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的發展,這些農村老物件逐漸消失,除了圖中的三個物件,你還知道哪些?

小麵條愛遊戲

家鄉農村的老物件,於我來說,是心底最甜蜜的疼痛,是記憶裡最溫馨的回憶,是親人最溫情的呼喚,也是生命中永遠抹不去的一份濃濃的鄉愁……你有這樣的感慨嗎?


草鞋,母親的牽掛。小時候,家裡窮,兄弟姐妹又多,在連溫飽都難解決的年代,穿就談不上了。記憶中我們常光著腳丫,滿山遍野的瘋跑,也下河拿魚摸蝦,或跟隨父母下地幹活,農村的孩子個個能吃苦,少了嬌氣和矯情,只是苦了一雙小腳。於是,奶奶把剛收割的稻杆收集起來,晾乾後按照一家人的雙腳大小用稻草編織草鞋。雖然草鞋看起來很粗糙,但是在沒有鞋子穿的年代,那是最舒服的鞋子了,每次穿的時候,我和姐姐都小心地把腳洗乾淨,母親心疼地把我們腳上被扎的木刺、碎石、泥土輕輕挑出來,用熱水加點鹽巴清洗乾淨,然後我們把小腳輕輕地穿進草鞋,再用草編的繩子綁在腳杆上,草鞋就不再鬆動了。踩上去軟軟的,輕飄飄的,再不用怕被石頭、沙子咯腳了。


烘籠,溫暖的火爐。小時候,家裡有好幾個烘籠,是爺爺為我們兄妹幾個特意編做的。在自家竹林裡就地取材,砍幾根青竹,刮青、破蔑,找一個土碗或者不易傳熱的陶瓷盆,再用竹蔑圍著土碗或陶瓷盆編起來,做成提籃的樣子。天冷的時候,先在碗底或盆底放上一層燒灰,再把木炭放進去,最後再放一層燒灰,這樣的烘籠在冬天是農村必備的取暖器。記憶中,還不到冬天就開始催著爺爺做烘籠,因為即便在寒風瑟瑟的冬天,穿著單薄的衣服和透風的草鞋,只要手上有這麼個烘籠,那麼從心到身都是暖暖的。如果看到木炭快熄滅了,就快速提起烘籠用手甩圈圈,在快速的甩動中,木炭又重新燃起來,又是暖暖的了。

碗蘿,家人的溫馨。

老家廚房的牆上,永遠掛著這樣一個竹編的物件,那就是碗蘿。兒時農家沒有專門的碗櫃和消毒櫃,聰明能幹的父親在爺爺的指導下,又從自家竹林砍竹破蔑,編碗蘿。一般父親都要編兩個,一大一小,旁邊還要編個竹筒綁在碗蘿上,放筷子和勺子,大碗蘿放湯碗、小盆等大點的物件,小碗蘿放小碗、湯勺等小物件。碗蘿一般都掛在牆上,一是便於取放,而是利於瀝水和乾爽。小時候,因為個子矮小,洗好碗夠不著,要麼請大人幫忙,要麼抬個小凳子站上去,位置站不合,一不小心,碗蘿裡的水就會滴在我揚起的小臉上,姐姐看到,捂著嘴巴一直笑得“哈哈哈哈”停不下來。如今想起,還能感覺碗蘿裡滴下來的水珠裡有媽媽做的飯菜香的味道。


花腰妹


這個問題豬豬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一口鐵鍋,一口可以洗澡的鐵鍋。記得小時候,農村沒有太陽能,沒有熱水器,冬天怎麼洗澡呢?就靠那一口鍋了,在鍋底墊上個小軟片,我們坐進去,然後大人守著灶臺,不停的生火,熱騰騰的暖氣立刻氤氳了整個屋子,暖暖的,有時候我們頑皮的時候,兩個小屁孩一起在鍋裡玩鬧,惹得大人直接把我們一把抱出來,衝著小屁股就是一頓揍,“讓你玩水,讓你玩水!”


現在想起這樣的情景還真是懷念,農村那無憂無慮的時光帶給我們太多的故事和樂趣。還有一個好玩的老物件就是

揹簍了,也是和童年的回憶息息相關。小時候哪有什麼漂亮的腰凳,更沒有帥氣的小推車,父母帶我們出行的便攜式器具就是那小小的揹簍了,我們坐在裡面一顛一顛,總容易睡著了,搖搖晃晃就跟呆在媽媽的肚子裡一樣溫暖。


隨著農村的現代化發展,越來越多的老物件在消失,還有一個物件,不知道稱呼的對不對,叫“打鏈”(小時候總聽老人們這麼稱呼,我家是南方的一個村落),每到油菜、麥子收割的時候,總有一群大人守在空曠的場地上打菜籽、打麥子,聊著家常,做著農活,不亦樂乎!

