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传《张氏短打》白话文翻译,读之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

引言:中国武术种类繁多,不完全统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流派有两百多个。传统武术里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但是站桩是大多数武术采用的方法。大的门派像武当、少林寺等等,都有站桩功法。在所有的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是其中独树一帜的拳种,其劲法凌厉,打法硬朗,难得的是上攻很快,有一年打死人之说,其体系完整,但动作简单,易学易练,深得众人的喜爱。这简单的招式后面蕴藏的了很多看不见的幸苦和练法。形意拳练的是劲,不是动作,动作知识皮毛,所以形意拳的练法,在动作的背后,是功夫,是劲力。形意拳首先是要练明劲,之后就是练暗劲。形意也罢,太极拳也罢,传统武术修炼大体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修正身法,换劲,练劲,用劲。站桩,能解决修正身法和换劲的问题。三体式和五行拳解决练劲和用劲的问题。站桩的要领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身法,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但是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站桩不能出好的效果,有些人会站桩站的腰疼。

这是《张氏短打拳》一书中,张横秋的弟子良轮写的一篇序言,认真读一读,可能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考虑到现在不少年轻人古文底子差,我且用白话翻译一下:

常听学书法的人们说:不晓得六书的人,不可以跟人家比写字。我说习拳练武的行家们,不具备“三法”的人,尤其不可以称宗论派。

什么叫做“三法”?就是“手法”、“身法”、“步法”。这三法之中,任何一法还没练精,就不可以抵抗敌人的进攻。不具备三法,就是虽然开始学拳,但还没入门的人,与根本不懂拳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古传《张氏短打》白话文翻译,读之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

然而,三法之中,最重要的是步法。以步为主体,以手为使用,手法不过是具体的技法。拿一棵大树做比喻,步法,是树根。身法,是树干。手法,是树枝。步法笨拙的人,好比大树无根,这样一来,树枝就失去了依附的地方了。

虽然说手是门户,用以掩护全身,当然不可忽视,但是,如果不是由身体回环转动支应,只凭手,不可能抵御对手进攻的锋芒。(“撄”,敌触也)然而,虽然身、手具备了圆活的技巧,如果没有步法上许多的进退和承载,最终还是难以避开对手的冲击,无法逃离对手直线攻击的轴线。即使你能歪着身子偏闪,拧着腰斜侧,但是,手动而脚不响应,身子转动而步法迟慢,上下互相矛盾,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怎么能克敌制胜啊!唉!如今练拳的人,只专门崇尚沉重的手法,(“耑”字等于“专”)而不懂得武技的主体而只追求手法的使用,竟将步法置之度外而不谈,这就好像捨去了根本而只去寻求细致末梢一样,用土话说就是“丢掉西瓜捡芝麻”。

而且,“跨马开弓”的宗旨,很久以前就失传了。身体骨节的蠕动抖发、运气的学问,世上已很难见到了。所以演练武术的人,已经蒙昧了偏闪腾挪的真义,没有了起伏粘卸的妙方。(起伏是指绵张的“起沉落浮”,就是手向上时身向下沉,手向下时身向上起,这样才能克服顶劲,沾卸敌劲。)现在这些人,不追求骨节蠕动的方略,只仗恃练力气的方法。你要问他身法,他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有什么规范。或者,稍微能够做到蹲身端坐在后腿上的,就认为是“身法好”了。常见有“三脚猫”功夫的家伙,假冒拳师,炫耀“三家村”说大话的功夫,教人摆“坐马势”,叫人家两脚八字分开,挺直身子坐下去,好像老头子蹲厕所。(坐马开弓势,是绵张拳对敌预备势,以后还要专题论述,决不是“骑马蹲裆式”,差得太远了。)这些拳师还教导学生,蹲下去,要练到要推不动才妙。并不讲脚步如何进退,身体如何操守,“坐马开弓”这个架势、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这个技法怎么使用,对这些筋节要点丝毫没有指点,让学生莽撞的瞎摸。(其实这些拳师自己也不懂)

又如,教人家摆“前弓后箭”之势,先将学生身体帮正,向前扑出去,前脚跨出去,摆个拗步冲拳,俨然像一个十字屏风。然后用脚往学生后腿弯一蹬,看是不是坚硬。教导学生说:“这个地方最要坚固,不然恐怕有人在背后往里一蹬,就要跌出去了”。这种议论,几乎让人笑得把饭都喷出去了。(现在这样教徒弟的也大有人在,绵张的“前坚后箭”步乍听起来与“前弓后箭”差不多,实际上完全不一样。)

如果说到手法,则横冲直撞,只知道以沉重为能。说到脚步,只知道直进直出,自己夸赞说,这多么快捷呀!(现在持直进直出论者也不在少数)他们哪里知道步法奥妙无穷,就像老子说的,世界像一个大的空袋子,见不到底。有许多“奇正相需之方”,(“正”就是直步中门,“奇”就是斜步偏门,作战不但需要正面攻防,更需要出奇制胜。)“反复制胜之义”,(正而化为奇,奇而返归于正,正奇互用,才能克敌制胜。)这些方略,这些深义,只可意会,难以言喻。如果仗恃着手重步快的一孔之见,就可以穷尽拳法之神奇,我不相信。

