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丨康定老地名(八):物資局

人文丨康定老地名(八):物资局

本文選自荊林鋼先生《康定老地名》之物質局篇

物資局這個名稱對年輕人來講太陌生了,但對我們來講卻記憶深刻。

人文丨康定老地名(八):物资局
人文丨康定老地名(八):物资局

正因為如此,物資局是當年非常好的單位,權力大,資源多,所有建設項目大到鋼材水泥,小到玻璃瀝青都必須憑年初計委下達的供應計劃到物資局購買,而且不是你有計劃就能買到,供貨的時間、規格、質量就得物資局掌握了。記得八五年我在糧食局修建南門倉庫時,因缺一筒油氈,到計委申請計劃,然後到州物資局辦理供貨手續,再到縣物資局交款,再到駟馬橋倉庫提貨足足二十餘天,這還借了糧倉是重點建設項目和物資局裡有熟人的光,其難度可想而知。

人文丨康定老地名(八):物资局

讀書時北門居民點就在物資局隔壁,少不懂事的我並不知道物資供應這些事,只覺得裡面的人說話高聲、走路挺胸、辦事幹練很是“提勁”。物資局給我兒時留下最深記憶的是兩件事。

人文丨康定老地名(八):物资局

拾荒

一是“拾荒”,因為物資局儲存著大量的物資,又有車隊駐紮,所以有很多螺絲、螺帽、銅管、鉛格 ( 電瓶裡的組件 ) 等“廢銅爛鐵”,我們經常在院內溜達,趁他們不注意時將這些東西席捲而去,如果被發現也會挨一頓臭罵,東西被沒收後灰溜溜地回家。東西拿到後會把有用的留下,銅管可以做吹火筒、涼衣架、火柴槍的槍管,一種堆碼鋼材用的帶鉤的小扁鐵可以用作換煤磚的工具,無用的則拿到廢品收購站賣錢。當時的廢品收購站也是國營的,大概在現在情歌酒店對面,是我們經常去的地方,我有個同學的母親就在那裡上班,廢銅爛鐵、老書舊報、牙膏皮、吃剩的骨頭都可以賣錢。我至今都有收集廢舊玩意的習慣。當時的郵車站也是我們“拾荒”的重要場地之一。

人文丨康定老地名(八):物资局

自來水

二是自來水,當時康定人主要是在自然河道中取水,家家都有水桶扁擔,常聽大人們說內地用自來水,心裡很好奇,經常問母親什麼是自來水,其實母親也不知道,問煩了就說:“桶一來水就來了,桶一拿走水就停了。”這一回答更增加了我的好奇。七十年代初物資局在全城率先建起了單位自用的簡易自來水,並允許附近居民到院內公用水樁挑水,那個熱鬧啊,大桶小桶、木桶鐵桶、大人小孩、挑水抬水在水樁前排起長隊,也不覺得等的時間長,也不覺得挑水是個很累的事了。我也漸漸的搞明白了什麼是自來水。後來我的工作也廣泛涉及到自來水。其實“自來水”這個詞究竟怎麼來的學術上至今也無定論,反正我的概念是物資局來的,哈哈哈哈!

人文丨康定老地名(八):物资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