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现在流行打造偶像,追求IP效应。

如果各家爱豆组合起来,大家就热衷于天团,IP效应集群。

比如《偶像练习生》们历经4个月,在被曝光可见,粉丝推崇的大环境下,选出了9位练习生,组成偶像团体出道。

他们在粉丝眼中,不说惊为天人,会十八般武艺,至少唱跳俱佳,才貌双全。最重要的是,练习生们有梦想,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在他们身上,粉丝总能找到无穷的正能量,然后自我感动,疯狂打call。

不过,不要以为这个时代才盛产偶像,放眼各个朝代,其实都有偶像。

但不同于现在这么“纯粹”的偶像,古时候的偶像们不仅是偶像,还是歌手,音乐家,艺术家。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真正的以“才”取人。

而且,他们的粉丝王公贵族,皇亲国戚占主导,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作品盖上了政府官方的印章,绝对的政治正确,不会被打入地下。

今天我们就把唐朝拿出来,看看历久弥新的偶像。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作为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是诗歌的集大成者。

唐朝的统治者们酷爱音乐,所以唐诗的传唱在那个时候是一种时尚。

在众多的民间和宫廷的艺人、歌手中,有一个叫李龟年的音乐家,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当时的职业被称为“乐工”。这名乐工不仅唱歌好听,还会作曲,更擅长多种乐器。

作为唯一评委,唐玄宗大为赏识李龟年的技艺和才华,老是恩宠李龟年,于是李龟年早早就出道。

而李龟年的代表作,叫做《渭川曲》,他也因此名扬天下。

既然有才有名,身价自然不菲,李龟年长期受邀于各个王公贵族间,得到的赏赐成千上万,我们现在把它叫做天价出场费。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这是那些普通的乐工从来不敢想的,毕竟周杰伦只此一个。

可惜那时的粉丝没有电视和网络,普通老百姓也没有钱去看一场演出。李龟年这个IP,只能通过社会大众口口相传。

传了1000多年,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听到的,就有李瑞的《赠李龟年》,“遍识才人字,多知旧曲名。”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王维的《江上赠李龟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除了被“xxx李龟年”绕晕之外,我们还要感叹一句,有文化的粉丝真可怕。

不过,这也证明了,真正有才华的爱豆,是可以流芳百世的。

比如接下来的这个唐朝大型女子天团。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唐末五代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可能不会想到,他的陵寝在1100年后,还保存得如此完整。

而且后人还为他的墓地建造了一所名为“永陵”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可以看到,王建墓棺的床南、东、西三面,有24名女伎乐,其中舞者2人,奏乐者22人。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从被发掘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这样一只完整的唐朝宫廷女子乐队,就正式以石刻的形式在当代出道。

得益于王建对艺术和音乐的执着追求,即使唐末五代十国战乱此起彼伏,大批乐工散落民间,唐朝音乐还是在蜀宫中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当然,这也是因为成都作为天府之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是当年绝佳的避战之地。

想象一下,任凭北方肉弹横飞,而在成都的蜀宫里,王建正和他的皇室贵族吃着火锅唱着歌,欣赏着24伎乐表演的《霓裳羽衣曲》。

这24伎乐,如果能具象成个体,那绝对是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女子乐队。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唐朝的治国,讲究“礼乐治国”。

所以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伎乐管理体制,这就好比现在的各大艺术类院校招生,也有一套统一的招生章程。

但与现在不同,唐朝伎乐们的技艺好坏,是直接与自己的待遇、官职、乐籍,甚至生死挂钩的。

唐朝在乐籍管理、人才培训与考核方面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保证措施,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以培养训练专业乐工为主的庞大的管理系统。

这个管理系统中有多个层次和机构。其中最高级的机构,当属宫廷机构,比如太常寺、教坊、梨园等等。在等级上面,它们大致等于现在国内的高等艺术学府,比如中戏,中音。

太常寺下设有大乐署,而大乐署主要负责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绩。

这里不由得感慨一声,在“造星”这条路上,中国自古以,来从未停止过。

虽然说白了,伎乐是建立在统治者个人喜好基础上的特殊阶层或职业。

虽然这是真正的,用生命在表演。

不过,一旦伎乐们脱颖而出,进入了最高级的音乐宫廷机构,受到皇室的喜爱。那就意味着,伎乐们达到了演艺生涯的巅峰。

而且,在唐末,伎乐们的社会身份有所提高,王建又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自然,属于24伎乐的人,享有艺人中最高的待遇。从经过层层选拔这个角度来说,她们也值得这个待遇。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而且把她们其中任何一个拿出来放到现在,都是技艺精湛的大师级艺术家。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24名伎乐,舞者2人,演奏者22人,演奏的乐器有20种,23件。

把这20种乐器一列出来,大概没有几个人认识。

(弦乐:琵琶、竖箜篌、筝;管乐:觱篥、笛、篪、笙、箫、贝;打击乐:拍板、正鼓、和鼓、齐鼓、毛员鼓、答腊鼓、羯鼓、鞉牢、鸡娄鼓、铜钹。另有吹叶1种。)

这么多人,这么多乐器,组合起来俨然就是一支千年以前的交响乐团。

根据每件乐器的性能,这个乐团分为两组,正鼓、和鼓、觱篥、答腊鼓、羯鼓为一组,是快节奏舞蹈伴奏。

齐鼓、笛、拍板、鞉牢、鸡娄鼓、毛员鼓为一组,是慢节奏舞蹈伴奏。

再以《霓裳羽衣曲》为例,24伎乐演奏进程是这样的。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唐朝的伎乐在表演时,还分坐部和立部。坐部即需要坐着演奏的乐曲,而立部就是需要站着演奏的乐曲。

24伎乐整个乐队的编制严密、创新。它明显地将坐、立两部伎乐的长处合二为一。

大家各就各位,分工明确,在演奏节拍上发挥其不同的作用。

又不止于乐器,从发束到装扮,24人都是不同的。

成都惊现!这个存活了1000多年的女子天团

这种安排,使24伎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乐团。

嗯,没错,看完这些,虽然有点晕,但你应该也大致感受到了,在皇帝面前表演的24伎乐们,她们的专业程度,是其他乃至后来很多艺术团体都无法比拟的。

很多人知道后惊呼,这才是真正的女子天团,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我们得感谢王建,不然我们可能还真发现不了,唐朝有这样一个团体。

为王建打call,为24伎乐打call。

参考文献:

[1]杨瑾著;唐代墓葬中的胡人伎乐形象与唐代的乐籍制度.陕西:陕西历史博物馆.2016.

[2]夏滟洲著;唐代伎乐的守成与新变.武汉: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第4期

[3]夏滟洲著;中古乐人社会身份的生成与歌舞伎乐演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人民音乐.2016第1期

[4]秦方瑜等著;王建墓石刻伎樂与霓裳羽衣舞.四川:四川文物.1986第二期

[5]郑以墨著;往生净土——前蜀王建墓棺床雕刻与十二半身像研究.四川:四川文物.2012第6期

[6]刘媌著;永陵墓棺座石雕伎乐剖析——兼谈筝演奏技艺的发展.四川.音乐艺术风尚.2010

- END -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