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尿毒症,呵护肾健康 -----专访协和医学院内科教授郑法雷

专家简介

远离尿毒症,呵护肾健康 -----专访协和医学院内科教授郑法雷


远离尿毒症,呵护肾健康 -----专访协和医学院内科教授郑法雷

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

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的俗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肾脏疾病到晚期,即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后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尿毒症也称尿毒血症,顾名思义,是指由尿中的“毒素”蓄积在机体血液中所引起的病症。正常人体可以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的“毒素”如代谢产生的废物、毒素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尿毒症患者由于肾功能衰竭,肾功能只剩下正常肾功能的10% 或更低,肾脏缺乏足够能力将这些“毒素”排出去,使得这些“毒素”蓄积在人体血液中,造成机体出现一系列病变。需要注意的是,尿毒症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引起肾脏损伤的各种原发疾病的基础上,肾脏受到了实质性损害,肾功能逐渐减退、衰竭,最终进入尿毒症期。

远离尿毒症,呵护肾健康 -----专访协和医学院内科教授郑法雷

尿毒症的表现因人而异

郑教授谈到,尿毒症患者在临床上早期没有什么独特的表现,其首发症状也不一致,但机体的各个系统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受到侵害,只是出现的早晚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会因人而异。临床上出现频度比较高、更常见的病变是全身状态的改变,如面色差、总是感觉疲惫、四肢乏力、嗜睡等;消化系统的改变,如食欲低下、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血液系统的改变,如肾性贫血;呼吸系统的改变,如胸闷、气短、气促,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胸腔积液等;神经系统的改变,如头昏、头痛、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和感觉减退,严重时可出现尿毒症性昏迷和癫痫发作;骨骼系统的病变,如肾性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症,早期并无特殊表现,仅仅为腰酸,容易抽筋,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纤维性骨炎、骨生成不良、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如尿毒症性心包炎、尿毒症性心肌病,此外由于机体出现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酸碱紊乱、高钾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猝死,心血管并发症是造成尿毒症期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

糖尿病、高血压已成为老年尿毒症患者的主要病因

远离尿毒症,呵护肾健康 -----专访协和医学院内科教授郑法雷

尿毒症透析,并不是越早越好

远离尿毒症,呵护肾健康 -----专访协和医学院内科教授郑法雷

重视营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种种原因,尿毒症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很高,明显的营养不良可造成患者贫血加重、免疫力下降、感染及多系统并发症发病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长期存活率降低。因此,采取综合措施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临床极大地重视。

郑教授谈到,对于透析前的慢性肾衰患者,蛋白摄入量需要严格控制,一般为每公斤体重每天0.6~0.8克,不宜过低,更不是越低越好。透析后的尿毒症患者蛋白摄入量无需严格限制,一般要求每公斤体重每天至少在1克左右,在欧美国家,这个数值要求在1.2克左右。此外,饮食还要保持适当的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比例。一般来说,鸡蛋、牛奶、肉类等动物蛋白一般属于高生物价蛋白,即蛋白被机体利用的程度高;而植物蛋白的生物价多数需要区别对待,如黄豆、荞麦等粗粮中植物蛋白的生物价与鱼、虾、肉等相似或略高,也属于高生物价蛋白,大多数主食类粮食的生物价也与肉类接近或稍低。但不强调饮食必须摄入高生物价蛋白,一般要求保证足够的动物蛋白(50%或稍多),以保证充足的必需氨基酸摄入,但植物蛋白比例也不宜过低,因为植物蛋白,尤其是豆类蛋白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而蔬菜、水果也能补充机体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举例来说,根据国人的饮食习惯,如一位70公斤体重的透析前肾病患者,每天1枚鸡蛋、1杯牛奶或酸奶(200毫升)、1~2两肉、2两豆腐或蘑菇,再加上主食中的蛋白就可以满足机体一天对蛋白的需要了。而对于透析患者,就不需要严格限制蛋白摄入量了。

同时,透析患者还需要摄入足够的热量,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同时保证适量的脂肪,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两者比例大于1~2)。透析患者要严格限制钠、钾、磷的摄入,定期检测血清铁、锌的浓度,及时给予补充。注意补充维生素B6、活性维生素D3、肉碱(左旋-卡尼丁)。若是患者不能自主进食,给予特殊营养途径,如鼻饲、肠道外营养等方式。

保护肾功能,维护肾健康

郑教授告诫大家,虽然尿毒症患者90%以上的肾功能已被损害,但是依然需要重视保护体内的残余肾功能,仅存的10%以下的肾功能对延长患者的生存寿命依然非常重要。尿毒症患者应注意控制好原发病因,纠正各种并发症如贫血、骨质疏松等症状;规范用药,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伤害;日常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减少机体感染的发生;适度运动,避免活动剧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慢走、打太极拳,尽量不去游泳,防止呛水入肺,引起肺部感染。

关注Wechat:baojianyiyuan,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欢迎转发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