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盛放美食的器具?

huangrushiyi

中國傳統飲食不但講求色、香、味、形的美,而且還非常重視飲食器具的美。

《墨子》說:“食必常飽,然後求美。”人類在不斷開發食物資源和創造飲食器具的同時,也開始注重食器色澤和紋飾的美觀。彩陶飲食器具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一項卓越成就,它是一種優美而實用的原始藝術品。彩陶食具以黑、紅、灰色為主,兼有其它色澤,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以及各種動物紋。有意思的是,這些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口、腹部,而在器物的下部或往裡收縮部分一般不施彩繪。因為當時人們進食時,往往是坐在地上或者蹲踞,所以彩陶花紋的部位,都分佈在人們視線最容易接觸到的部位。這說明人們對於飲食器具,在實用之外,開始尋求美觀了。

商周青銅飲食器具的紋飾可以溯源於彩陶圖案,常見的有饕餮、蔓龍、夔鳳、虎等種種變異了的動物紋樣。它們與堅實、厚重的器形相配合,顯示出濃厚的宗教色彩。春秋以後,青銅飲食器的造型風格發生了較大變化,即由厚重嚴正轉向輕靈、精巧,紋飾也由定式轉向多變,輕鬆活潑。這些,恰恰標誌著獨領風騷的青銅時代的終結,代之而起的是精美的漆。唐宋時,金銀製飲食器具已大量出現在宮廷中,這些飲食器具大都有精緻的裝飾花紋,如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發掘的件唐代金質蓮瓣動物紋飾碗,重九兩半,器身通體飾珍珠地紋,腹部捶出兩層仰蓮瓣。刻工精緻流暢,顯示出盛唐時代金質食具的高度發展。

中國先民使用最廣泛的還是瓷制飲食器具,瓷器是中國古代偉大發明之一,它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這些瓷制食器,如漢之“綠瓷”、晉之“縹瓷”,唐之“三彩”、五代柴窯中之“雨過天青”,都是極其名貴的產品。到了宋代,更集歷朝瓷業之大成,幾於無美不備。宋瓷的精美,在前代已有評價,明末謝肇制《五雜俎》說:“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柴窯之外,有定、汝、官、哥四種,皆宋器也。”特別是柴窯的瓷食器,古人形容為“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自然不耐久藏,保存於後世的絕少。明清時,至精至美的瓷食器,大都出於景德鎮,如明代永樂、宣德兩朝景德鎮的青花盤、碗、杯,壺等瓷器,聲中外,被公舉為“人間瑰寶”。明代成化年問,我國又燒製出了彩色飲食器具,由於這些瓷器上色彩豐,人們把它稱之為五彩瓷。在此基礎上,清代又發明了琺琅彩、粉彩和金彩等燒製工藝,使中國古代瓷制飲食器具的製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我國古代不僅是以美食紛呈的烹任術著稱於世,而且在飲食器具的製作方面也為人類飲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食代

沒有碗的時候,只是不叫碗,也有各種用來盛飯菜的器皿,功能是類似的。基本上飲食器具反應的也是器皿材料和製造工藝的演變。

首先是土陶製品,大約是八九千年前的事。在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三足陶器。河姆渡遺址中主要是夾炭黑陶,平底或者圓底。最初這些應該是為了盛水的,因為人們經常用水,用手捧用葉子,接不了多少啊。但是後來加上會使用火,陶器馬上變成炊具和食具了。

“釜”、“ 鼎”、“ 鬲”、“ 甑” 是最早出現的炊具。前面三個是煮東西用的鍋子,因為底部無足。鼎主要用來煮肉食,承載量大,所以用“鐘鳴鼎食”來形容有錢人家;鬲用來煮粥飯,空心足可加大受熱;甑有點像底部很多小孔的陶盆,用途類似蒸飯的籠屜;釜底部圓的,所以需要東西支撐,又促成陶灶產生……這些東西便使得人們開始過上熟食的日子。

商周是青銅器時代,煮東西的是鼎、 甗( yan 第三聲)、鬲三種;盛食物的相當於碗的是圓形的簋 和 高柄的豆; 水器是盤、缶和罐等; 酒器有飲酒的爵、 觚和盛酒的觥、樽、方彝、壺等。當然老百姓繼續用陶製品,造型和這些青銅器是一樣的。

盛飯菜的 簋爵 喝酒的

觥 盛酒的

戰國到兩漢,飲食器具主要流行漆器。將黃金白銀製造的花,歷史可以追溯2500年前,但是到唐代才在上層社會得到普及。在出土的金銀器皿中, 主要有盤、碟、碗、杯、茶托、盆、酒注、壺、罐、盒等,類型已經和現在差不多了,大多裝飾精美,尤其是一些鎏金花紋,稱為“金華銀器”。還有比較珍貴的 秘色瓷、玻璃器(夜光杯)。

秘色碗

後來就到了我們到今天都非常流行的瓷器。唐宋瓷中極品是影青,元明則有青花,後來還有琺琅瓷和五彩瓷,顏色豐富鮮豔,題材以花卉、仕女,以及戲曲和民間故事為題材。

文/GS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