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小的驛站,詮釋一座城的愛

確信自己喜歡的人能夠好好地活著,那麼即便面對死亡,也看到了未來。

——東野圭吾 《時生》

今天的故事,要從位於北京6號線常營地鐵站附近的一個叫做“瑞迪之家驛站”的公寓說起。

一座小小的驛站,詮釋一座城的愛

一座小小的驛站,詮釋一座城的愛

一座小小的驛站,詮釋一座城的愛

一座小小的驛站,詮釋一座城的愛

楊碩和他的妻子其其格於2016年共同創辦了“北京楊碩罕見病患友關愛中心”,“瑞迪之家驛站”項目就是由該中心發起,為很多病友緩解了一時的窘迫。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經接待1000多人次。

在一個空氣還不錯的上午,我們見到了楊碩和其其格。聽到我們要寫一篇關於他們的文章,他說:我倒是希望你們能從病友驛站創立之前寫起。

// 想做什麼,不糾結;堅持什麼,不懈怠 //

“大多數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因為想太多而放棄了。”

楊碩說這句話,是因為在發起這個項目之前,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也不是運營,而是來自各方面的質疑和阻撓。

“所有人其實都在問我:做這件事,有意義麼?”

他聽到很多人持這樣的觀點:這些來京求醫的人,既然有錢來北京看病,那就有錢租房、住賓館,因此這些人根本不需要幫助。

包括一些醫療行業的朋友、同事也很理性地和他分析這件事:

“北京就醫難,歸根結底是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解決來京求醫者的困難,是政府的責任,也只有政府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你憑一己之力,不足成事。”

他的媽媽也勸他:萬一病人在租住期間出了意外,會給自己招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然而楊碩卻是這樣認為:“大多數人在設想一件事的時候,顧慮太多。我的病奪走了我的健康,也奪走了我生命的幾十年,但它讓我明白,想做什麼,就去做,不糾結。開始做了,就堅持下去,不懈怠。

楊碩7歲時確診患上肢帶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該病會導致全身骨骼肌進行性衰退,讓患者逐漸的失去行動能力,最終導致心肌衰弱直至死亡。類似ALS(漸凍症),這是一種罕見病,全球患者不到300人。

一座小小的驛站,詮釋一座城的愛

楊碩與病友

確診前後,楊碩走路總是無法保持平衡,時常摔倒;到了12歲,他坐上了輪椅;18歲,上肢開始逐漸無法使用……到現在39歲,他身上能動的地方,只剩下頸部以上和右手食指。但是在之前的人生,他做了這些事:

2005年參加CCTV希望之星英語演講比賽獲得北京市第三名;創作詩歌《醒來的海》並在《詩刊》雜誌刊登;第一次創業、失敗;在企業帶領國際團隊做項目;又繼續創業,靠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並實現穩定盈利;2014年自己出資註冊公益組織“北京楊碩罕見病患友關愛中心”;2016年開始“助醫關愛驛站”項目,幫助了幾百位病人。

飽受疾病折磨的他,是如何保持著強大的內心和源源不斷的驅動力的?

// 絕望的土壤也要開出花 //

“你會逐漸失去行走能力,可能有一天你會走的比我們早,但是……”

楊碩的第一位守護天使,是他的母親。

“剛得病的時候我還小,那時候我也哭過、害怕過。還好,母親對我的教育方式,讓我做好了最初的準備,接受了患病的事實,學會與疾病相處。

10歲時,他的表弟跑來告訴他:“楊碩哥哥,醫生說你只能活到15歲,你知道麼?”

