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訣別”《歌手》決賽夜,日漸式微的音樂綜藝該何去何從?

電視音樂綜藝年年有,唱衰之聲天天見,今年也不例外。

還記得,《歌手2018》節目錄制的第一期,總導演洪濤直接哽咽落淚,他跟觀眾鞠躬道歉說:“沒能請到大家心目中的歌手,盡力了”。

洪濤“訣別”《歌手》決賽夜,日漸式微的音樂綜藝該何去何從?

而昨晚上演的“歌王之戰”,經過兩個小時的激烈比拼,最終Jessie J奪下這一季歌王寶座,自然也是節目自播出以來首個“外國歌王”,成為當晚最意外最反轉最驚喜的結果,畢竟汪峰可是大熱的奪冠種子選手。

傳聞中將離開湖南衛視、以決賽夜作為《歌手》絕唱的洪濤,在現場則表現出了對《歌手》這檔節目不捨與無奈的複雜情感。如此看來,這檔走到第六季的老牌音樂節目,已經逐漸走向全面沒落了。

洪濤“訣別”《歌手》決賽夜,日漸式微的音樂綜藝該何去何從?

缺乏新鮮感和新模式,

是音樂綜藝日漸式微的主要原因

總結音樂綜藝式微的原因,“新鮮感”三個字足矣。模式、歌曲、歌手,重複率太高。最近半年,我在六七檔節目中見過李榮浩;尚屬新作的《消愁》,翻唱版本不計其數;二季度待播的音樂綜藝,主打的也都是互動、跨界的老套路。

那它們為什麼還在源源不斷地被生產?一方面,音樂綜藝仍是各大平臺吸引廣告“金主”的當家法寶。以走過6年的《歌手》為例,它至今都被外界認為是湖南衛視最具商業價值的節目。

另一方面,相較於舞蹈等其他形式,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是最容易觸及普通觀眾的一種藝術形式。彷彿不需要任何門檻,人人在看完表演後都熱衷於點評,誰誰誰的唱功好一些,誰誰誰的很一般。

這並不是內地觀眾專屬症狀,恰恰是在世界各地通用的規則——無論哪個國家的人們打開電視機,都能找到熱鬧、簡單、易懂的音樂綜藝。

既然如此,留給節目製作方的,只有無盡的思考,如何端出更新鮮的音樂玩法?從專業歌手到跨界歌手,從比唱功到比音痴,從猜歌手到猜曲目,從玩改編到玩合唱……這幾年,能勾起觀眾丁點好奇的創意,都可能成就一檔節目。

對於音樂綜藝的未來,人們還有很多猜想。比如近期處在風口浪尖的短視頻APP,曾成功地讓很多原本有些冷門的歌曲成了“爆款”;比如二次元虛擬偶像的介入,他們的歌聲依然有奇特的魔力;比如今年綜藝市場熱詞之一的“劇情式真人秀”,可能會帶領觀眾見證一首歌曲、一場演唱會甚至一個歌手的誕生……

國產音樂綜藝發展遇瓶頸,

這三個問題不容忽視

從內地音樂綜藝發展的時間線來看,2012年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間,音樂類綜藝都是傳統的“草根+選秀”的夢想時代。

2004年橫空出世的《超級女聲》,後面陸續出現的《快樂男聲》《我型我秀》《絕對唱響》等一系列節目,不僅是九零後的青春回憶,更是一代電視人對於選秀節目模式的長期探索,但是低俗化、過度煽情、淪於炒作等問題,也是這類節目的普遍弊病。

直到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的播出,一時間萬人空巷,“轉椅、盲選、明星導師”等新鮮元素都成為了當年的話題熱點。

洪濤“訣別”《歌手》決賽夜,日漸式微的音樂綜藝該何去何從?

2013年《我是歌手》在湖南衛視週五黃金檔播出,這檔引進了韓國MBC電視臺模式的節目,依靠著強大的明星陣容和精良的節目製作,又成為了國內另一檔現象級節目。音樂綜藝進入了“明星+競技”的大咖時代。

經過五年的沉浮,《中國新歌聲》第二季收視率爆冷,那英宣佈退出導師,燦星團隊遭遇危機,《我是歌手》第五季的收視率也跌破到1.4以下,雖然各大電視臺不斷創新新節目,但依然是有驚無喜,似乎中國觀眾已經失去了那種舉家觀看的熱情,再也沒有一檔現象級音樂綜藝出現。

可以說,音樂綜藝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陷入了瓶頸期。綜藝君通過對五年來幾檔代表性音樂綜藝節目的分析,總結出了以下幾個共同存在的問題。