种种流传开来的悖理谬论难以悉数,略举一二,就可以看到武术治学方面的错误。

是啊,手法固然应当沉重,然而必须熟练地运用“披窍捣窾”的技巧,才能克敌制胜。(“披窍捣窾”就是通过偏闪腾挪,避实就虚,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而身法虽然贵乎于低,但是,如果没有起伏卷舒,怎么能够运作身体,兼有伸缩圆活之力,精确掌握阴阳幻化的微妙运用。(这里说的是,身法不止是一个“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起伏卷舒”,起伏就是手起身落,手落身起的矛盾劲,卷舒是丹田的转动吞吐,这是柔化抖发内力的源泉。)更需要,手一动身子也要磨旋,步子也转动。拳一出,肘、肩也要随之前攻。(这就是“整劲”,这里指出了“动手就动步”的原则。不要站在那里,比划好长时间不动步。有的人甚至强调不要动步,说一动步就不稳了。有的虽然也动步,但是走一步停一下。步法上的“顿号”也会影响到手法上出现“顿号”。)

乘虚因势,才能不与人顶着劲干,刚柔相济,才能称得上是御敌的奇招妙法。环转活便,上下斡旋,差不多才不愧为身手运用的玄妙。

至于步法,则不止是快便。(“啻”=不止是)尤其应该“轻浮坚固”,其要点是“跟实指悬”,(听惯了“五指抓地”、“落地生根”的说教,突然听到祖先的“跟实指悬”,“轻浮坚固”,一定感到很“另类”,其实,那才是真正的步法。将来我们还要细讲。弄懂了绵张的各种步法,就会感到“五指抓地”、“落地生根”有多笨。)这种步法很沉稳,却又可以很方便地磨旋移动。换步的同时,就伴随有撇膝、勾臁等法,脚跟、脚尖踢踹腿等技法伴随着步法的前行,这些攻击,不必等待“意”发出指令以后才降临。(原文中那个“降”字,只有右半块,也念“降”,是“降临”的意思)迎锋而上,触敌而变,刚柔相乘,彼刚我柔,彼柔我刚,他稍有停顿,我就粘手挨身直入,发现他很刚硬,就顺势斜走,左“之”变右“玄”,右“玄”还归左“之”,运用偏闪腾挪,躲影蹁跹大法,巧妙地击败对手。这叫做“让中不让”,“不攻而攻”,“无中生有”,“绝处重生”之法。有了下部制敌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步法。哪里只是快捷而已呀!(步法,不只是快捷,更重要的是角度的变化,还有步法里包含的暗腿、暗膝的运用。)

然而,必须专心练习,(“耑”=专)早晨晚上都不间断,安静地居住少外出,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因为学得太多消化不了,反而感到迷惑。才能练到如此地步。哪里有初学入门的人就能轻言步法的呀?

正是因为步法密切地关系到身手,必须下重力,把步法学到手,要先立根,然后才能说拳。

所以先辈贤人确定“三角步”、“梅玄步”,确实是拳技纲领。这件事情的由来时代已很久远,图像、口诀都没有留存下来,只凭口传心授,不可避免地存有差错和漏洞。再加上学绵张的人,崇尚追求奇妙的情节,于是就添枝加叶,分成枝派,各成一家。于是就有了“寒鸡步”、“一字步”、“里八字”、“外八字”等步。这些步已经不是张氏原形,而名称也各不一样。(这些步在曹焕斗《拳经拳法备要》里都有,已非张氏原步。)这些人只知道仗恃卖弄灵巧,不想一想这东西是否偏枯,反而依据这种肤浅的学说和勾当,(“勾”者,“勾当”也,行为也。)也不揣摩揣摩这些东西能不能行,就以假乱真,互相攻击诽谤。使学拳的人时常产生疑惑。喜欢谈论步法的人很多,十个人里面就有八九个,但是,真正探本穷源,刨根问底深入研究的人很少,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个呀!没有真传实学可问。

古传《张氏短打》白话文翻译,读之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

只有我们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在黄山市西30公里)痒生(秀才)张横秋先生,拳法神奇,是天下名家的体系,“三角步”、“梅玄步”法,化为左右“之玄步”,推究得非常精奇,形成了一定的定理,并且画了图,标明了口诀。从而开启了千古未发掘的秘密,使学拳的人找到了头绪。这种步法的玄机,不是工深日久的人,不可能达到,不是才识兼优的人,说也听不懂。如果是又笨又傻的愣头青,更难弄明白,因此,没必要跟他讲这话。

然而,我经常读张横秋的《拳经》,他说得详细透彻,每一个字都神奇,每一个技法、每一种用法,都说得非常详细,并且把使用技巧展示给你。如今四方人士,崇尚他的学说的人很多,但往往是说起来同一个源流,拳法上却是不同的流派,问他运用的技法,与书上说全不相符。为什么?总之,练武的人,可能多鲁莽,甚至不识字。因为没有学习过张氏的书,怎么能研究深入呢?无非是口传心授,照样画葫芦。再加上传拳的师傅有所保密,学拳的人没有下功夫,丢掉了此拳的一些要点,迷失了此拳的真意,起初也许是一点点错误,越传越错,到后来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也可能传抄的绘图画错了,以错传错,流传久了,一点正确的东西也没了。可知,传来的东西已经不是真实的绵张拳了,学拳的人哪能得到完整的东西,达到一定的水平啊!

后面良轮讲述了他向张横秋学拳,向张横秋的弟子胡道生学“之玄步”的过程。大体上他是1742年见到张横秋,学了三个月。当时张横秋应该是72岁。又过了十年,张横秋已去世了,他又遇见了胡道生,教了他“之玄步”。第二年,他把这些真正的步法的图画出来,并加上说明,供大家学习,可见古人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保守。

如果真喜欢武术的话,建议大家站桩,练练桩功。这是现在很多人都验证过的,比较认可的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无极桩修正身法,混元桩进行换劲,然后三体式或者太极拳套路练劲,经过进一步练劲用劲,效果非常显著。

古传《张氏短打》白话文翻译,读之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

古传《张氏短打》白话文翻译,读之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

古传《张氏短打》白话文翻译,读之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

古传《张氏短打》白话文翻译,读之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