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你,但我也只有你

我能想到的青春:分離,破碎,割裂。故鄉的分離,友情的割裂,愛情的破碎,面對新環境,身邊會有新面孔,也能結交新朋友,或陷入新的愛情,但一次比一次無力,一次比一次無謂。

好像是習慣,不想要分離。一邊厭棄,又一邊依戀,就這麼糾纏不休,直到生命的盡頭。

曾經,你有對未來抱有幻想,對生活滿懷期待,也有不確定性因素的恐懼,但渴望壓倒不安。

後來,厭倦填滿內心,你反而更願意穩定和平淡。或者知道那列火車沒有終結,生命卻有終點。或者知道風會攪動塵土,但終歸會塵埃落定。

這個世界存在遠方麼?它是青春的一次湧動,還是文學的一種象徵?生命究竟在尋覓中獲得,還是在等待中失去?時間一次次的篩選,奔跑中一次次的跌倒,生命一次次的告別,愛,無助,宿命,流離,還需要經歷什麼?

我恨你,但我也只有你

當疲憊的身軀裹著溝壑縱橫的心靈,當殘破不堪的酮體碰撞冰冷強硬的銅牆,回首的剎那張望的是什麼?期望的又是什麼?有時候看佛學,會不會洞穿紛繁的紅塵,不再仰望,不再尋覓,也不再等待?

看《七月與安生》,很打動人的地方,安生一直在與七月較近,就像《她比煙花一樣寂寞》中的妹妹一樣,姐姐有的東西,她也要共享。可是,男朋友怎麼辦?不能共享。那就是生命的漏洞,那就是愛的不圓滿。

兩個故事都有姐妹共享一個男朋友的橋段。如果閨蜜(至親至愛的姐姐)有男朋友,其實內心會有很多複雜情愫交織纏繞:落寞、嫉妒、衷心的祝福,美好的祈願。希望她過得幸福,又希望她一直孤獨。希望可以互相陪伴,互訴情衷。希望大家不相上下,共享所有。她們會爭奪,以求證明,對方是不是愛自己?雖然這種方法很傻。

第一次讓我感受分離,永恆會破碎,是初中畢業。那時候的我,也堅定篤實的以為,友情會葳蕤妖嬈的盛放一輩子。甚至大學期間,也覺得友情高於愛情。後來,慢慢發現,這種“連體嬰兒”或者是走向成熟必須割裂的一部分。雖然痛苦,但也要承受。就像電影中所說,女孩子的路沒有哪一條會輕鬆。這個世界並不一定符合我們的期望,但捨棄和割裂後,會變得慢慢習慣,也開始能夠忍受。

閨蜜(姐妹)間做的事,大概都差不多。穿同一樣的衣服,睡同一張床,玩自拍,聊八卦。形影不離,甚至像“連體嬰兒”。偶爾怨恨,偶爾嫌棄,因為認識的時間太長,彼此瞭解太深,一般不會輕易分離。彼此都有羨慕的個性。想到什麼第一個就是她。至於最後形同陌路,幾率不高,一般也不會。因為還有美好的回憶,還有難忘的情分。

哈哈,我以前也給閨蜜寫明信片。走到一個地方就想寫,至於曾經我說過什麼,我也忘了。可能也就是,我發現一個不錯的地方,很可惜你不在我的身邊,沒有看見,不過,也沒關係,我保留著,回頭給你描述。因為還有一個可以接收明信片的人,因為還有一個人可以讓你停留,不管在什麼地方,內心都特別溫暖。

因為,你知道,還有人在關心你,在等待你,雖然不常見面,卻駐紮在心底。偶爾攪著回憶,翻著照片,那些溫情的畫面蔓延開,一起翻院牆偷的花草,一起結伴同性的路途,一起仰望的星空,還有一顆劃過天際的流星...

我恨你,但我也只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