這樣雖然保證了節目內容的水準,但是“成也模式,敗也模式”,在最初前幾季還能靠新奇吸引住觀眾,但是時間久了以後,“換湯不換藥”的節目內容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從新歌聲第二季遇冷就能看出,即使請來了周杰倫、陳奕迅這種大咖,沒有吸引人的內容,也無法將觀眾留住。

2、過度依賴明星,觀眾審美疲勞。音樂綜藝節目從草根時代進入到大咖時代之後,各大衛視就進入了“拼卡斯”“拼大牌”“拼陣容”的燒錢模式中,從跨年演唱會的明星爭奇鬥豔就可見一斑。

音樂綜藝節目逐漸從“重音樂”轉變為“重綜藝”,節目的娛樂性越來越強。就像《中國新歌聲》裡,觀眾關注的點不是選手的唱功如何,而是汪峰的頭條,周杰倫的表情包,這對於音樂綜藝節目本身來說,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

並且,當音樂綜藝進入了搶星時代,就可以明顯的看出“藝人荒”,一些明星變成了職業綜藝咖,往往可能在這個節目做評委,在另一個節目又搖身一變成為了選手,觀眾看來看去只有這些熟悉的面孔,難免會產生倦怠的心理。

3、造星能力下降,熱度無法持續。素人類的音樂綜藝節目造星能力明顯減弱,《中國好聲音》舞臺上大火的選手,除了吉克雋逸、袁婭維、吳莫愁還活躍在觀眾視野裡,其他的大部分選手已經銷聲匿跡。選秀明星告別選秀舞臺以後,沒有成熟的產業鏈對其進行包裝,當觀眾想要他的聽後續作品時,卻發現已經查無此人了,這也是觀眾熱情減弱的一部分原因,這不利於季播節目的長遠發展。

音樂綜藝未來發展的三個方向

對於未來音樂綜藝如何發展,或許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方向,也不失為一種良性選擇。

1、注重垂直細分。2017年一檔現象級網綜《中國有嘻哈》的熱播,給傳統電視人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鑑的道路。這檔主打“亞文化、嘻哈文化”的素人音樂選秀節目,收視人群垂直細分到了“95後,追逐潮流的網絡新生代”。《中國有嘻哈》的火爆意味著現在的消費主力人群已經逐漸開始發生轉移,在互聯網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是目前市場更需要抓住的群體。

洪濤“訣別”《歌手》決賽夜,日漸式微的音樂綜藝該何去何從?

《中國有嘻哈》就是緊緊圍繞著這一點,一反往常選秀節目選手的煽情人設,選手個性十足,可以直接跟導師叫板,選手之間的各種矛盾衝突也毫不避諱,甚至對賽制不滿時會直接甩臉退賽。這種“真實”“叛逆”“個性”正好壓力過大的年輕人普遍嚮往的特質,在觀看時能有效的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產生“移情”的效果。

而之後出現的《中國樂隊》《熱血街舞團》等一系列節目,也是注重垂直細分綜藝的代表,這給行業指引了一個方向,只要將節目做精做透,做到與眾不同,不用擔心受眾是否太單一,只要節目內容足夠優質,能精準的傳播給受眾,就能吸引來足夠的關注和流量。

2、打造網感綜藝。去年的另一檔火爆網綜《明日之子》,十分貼近年輕人的喜好,融入了許多的互聯網元素。節目設置了“盛世美顏”“盛世獨秀”“盛世魔音”三個賽道,加入許多二次元的動漫畫面,選手與評委薛之謙的辛辣搞笑對話,也是節目的一大看點。為了更加的吸引二次元的觀眾,還加入了一位虛擬的二次元歌手“荷茲”來參賽,雖然被許多網友大呼雷人,但的確吸引夠了年輕人的關注。

洪濤“訣別”《歌手》決賽夜,日漸式微的音樂綜藝該何去何從?

這種輕鬆而搞笑的網綜節目,非常貼近當下“宅”“二次元”年輕人的收視習慣,沒有傳統綜藝的緊張的競賽氛圍,能貼近現代年輕觀眾的心理。

3、增強雙向互動性。傳統的音樂綜藝節目與普通觀眾之間存在距離感,即使是素人選秀也需要經過層層選拔,參與互動的門檻太高。湖南衛視的《我想和你唱》節目的成功,收穫了口碑收視率的雙重讚譽,給“星素結合”的音樂綜藝節目提供了好的範本。

洪濤“訣別”《歌手》決賽夜,日漸式微的音樂綜藝該何去何從?

洪濤“訣別”《歌手》決賽夜,日漸式微的音樂綜藝該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