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的誘惑,從腦神經科學看自制力

你或許聽過棉花糖實驗驗,但身為成年人或青少年,棉花糖生怕不算啥引誘了,但如果是美食、金錢、網絡遊戲呢?我們能抵擋誘惑,是否只是心中真正想獲得的東西還未出現,又或者本身自制力真的特強?

棉花糖的誘惑,從腦神經科學看自制力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1966 年到1970 年代早期,進行了廣為人知的史丹佛棉花糖實驗,他 在幼兒園進行的一系列對於自制力的心理學試驗。心理學家對八百多名四歲兒童進行了一場實驗。讓每位孩子和一顆棉花糖在房間裡單獨待十五分鐘,如果研討人員回來時棉花糖還在桌上,這位孩子會多獲得一塊棉花糖作為嘉獎。然而若他們在十五分鐘內吃掉了棉花糖,則拿不到第二塊。十五分鐘的等待換得報酬率百分之百的投資,對四歲孩子來講是個很不錯的交易。

棉花糖的誘惑,從腦神經科學看自制力

很多孩子經不住誘惑把棉花糖吃了,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撐過了十五分鐘,獲得了第二塊棉花糖的獎勵。後續的追蹤研究發明,四歲時能忍著沒吃第一塊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學業表現優秀。

棉花糖實驗結果顯示有自制力抗拒誘惑的人,可能在事業和人生有比較好的成就。然而,如果無法忍著不吃棉花糖,是否就註定了未來一事無成? 有人天生自制力就較強,就像肌肉一樣,有人天生肌肉發達。但自制力能鍛鍊,也像肌肉一樣會痠痛疲乏,;如果自制力可能比智商更重要,那麼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是否更該重視自制力養成?神經科學家和科普作家阿希姆‧鮑爾的《棉花糖的誘惑:從腦神經科學看自制力》談的便是這個問題。

阿希姆.鮑爾說道:"人類天生就具有習得自制的能力,前額葉皮質裡的神經網絡是自制力的神經生物基礎,兩歲以前的教養,教導小孩不衝動行事,對妥善自制力的養成格外重要,人類相較其他靈長類親戚最大的差異之一,就是人類較發達的前額葉皮質,讓人類能夠有理性決策的能力"。

棉花糖的誘惑,從腦神經科學看自制力

儘管自制力真的很重要,但《棉花糖的誘惑》的作者是德國人,而中國文化卻有許多狀況和歐洲文化不同。如中國傳統上極為強調的溫良恭儉讓,就是自制力的不同面向。我們的應試教育,除了考智商,不就是強迫小孩學習延後滿足嗎?在整個教育過程,要求小孩對抗遊樂和兩性交往的誘惑,強迫他們把滿足時間延後十幾二十年到出社會後,然後屆時才責備孩子沒有社交和兩性交往的能力。

棉花糖的誘惑,從腦神經科學看自制力

自制棉花糖機器

另外,自制力應用到了極致,塑造的可能不是人,而是“超理性”的怪物,沒有同理心,無法享受生活的樂趣,因此我認為,要作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中庸之道不是用自制力去抗拒排斥所有誘惑,而該適時適度地體驗一下誘惑的樂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