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思维惯性是什么样子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业热潮中,在北方的某座三四线小城市,一个普通的司机,下海经商,开了家饭店。


饭店位置紧邻政府,生意还不错,每天客来客往的,客流主力军是政府公务员,主要是政府各部门的宴请。

做饭店的老板往往人脉宽,消息灵,就是这个原因。

(那时候没有今天这么严格的八项规定)

人情练达的老板,经朋友撮合,居然拿下了政府大楼装修的订单。

材料、人工陆续到位,工程开始。

结果,还没等政府拨款结账,中央一纸令下“禁止建设楼堂馆所”。

政府倒也不赖账,认账。

只是原来打算用来结算装修费的款项,现在不能动了,也就是说,这笔款出处没了,结不了。

饭店老板这下傻眼了。

相比大楼装修的欠款,饭店能赚几个钱。。。亏空巨大,据传闻有500万之巨。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自己推算吧。

估计饭店老板也尝试要过,但这么大金额的政府支出,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其他预算方案替代的。

结果,因为太多债主堵门,饭店老板春节都不敢在家过年。一时欲哭无泪。

到了这个份上,

换做常人思维,会怎么想?

换做富人思维,会怎么想?

我们直接说饭店老板怎么做的吧——

他最终来到政府办公室,当着领导面烧掉了装修合同,

“这500万,我不要了。不给政府添乱了。”

政府这感动的哟。。。

人情练达即文章,换位思考天地宽。

是为富人思维。

虽然饭店老板烧掉合同时已经身无分文,甚至负债累累,根本不能称之为什么富人。

几年后,政府给他批了块地。

你没听错,是“块地”,不是“快递”。呵呵。位置还可以,地价有优惠。

世纪之交的年代,手里有块地,什么概念?

脑袋决定口袋。

情商决定命运。

正是以这块地为起点,饭店老板进入地产行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换做常人,敢烧掉合同的有几个(或者说有能力有底气烧掉合同的有几个)——“本指望装修的活大赚一笔,结果搞得我濒临破产。出不出得了账,是你甲方的事,白纸黑字签着合同哪!政府也得讲理!死活得把这500万要回来!”

大不了一哭二闹三上吊呗,哪届领导不怕难堪啊,逼着领导想办法呗。

1,难死政府领导,这风口上,钱也结出不来。

2,你敢难死政府领导?

3,政府当时确实是没钱了,可是,看宽一点,看远一点,还有别的啊!

外边也有传闻说,饭店老板的负债来自政府吃饭打白条不结账,应该是讹传。

跟一朋友大致求证过,朋友曾经跟随故事主人公混过些日子。有些桥段属实,有些他也是听说。故事嘛,好玩就行,不当真。

故事继续走着。

批地拿地也要花钱。

本来就债台高筑的饭店老板(哦,以下可以改称地产商了)拿下这块地,就算再怎么便宜,也会面临很多支出。

拿的土地是一级还是二级无从考证了,估计一级的可能性大,现金流可能会好受些吧。

那年头,银行的贷款审核不像今天这么严格的尽调什么的,猜测可能是看政府脸色行事的居多吧,政府授意支持一下该地产商,银行也不敢怠慢吧。(今天这种情况也还是有的,不过程序严格得多,大部分银行也不再甘愿充当政府的提款机,这是旁枝,就此打住)

有了银行贷款,再把饭店盘出去,算是缓过来些,但还了欠账,账面所剩无几。

一块平地,上面毛都没有。

一本账册,上面也是毛都没有。

这会想说两个传闻,实在没法验证,如有误请见谅。

第一个传闻

在他的债主名单中,很多是建筑行业的各类公司。

建筑行业要账,黑白手段都不稀罕,欠债的这几年,不知道这老哥怎么熬过来的。

但人就是有能耐把这些下游公司安抚住了,在后面的这块地的开发中,很多还继续合作上了。如果是真的,可想见其情商与沟通能力,远高于常人。

第二个传闻,是有关一束花的故事。

这会儿,他的资产也只剩有一块地,确切说是一块地的地权而已。

债主名单里,除了关系略有缓和的建筑商们,有尼玛多了一位——银行。呵呵。

还是资不抵债。根本没有能力开发建设这个地块。

据传闻,地产商兜里现金一度只省万把块。

OK,继续前面的提问

到了这份上,

常人思维,会怎么想?

富人思维,会怎么想?

换做是我这种凡夫俗子,第一选择当然是卖地啊!(其实就是买手续)

但卖地并不是唯一选择。

兜里剩的钱,拿来买了张什么什么地产峰会的入场券,借机接触到了当时全国排名非常靠前的知名W地产公司的几位高管。(或有误,总之可以理解为接触到W地产公司高层的成本吧)

然后,据传闻这老哥当时兜里只剩四位数了。

花钱,买花!

买了一束很漂亮的花,来到W公司外候着。

最终这家名不见经传的、负债累累的小老板,和W公司达成协议联合开发。

遂一举翻身。

一再说了,都是传闻,都是故事,政商故事从来复杂,求证是件很傻的事,当着《聊斋》听,不挺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