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因故停產18年25名工人要求補繳社保未果法援律師助其成功維權

“這個案子不僅涉及的當事人數比較多,由於當事人身份比較特殊,案件當時也受到政府多個部門關注。”5月15日上午9時許,海南陽光島律師事務所律師周經峰正在海口市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諮詢室內值班,談起2014年成功調解的一起勞動爭議法律援助案件,周經峰仍記憶猶新。他說,“這是一起比較典型的集體勞動爭議案件,受援人訴求補繳社保的年限長、金額巨大”。

工廠因故停產18年25名工人要求補繳社保未果法援律師助其成功維權

​ 周經峰說,維權訴訟歷經仲裁、一審、二審等三個階段,最終調解成功,雙方握手言和,工廠給工人們每人補繳了15年社保,廠方實際補繳總金額約195萬元,工人們的養老、醫療等一系列問題得以解決,矛盾最終得以有效化解。案件的成功辦結,不僅維護了25名受援人的合法權益,也體現了海口市法援應援盡援、為民解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服務意識,充分提升了司法公信力,維護了司法權威。

工廠因故停產,

工人維權之路不順

受援人馮某等人自小跟隨父母在國外生活,然而因為特殊原因,1978年馮某等人作為難民百般無奈下踏上了歸國之途。作為特殊群體,1993年8月馮某等人被省安難辦安排到海南新星加工廠當工人,1995年9月,馮某等人與新星加工廠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1996年,新星加工廠因故停產,此後,工廠既未發放工資或生活費,也未為工人們繳納過社保。無奈之下,馮某與其他工友一起走上了維權道路。

法律援助律師促調解,

工廠為25名工人補繳15年社保

因工廠停產後18年的時間未能恢復生產,馮某等25名工人在此期間未上班,新星加工廠認為雙方勞動關係早在1996年就已解除,馮某等人的請求早已超過仲裁時效,海口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也正是基於這個認定而決定不予受理案件,維權訴訟一開始並不順利。

馮某等人起訴到法院。“這起案子的突破口在他們1995年簽訂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周經峰迴憶,“依法律規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非出現法定事由時不發生解除或終止。工廠停產顯然不是雙方之間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關係解除的法定事由,新星加工廠未能證明其與工人們辦理過勞動合同解除手續,故雙方勞動關係應認定為一直存續。”

2014年初,一審法院經審理,採信馮某等原告意見,判決確認馮某等人與新星加工廠自1993年8月至2013年12月18日存在勞動關係,馮某及工友取得來之不易的一審勝訴。但新星加工廠不服該判決,又上訴至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

“二審時,雖然經法官釋明,新星加工廠不再就雙方之間的勞動關係持有異議,但基於資金不足的實際困難,該廠提出只給工人們補繳15年的社保。”周經峰迴憶,由於一審判決雙方存在20年的勞動關係,也就是工廠應該要給工人補繳20年的社保,因此廠方的調解意見一時讓工人們難以接受。

“當時經常一個電話就打一個多小時。”周經峰說,由於當時25個工人大部分都不在海口,為了促成調解,妥善化解糾紛,用最便捷的方式幫助受援人解決訴求,經常通過電話與當事人溝通做思想工作。

2014年9月,雙方最終自願達成了調解協議,一致同意確認雙方勞動關係的存續期間為1993年9月至2008年8月。新星加工廠最終亦克服種種困難,主動籌措資金為馮某等25人補繳了上述期間的五項社保。至此,馮某等25人的維權之路畫上一個相對完美的句號。

工廠因故停產18年25名工人要求補繳社保未果法援律師助其成功維權

案件體現法律援助

應援盡援

“說實話辦案的時候,自己的心理壓力還是很大的。”周經峰坦言,為了妥善化解糾紛,辦案過程中要求自己必須盡最大可能地謹慎細微、認真對待,特別是在指導幫助受援人收集證據過程及此後的調解過程中更是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得知馮某等25名工人的社保最終得以補繳,周經峰說,“做為一名法律援助律師,我倍感欣慰。”這個案件也正是我省法律援助應援盡援、為民解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一個真實縮影和寫照,既展現了司法公信力,又維護了司法權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