那時楊碩剛學會接受無法行走的事實,死亡就以這樣直接、赤裸的方式被甩在年幼的他面前。他慌了,問媽媽是不是真的,媽媽沒有選擇迴避:“有可能是真的,但通過我們的努力也許能夠改變這個事實。我們從沒有放棄你,也不希望你就此放棄你自己。”

在第一次和母親討論死亡之後,年幼的楊碩感覺生命變得缺乏未來感。他無法行動,大多數時間待在家裡,但也因此有了大量的時間閱讀和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他的世界觀逐漸發生轉變。

“我的病最終會讓我的心臟衰竭並死亡,這一點我早已學會接受,現在的我可以坦然面對死亡。我不確定這一天什麼時候會來,但在那之前,該做的事我都會繼續做。”

疾病讓楊碩有機會從不同於常人的視角看待生命和死亡。“生命的價值只存在於你可以感受與體驗的每一個瞬間。生命的意義在於利用生命的每一個瞬間,以及積極地影響到更多生命。作為個體,生命短暫而孤獨,但整體的生命是世界不同形式的表達與延續,是永恆與多樣的。個體生命的價值在於積極地推動整體延續和存在。一切的意義都基於此,包括物質意義上的存在,文化和意識形態層面的繼承與存在。”

對於成立“楊碩罕見病患友關愛中心”併發起“助醫關愛驛站”項目,楊碩開玩笑一般地說:“有些人說,你為不認識的人做這些事,特別了不起。其實我也沒多了不起,我做這些事,是有‘私心’的。幫助這些來京求醫的病友,是為了實現我生命的價值。”當你看到他坐在輪椅,平靜地說完這句話,“實現生命的價值”這句話第一次聽起來感覺沒有“假大空”,而是有了實實在在的意義。

// 18年的愛情 //

“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從來沒有把自己擺在弱者的位置,他一直都是個堅強的人。”

一座小小的驛站,詮釋一座城的愛

楊碩與其其格

其其格是個來自內蒙古的姑娘,2001年在北京開始照顧20歲出頭的楊碩。

“當時為什麼被楊碩吸引?因為他很浪漫,會寫詩。”其其格被問到這個問題先是有些不好意思,回答完自己“咯咯”地笑了。

“還有很聰明,有才華,你還沒說呢!”楊碩擰頭對著其其格打趣地說,還像還嫌她的臉不夠紅。

兩人已經相識18個年頭,看到這樣溫馨又充滿趣味的瞬間,我心裡暗暗感嘆,又有多少身體健康的伴侶在多年家庭日常、柴米油鹽的打磨下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到了這裡,我多多少少理解了楊碩之前說的:我時常感到自己是幸運的。

“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和他一起創業、一起做了很多事,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能堅持下去。”

“他這樣的情況,常人會覺得他是那個需要幫助的受助者。但如果你和他相處一段時間,會發現他的內心是一個強者。在他對自己的審視中,他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弱者位置。這是非常吸引我的一點。不僅如此,他從很早開始就有意願幫助別人,也做出了行動。”楊碩在第一次創業期間,組織公司為盲童義務教授英語。

// 他的願望 //

第一個願望,站起來。

“站起來以後第一件事,是要抱抱格格!”

第二個願望:去美國讀心理學,回國後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為和自己處境相同的病友做心理諮詢。

“一直都想出去讀書。14年前我曾經申請到美國一所大學,但那時候家裡無力負擔。我很喜歡哲學和心理學;加上我患病的情況,以及這些年積累的一些思考,我很希望能夠用這些去幫助那些身陷痛苦的人們。”

第三個願望:希望其其格的內心更強大。

“我總歸會走,希望那一天,她的內心可以足夠強大。”

其其格說,她一直都在為這一天做準備。但講道理,這種事可能是無論如何都準備不好的。“在他在的時候,傾盡所能,跟他一起、和他一樣,不糾結、不懈怠,把事情儘量做到最好,能幫多少人就幫多少人。他走了,只求沒有留下遺憾的事。”

一座小小的驛站,詮釋一座城的愛

楊碩與病友

寫在最後:

楊碩說:“希望更多人去我們的驛站看一下,來了才能真的明白,我為什麼要堅持做這件事。”

一座小小的驛站,詮釋一座城的愛

2017年,你為世界在變好做了哪些努力?或者在2018年,你打算做些什麼?

還有可能會在線下相聚哦!

坐穩了沒?要開車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