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高海拔地區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

高寒高海拔地區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

羊肚菌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稀有食用菌,屬高級營養滋補品,含有多種人體需要氨基酸,具有補腎、狀陽、補腦、提神的功能。且目前國家收購價一直穩定在每公斤400元-500元。出口價更為昂貴,需要大量貨源,過去只靠野生、採集困難。通過人工栽培技術的大力推廣,且效果顯著,從而提升農村整體經濟效益。

1 形態特徵

羊肚菌子囊果中等,高5-15cm。菌蓋高4-6cm,直徑3.4-5cm,淺黃褐色至褐色,老後色暗。菌柄稍粗,圓柱狀,基部稍有膨大,汙白色至淡黃色,長3-9cm,粗1.8-3.5cm,表面稍粗糙,稀有凹窩。子囊長圓柱形,內含8枚孢子,單行排列,近無色,245-355μm×15-21μm。孢子橢圓形,光滑,近無色,18-25μm×12-13.5μm。側絲細長,線形,頂部稍有膨大,近棒狀,基部分隔及分枝。

2 生長環境

羊肚菌屬低溫高溼型真菌,除需要較低氣溫外,還要較大溫差,刺激菌絲生長。菌絲生長溫度8℃-15℃,土壤溼度40%-50%,空氣相對溼度為70%-80%,羊肚菌子實體生長溫度8℃-15℃。

日照:微弱的散射光有利於菌絲及羊肚菌子實體的生長髮育(遮陽率需達到80%-90%),切忌強烈的直射光。

土壤:中性或弱鹼性土壤(PH值為6.5-7.5)有利於羊肚菌生長。 黑土、黃土、沙質混合土中均能生長。

空氣:在極暗處或過厚的落葉層中,羊肚菌很少生長,足夠的氧氣對羊肚菌的生長髮育極其重要、必不可少。

3 栽培模式

羊肚菌人工栽培在甘南日光溫室內可進行夏季反季節栽培和冬季栽培兩種栽培模式。一是夏季反季節栽培:2-3月份開始進行羊肚菌的人工種植,7-8月份開始陸續出菇,採菇期一般為2-3個月,出菇時間剛好為夏季。二是冬季栽培:9-10月份開始進行羊肚菌的人工種植,翌年2-3月份開始陸續出菇,採菇期一般為2-3個月,出菇時間剛好為冬季。冬季羊肚菌的人工種植屬於正常生長,夏季則為反季節生長。冬季生長的羊肚菌出菇率要明顯高於夏季反季節生長的羊肚菌出菇率。

4 地塊消毒

於播種前60天均勻於地面灑入5%的生石灰旋耕後,將地用水淹透。

5 基料發酵

一般在7月中旬,羊糞發酵、樹葉發酵。於10月份將羊糞發酵物40%+樹葉發酵物24%+菌渣30%+生石灰3%+磷酸二氫鉀2%+白糖2%攪拌均勻經121℃高壓滅菌後,均勻旋耕入地,噴水噴透。

6 搭建大棚

用白色棚膜和90%遮陽網搭建,網在下膜在上。棚膜上下邊同時留1米高的通風口,即可保溫保溼,又可隨時通風。

7 選擇菌種

選擇菌絲健壯,菌核密集的菌種。

8 適期播種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播種時間後,選擇菌核健壯的菌種,500瓶/畝(200斤)的量撒播於廂面;均勻覆蓋2~3公分的營養土(腐殖土與泥碳土混合);噴水噴透後加蓋黑色地膜。

9 二次接種

10-20天內,待廂面的白色菌絲均勻佈滿之後,投放營養袋進行二次接種。

10 栽後管理

二次投放營養袋30天左右,待菌絲大量轉化為分生孢子時,掀地膜,少量補水;土壤溫度 12℃~15℃,溼度 60%-70%,棚內高1.米處溫度 15℃~18℃。2月份播種60天-90天左右,待分生孢子消退,營養袋下出現金黃色的菌核,氣溫逐步回升時,撤黑色地膜,大量補透水一次;待氣溫回升至4℃時,出現報信菇時,地面噴灑低氮高磷鉀複合肥。

11 採摘收穫

待羊肚菌子實體長至5-7公分時,採收、烘乾,儲藏。

12 適宜地區

適宜在高海拔2400—3500m的地區推廣。

高寒高海拔地區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