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缸沒有舊缸光”之補缸老行當

“新缸沒有舊缸光”之補缸老行當

“新缸沒有舊缸光”之補缸老行當

網絡圖片

在我國,製陶歷史十分悠久,經考古發現,早在七八千年前,華北、華南等地就大規模生產和使用陶製品。秦漢以來,製陶工藝不斷改進,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陶製品越來越多,大件的有水缸、米缸、醬缸、酒缸,小件的有造型不一的壇罐、大小不一的缸盆。

“新缸沒有舊缸光”之補缸老行當

網絡圖片

在沒有自來水的日子裡,江南一帶人家通常有兩隻大缸,一隻放在廚房,水挑滿以後放些碎明礬用棍子攪一下,水清澈見底,作燒茶、煮飯之用;另一隻放在天井裡,下雨時盛天落水,洗臉、刷牙、洗衣服都用它,大人下河邊淘米洗菜,順便用小桶拎一桶水倒入缸中,小孩總喜歡把捉來的小魚小蝦放在裡面養,時間長了便滋生孑孓蟲。陶製品致命的弱點是易碎,使用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破裂,但經過修補後還能使用,俗話說“新缸沒有舊缸光”,因此衍生了補缸這一老行當。

“新缸沒有舊缸光”之補缸老行當

網絡圖片

“修——缸!”補缸師傅手裡拎一隻帆布包,裡面有一把小鐵錘和幾隻鏨子,另外備有一節小竹筒,為的是調拌鹽滷和鐵沙。他們走街串巷時,吆喝聲像水桶一樣低沉雄渾。哪家需要補缸,先將缸、壇、罐抬出來,他會根據裂縫的大小、破損程度算錢,雙方經過一陣討價還價,生意就算談妥了。

“新缸沒有舊缸光”之補缸老行當

網絡圖片

補缸時,補缸師傅把缸先放倒,有裂縫的一面朝上,如果裂縫比較長,還要用麻繩將缸箍緊,以防敲擊時把缸震裂。鏨縫是個巧活,補缸師傅用三個指頭捏著鏨子,另一隻手握住小鐵錘,對準裂縫“篤、篤、篤”一陣敲擊,敲得輕重不一,不緊不慢,不一會便沿著裂縫敲出一條約半公分寬的淺槽,長度往往超過裂縫,然後有間隔地在淺槽兩側敲出對稱的小坑,釘入“螞蝗攀”。“螞蝗攀”是用熟鐵打成的扁平兩腳釘,形狀像放大了的訂書釘,它的著力點在裂縫的兩側,必要時可以把“螞蝗攀”按缸體的弧度適當彎曲,讓它更“服帖”。待這些工序全部完成後,用水將裂縫沖洗一遍,把裡面的殘渣清除乾淨,才能進行最後的填補。

“新缸沒有舊缸光”之補缸老行當

網絡圖片

填補用的材料叫“鹽生”。所謂鹽生,其主要成分是生鐵,將其研成極細的粉末,顏色為青灰色,使用時用鹽水拌和。配置鹽生,要準確把握鹽與水的比例,鹽放少了,鐵粉不能充分凝固;鹽水過濃,容易起鼓、脫落。補缸師傅憑他的經驗,把握得非常精準,一般不會失手。當鹽生填滿所有的裂縫後,將整條縫口捺平,破缸就補好了。最後補缸師傅特別關照,得把缸放在沒有人去的地方陰乾,十天半月以後等“鹽生”板結了,與新缸一樣。

“新缸沒有舊缸光”之補缸老行當

網絡圖片

從小喜歡看人家補缸,也喜歡問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一次,莫名其妙地問補缸師傅:“糞缸你補不補?”對方像觸了電似的連連擺手:“那玩藝臭烘烘的,還不把人燻死過去,再給多少錢都不補!”其實,當糞缸的都是那些補了不能再補的舊水缸或砂缸,漏就讓它漏,誰會找補缸師傅花這冤枉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