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臺清盤,投資人的錢就不會虧了嗎?

P2P備案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一些平臺勉力合規,日夜兼程;另一些平臺回天乏術,清盤或跑路。

繼手握4000萬風投的車貸平臺沃時貸突然清盤後,又一家車貸平臺泓源資本宣佈清盤。

P2P平臺清盤,投資人的錢就不會虧了嗎?

兩家的清盤公告都很苦情:公司響應國家政策,拒絕暴力催收,改為電話等文明催收後,逾期率及壞賬增加、平臺不良資產處置週期長,平臺墊付資金壓力大;線下收益減少;國家已明令禁止借款利息及各種收費綜合年化不得超過24%,而公司線上資金及運營成本一直過高;考慮監管政策,整改合規成本高等。

句句在理,字字泣血。也是道出了合規高壓下,很多中小平臺的生存窘境。可以預見,還會持續出現一批問題平臺。

從第三方數據看,2018年全國問題平臺217家,其中1月69家,2月54家,3月41家,4月43家,而5月份在短短的幾天之內已有10家。

這當中,一大半的情況是清盤。相比起跑路,平臺清盤讓投資人沒那麼惶恐:畢竟是良性退出,利息雖然虧了,本金至少還安全。

清盤就相對安全了嗎?

P2P平臺清盤,投資人的錢就不會虧了嗎?

不一定哦,“清盤”今年突然在網貸圈很火,因為政策指了明路,備案通不過的,要引導清盤或其它良性退出方式。於是一些合規無望的平臺,自行了斷的時候,都用的清盤的名義。

但你要知道,按以往的情形講,能直接清盤的平臺很少的。而部分平臺號稱的清盤,實際上是出了問題後用來畫餅和維穩的伎倆。這樣的清盤,就等於無法提現,平臺爆雷了。

那麼,投資人到底該如何識別和應對清盤?

清盤,良心還是套路?

真正意義上的清盤,指的是逐步清算平臺的產品,把本息提前歸還給投資者,並且停止運營。

成功案例有當年的東方金鈺,但因為它的借貸業務本身就是自己企業的,所以處理起來比較快。而其它的平臺,既要把不同期限、不同借款人的業務都處理掉,還要自掏腰包墊付投資人的本息,所以清盤沒有想象那麼簡單。

清盤的解決方案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分期兌付。

比如開頭提到的沃時貸和泓源資本,待收利息清零,待收本金分2-3年退出完畢。沃時貸的方案一還更人性一點,按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給付利息。

這類方式,好處是本金受到的損失比較小,壞處是資金佔用的時間跨度長。

第二種是打折回購。

投資人根據投資金額分級,按級別打折歸還本金。這類方式,本金的損失是實實在在的。

有的平臺清盤,只是找到了合適的債權接收機構,但是真實的債權還沒有解決。不過對投資人來說,體現出來的是平臺結算了本息,所以也算是清盤成功。

而另一些平臺,在藉口清盤之後,限制提現,分期兌付不兌現,甚至一些大戶被迫轉為股東。這類清盤,可以認為有名無實。

投資人如何應對?

P2P平臺清盤,投資人的錢就不會虧了嗎?

有誠意良性退出的平臺,投資人可以選擇等。有惡意跑路苗頭的平臺,投資人要第一時間嘗試提現,同時準備啟用針對跑路平臺的一套預案:

1.蒐集證據:包括自身與平臺關係的證明資料,比如投資記錄、交易合同、轉賬憑證、網站服務協議等等;以及平臺相關資料,比如網站截圖、公司內部照片、經營資料、管理團隊信息等等。

2.組織團結:刑事訴訟有立案標準,一旦發現被騙,儘快建立維權群,儘可能集合受騙投資人,同時統計被騙金額,人數越多、金額越大、證據越充分,越利於立案。有條件的投資人,可以立即奔赴現場。去得早,老闆可能因為沒來得及脫身或者給一些封口費而把錢兌付了,去得晚,就真的人去樓空了。

3.凍結賬戶:及時向警方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同時可以向辦案人員申請凍結平臺銀行賬戶。

立案之後,更多地是積極配合警方調查,不要胡攪蠻纏。

當然,最重要的是,嚴監管背景下,遠離“看不懂”的平臺,保守投資,安全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