性粘附陣列材料和研發新型爬壁機器人提供了重要線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戴振東教授模仿蛤蚧腳趾結構與動作,設計了可以在天花板上爬行,並具有一定越障能力的爬壁機器人,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應用於航空航天等重大領域。

壁虎中的巨無霸:那些跟蛤蚧有關的傳說

圖左為美國仿壁虎機器人“粘蟲”,圖右為國產仿生“大壁虎”機器人(圖片源自網絡)

斷尾求生——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

《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故事不僅滿足了童年時的我們對大自然的無比好奇,更勾起了我們對壁虎斷尾再生的無限憧憬和想象。

依稀記得小時候家裡的老人經常講,壁虎斷掉的尾巴會鑽進人的耳朵裡,讓人變聾,千萬不要去抓壁虎。因此,在童年記憶裡都是靜靜地看著壁虎爬來爬去,儘管腦子裡有一堆為什麼想問——為什麼小壁虎在遇到蛇後要斷掉尾巴逃走呢?小壁虎的新尾巴是怎樣長出來的呢?

現在,或許能回答童年時的這些疑問了吧!壁虎的尾巴很容易斷掉,這是由於尾椎骨中有一個光滑的關節面,把前後半個尾椎骨連接起來,這個地方的肌肉、皮膚、鱗片都比較薄而鬆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可以劇烈地擺動身體,通過尾部肌肉強有力的收縮,造成尾椎骨在關節面處發生斷裂。由於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單純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能量,而糖原更容易釋放能量,所以剛斷下來的尾巴的神經和肌肉尚未馬上死去,並且會觸發反射弧,使尾巴會在地上顫動,可以起到轉移天敵視線的作用,以此來逃避敵害。斷尾以後,自殘面的傷口很快就會癒合,形成一個尾芽基,經過一段細胞分裂增長時期,然後轉入形成鱗片的分化階段,最後長出一條嶄新的再生尾,但與原來的尾巴相比,顯得短而粗。

不過,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斷尾,因為斷尾畢竟是它身體受到了嚴重損傷,不僅失去了尾巴上儲存的脂肪,而且還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類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時,尾巴完整的蛤蚧對於失去尾巴的蛤蚧有著極大的優勢。

蛤蚧還會鳴叫?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蛤蚧,但肯定很少人知道它會鳴叫,並且是雌雄都會鳴叫。蛤蚧的拉丁名Gekko gecko便源自其“ge-koo,ge-koo”的叫聲。一來爬行動物會鳴叫的本來就很少,二來古籍對於蛤蚧的鳴聲記載也只是只言斷語。

西漢楊雄著的《楊雄方言》一書中記載:“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俗謂之蛤蚧,蓋相似也。”中國境內的蛤蚧在晚春和初夏的繁殖季節鳴叫,而生活在靠近赤道的蛤蚧全年都能發出求偶鳴叫。

蛤蚧是夜行性動物,白天視力較差,強光下瞳孔閉合成一條垂直的狹縫。夜間出來活動和覓食,瞳孔可以擴大4倍左右,視力增強。在對夜間環境的適應過程中,聲音通訊的進化作為對視覺的補充在配偶選擇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壁虎中的巨無霸:那些跟蛤蚧有關的傳說

紅蛤蚧典型的求偶鳴叫波形圖

首先,鳴聲能夠編碼兩種不同地理種群的蛤蚧。最開始,人們認為蛤蚧是一個種,唐業忠研究員等人通過分析兩種蛤蚧種群的求偶鳴叫,發現紅蛤蚧和黑蛤蚧的求偶鳴叫聲學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蛤蚧的科學分類提供了重要證據。

蛤蚧的求偶鳴叫由一系列的音節組成,通常可分為3段,但只有紅蛤蚧的求偶鳴叫具有第三段。此外,在第二段求偶鳴叫上黑蛤蚧和紅蛤蚧也明顯不同。現在已經將黑蛤蚧和紅蛤蚧作為兩個不同的種對待。

其次,鳴聲還能編碼蛤蚧的年齡、身體大小等信息。音節數和高亢程度與性別、年齡以及個體大小有關,個體大而健壯的雄性鳴聲高亢洪亮,音節多,頻次也多。當被激怒後,蛤蚧除了昂首張口回擊之外,還會發出“ge-ge-ge”的警叫聲。

蛤蚧聽力很好,能聽到低至25分貝的聲音,我們人類甚至都察覺不到。作為為數不多的會鳴叫的爬行動物,蛤蚧為科學家們研究爬行類動物的發聲神經通路和發聲機理提供了絕佳材料。

壁虎中的巨無霸:那些跟蛤蚧有關的傳說

來自中國廣西扶綏的黑蛤蚧與泰國紅蛤蚧的鳴聲比較

為什麼蛤蚧叫大守宮?

所謂守宮是守衛皇宮內苑之意。古人常用“後宮佳麗三千人”來形容古代皇帝嬪妃之眾,那麼問題來了,日理萬機的皇帝又如何防止宮中發生淫亂之事呢?

晉人張華《博物志》有記載:選取暗青色的小壁虎,裝在青瓦缸中養在濃陰之處,每天喂硃砂給小壁虎吃。等壁虎吃完七斤硃砂,全身赤紅,便碾碎入藥,點在剛入宮的女子臂上,從此臂上便有一個殷紅似血的斑點,叫守宮砂。處女一旦破身,守宮砂就會消失,否則終身不退。守宮一名由此而來。

今日的蛤蚧早已褪去昨日大守宮的角色,但因為被虛誇的藥效,給它們招來了殺身之禍,昨日的廣佈種變成了今日的瀕危物種,現在蛤蚧的處境相當危險。蛤蚧的未來會怎樣?大壁虎的明天又在哪?我們不得而知……

壁虎中的巨無霸:那些跟蛤蚧有關的傳說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