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宰相的年薪是多少?

庸人良品

明朝之後,很長時間沒有宰相了。在清朝,有的是殿閣大學士或者軍機大臣,後來借鑑日本,改了個內閣總理大臣。差不多正一品,或者差點。

清朝的俸祿不像現在直接發工資,當時是俸銀+祿米,簡稱俸祿。一般一年發兩次,基本上在春秋兩季。



雍正之前,官員俸祿少得可憐,很難維持家裡大大小小各項開銷,所以滋生腐敗。在康熙王朝中,我們深有體會。後來雍正上位,建立一項養廉銀製度,勉勉強強還行。當然,對於京官一般無福享受,或者很少。制度受益人基本上是地方官員。這是雍正為變風氣的努力結果!

接受俸祿的對象有兩類,一類是官員(文武),還有就是皇族宗室。下面作一個四則運算。假設一兩銀子是175元,一斛米有200斤,一斤米值1.8元。我把結果以圖的形式呈現在下面,如圖。

這是正兒八經的年薪,也是明面上的薪酬,暗地裡的還不算,什麼冰敬,什麼炭敬,什麼孝敬,也是不成文的潛規則。總的來說,還是有錢。


也難怪流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文/非常茴香豆


非常茴香豆

清朝沒有宰相,那就按領班軍機大臣來計算吧。怎麼說,也應該是一二品的大官了吧。



清朝一品這一等級的官員年薪180兩左右,一兩白銀摺合成人民幣大概兩三百元左右,這樣算下來,一品官員的年薪只有三五萬元,這肯定不夠花,況且還有僕人役從。

一品都窮成這樣,那下面的小官官要餓死了。

薪資制度不合理,貪汙腐敗就大量出現。雍正年間,就搞了“養廉銀”的福利制度。



養廉銀分為京官和地方官兩種,京官的養廉銀來自於國庫,而地方官的養廉銀來自於地方財政,所以每個地區不同,有肥差,也有窮些的地方。

養廉銀通常為年薪的10倍到100倍上下。



江浙、四川這些地方的養廉銀都很高,甘肅雲南的地方官養廉銀就低得多,沒辦法,地方財政不行。

清朝的領班軍機大臣,應該就是一二品官的樣子。

一品官員的年薪是180兩銀子,祿米180斛(36000斤),養廉銀有16000兩,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計算,大約就是將近290萬,二品官員的年俸大約在230萬,三品的在110萬左右,還算說得過去。少娶幾個老婆,完全可以過得很好啦。

但是,這樣的收入肯定不能滿足胃口,在那個時代,貪汙腐敗現象仍然是很普遍,很嚴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