這些樂趣也許只有在農村才有,隨著這些回憶的慢慢釋放,多想長個翅膀現在就回到村裡,洗著澡,坐著揹簍,看著大人農忙,哈哈!

如果大家還想到別的可以一起評論討論喲!


鄉村小豬豬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老物件越來越少了,下面就來說一說我印象中的農村老物件。

這個是以前農村打水用的,我們村的在村西頭,小時候父母每天都要挑兩挑子水回來放到缸裡。我從小到大還沒有挑過呢,估計我現在也挑不動,因為那是用扁擔,扁擔壓在肩膀上很疼的,一般人承受不了。

這個算是傢俱吧,用來裝衣服和雜物的箱子,我現在的農村老家還有四個這樣的箱子呢,依然保存完好。

這個是木梳,小時候用來梳頭的,主要用來梳蝨子的,以前農村蝨子多,都用這個。現在大家都比較講究衛生了,幾乎看不到蝨子了,也就用不到這樣的木梳了。

這是錄音機,放磁帶的,小的時候最喜歡聽鄭智化,陳星的歌了,都是用這種錄音機聽的,老有感覺了。這個還能用空白磁帶錄音,記得小學畢業典禮的時候就是用的這個錄製的現場,至今磁帶還保留在我的小學老師那裡,真的是滿滿的回憶啊。


三農青年

太多太多了,我們這裡剛剛拆遷,拆出來的老物件有的是


牛槽(牛的超級大水杯)



小磨(磨豆腐磨香油的)




大鍋(做飯的,同時可以熱炕)





碾子(收麥子用的)




畵一縷陽光

農村老物件實在太多了,有些還在繼續使用,有的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有的已經有似類的替代品。

我就說幾種常見的吧

第一種,搖籃。

第二,鍘刀。小時候農村的應該很多用過

第三種,風車。叫風車的東西很多,但這種肯定不陌生


蘆花江農民

農村的老物件五花八門,數不勝數,這都源於勞動實踐和農民群眾的奇思妙想。下面就簡單羅列一下。架子車,鋤頭,鐮刀,耙子,木掀,木叉,曬耙,紡車,背箕,氣死貓,撈罩,獨輪車…









清華zqh

看了圖中的老物件,不禁讓人想到了以前老家的生活,酸甜苦辣湧上心頭。

這個老灶臺沒有現在灶臺的那種明淨,但卻承擔著比現在的灶臺還要繁重的任務,因為它負責了當時一家老小的吃喝,儘管當時物資匱乏,可勤勞能幹的母親還是用她那雙靈巧的雙手給我們做出了一頓又一頓可口的飯菜,很多滋味現在的記憶猶新。

一條大水缸,讓我們姐弟幾個輪番上陣,頭幾年是大姐挑水,每天早上都排隊挑水,費力的用轆轤把水給攪上來,然後在晃晃悠悠的挑到家中,倒入水缸,過了兩年就換成二姐,再一直往下輪,現在可能想起來有點苦,可在當時大家反而沒有覺得苦,能在每天早上排隊打水時跟一起排隊的左鄰右舍相互打打招呼,聊聊天,苦亦是樂。


看看當時最先進最牛掰的豪車吧,每天不疾不緩的在家與田頭來回奔波,把家裡漚好的農家肥送到地裡,再把成熟的莊稼拉回來,同時還在農閒之餘承擔著拉人趕集,走親訪友的重任,怎麼樣?夠牛的吧?

能想到的老物件太多了,紡車,古井,轆轤,織布機,太多太多了,可能是走的太久太遠了吧,以至於忽然發現這些東西自己從來都沒有忘記,只不過是把這些深深的埋在心裡,從未提起罷了,感謝您的提問,讓我有了一次重溫舊夢的機會。


恆--久

圖面上的三個物件都是石制實用器具。在農村這種器具還很多。主要有生產用器具有石碾(碾米,用篩或籮分級取得米和麵)石磨(磨豆腐或磨粉)。石臼(用於糧食破碎)。石磙(碾壓地面和地裡撒種後保墒)。石槽(用於牲畜飲水吃食,大石槽也可以用於洗澡沖涼)。生活器具有石桌,石凳,石椅,石枕等現在已鮮有見。另外在農村石製材料廣泛用於房屋和庭院建築上。牆體地面圍牆以及屋面的瓦,炕面的石板,鍋臺等,有很多地方還在用石製品。這也是勞動人民的就地取材,因陋就簡,節檢實用聰明智慧結晶。中國農村在六十年前石匠,木匠,泥瓦匠是時髦的技術工種,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基本能維持溫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