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裡到底隱藏了多少滿族語?

文/盧佳鑫

北京話裡到底隱藏了多少滿族語?



清代宗室詩人文昭(1680-1732年)寫過一首京味十足的小詩《八月》:“四時最好是八月,單夾棉衣可亂穿。晌午還熱早晚冷,俗語喚作戛戛天。”“晌午”、“戛戛”都是北京話中的俚語。這裡的北京話指的是北京官話的京師片,也被人稱作“京片子”、“京腔”。

算起來,北京話的形成歷經近400年時間,自唐代起,幽燕地區的漢族與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北京話的發展也呈現出與中原漢語截然不同的文化色彩。清代滿人入關,推行滿語文教育,加之滿漢民族相互融合,使得現在的老北京話暗含了更多的滿語特色。那麼北京話裡有什麼滿語遺存呢?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一 北京話的歷史探微

北京話裡到底隱藏了多少滿族語?



要想知道北京話中究竟有多少滿語的影響,我們就必須對北京話來一個史海回眸。

北京話源於幽燕語,即唐代的幽州話。公元936年,後晉皇帝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於契丹,幽州自此脫離中原漢族統治,成為遼金政權重鎮,幽燕語正是在契丹語和女真語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元代蒙古族建立政權,在蒙古語與原住民幽燕語的相互融合下,逐漸形成了元大都話,成為現在北京話的淵源。

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動用行政手段從南方調集眾多士兵、差役、匠人到北京,還多次令各地居民移民北京。這樣大規模人口流動與雜居之後形成的明代北京話,既繼承了元大都話的一些特質,又融合了江淮官話和山西等其他地區方言元素。

而等到甲申之變、清軍入關以後,大力推行滿語,滿人又學習漢語,兩種語言相互涵化,最終成為現代北京話的源頭。清代距離我們時代最近,因此現在北京話中的滿語遺存豐富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 試探北京話中的滿語遺存

北京話裡到底隱藏了多少滿族語?



將北京話中滿語遺存問題講透徹的作品,首推愛新覺羅·瀛生《北京土話中的滿語》這本書,書中解析了相當多的實例。北京話中存在甚多滿語詞彙,大家日常使用,沿襲已久,反而難察其源。現在,就讓我們舉幾例來看看吧!(滿語詞彙用穆林德輔氏拉丁轉化)

(1)北京話“工作上可別la hu”,這個“la hu”是指“馬馬虎虎、出岔子”,其實就是源於滿語“la hu”,意思是打獵能力不足。

(5)用於批評人“你怎麼老是lalaha的”,這裡的“lalaha”是指沒志氣,同樣出於滿語詞“lalaha”。

(6)一個可愛的俚語“這天冷的我打dei dei”,這個“dei dei”就是凍得打哆嗦的意思,源於滿語“dar dar”一詞。

(7)還有嬤嬤一詞,源於滿語meme,在清宮劇中為大家熟知。

(8)現在大家喜愛的食品“沙琪瑪”,其實完全是滿語詞彙(sacima)的漢語音譯。

三 結語

語言之間的作用是雙向的,現代北京話的形成受到了滿語的影響,而反過來以北京話為代表的漢語也部分影響了滿語。

總之,滿族語與北京話的演變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滿語的影響對北京話的形成意義甚大,但是由於它們大多存留於口頭,而且現在滿語大多不被人所使用,所以大家往往習焉不察啦。

參考文獻:

愛新覺羅·瀛生:《北京土話中的滿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

戴克良:《清代滿語文及其歷史影響》,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張菊玲:《滿族和北京話——論三百年來滿漢文化交融》,《文藝爭鳴》1993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