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壩上人為啥愛吃莜麵壩下人愛吃糕

張家口古稱張垣,是塞外的明珠。這裡地處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交界處,是蒙漢文化的交集之地,所以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壩上地區海拔都在1000米左右,出了張家口大境門往北就是壩頭,海拔陡然上升氣溫下降,無霜期很短。因此在壩上地區只能種植莜麥土豆這樣快成熟的農作物。其他像玉米穀子黍子等農作物,在壩上是無法成熟的。所以,在壩上人們主食就是莜麵山藥。

而張家口壩下地區的陽原和蔚縣懷安等地,由於是山西的移民聚集地,所以當年在山西很流行的黍子在這裡有很大的種植面積,而這三個地方的土地乾旱缺水,而黍子是耐旱作物,收穫率較高。

張家口壩上人為啥愛吃莜麵壩下人愛吃糕

用黍子加工而成的黃米麵做成的糕,是營養豐富的食物。這對於農民來說,耐餓的特點是大家的最愛。

而懷來涿鹿赤城等地,由於水資源豐富,所以小麥水稻的種植面積就比較大產量也高,這三個縣域的人主食自然以白麵和米飯為主。

這就是張家口飲食習慣的真正原因,壩上海拔高只能種植莜麥,陽原蔚縣懷安土地多幹旱,多種植黍子這樣的耐旱作物,而其他多水的地方,水稻種植多自然米飯是主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