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佔別人便宜,生活也不會讓你吃虧

在這個世界當中、生命當中,有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要一切隨緣,順其自然。有心無難事,有誠路定通。

我們歷經歲月的沉淪,在人海中、煩惱中一直沉浮,我們不知道放下的輕鬆,不知道什麼是精神上獲得無痛苦。實際上誰能夠釋懷,誰就會幸福。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誰能放下、想通想明白,誰就得到了幸福。 所以,佛菩薩曾經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當中、生命當中,有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家想一想,很多東西強求,我們得不到,當你要去強求得到它時,你往往就會被它搞得非常痛苦。人長期地求不到,就會生憂鬱症。所以菩薩跟我們講,一切隨緣,一切自然心。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要一切隨緣,順其自然。所以,人要學會不怨怒,就是不要去抱怨。一個人如果經常去抱怨,就會過度地強求一些事情的成功。當你得不到的時候就會悲觀,得到的時候你又會非常地刻板,會慌亂。

所以一個人不要忘形,在得意處不忘形,在悲傷處要懂得怎麼樣精進,佛法界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隨緣,那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隨緣並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來了,我們就好好地應對。佛法界講,要空,心中要空。師父告訴大家,空是什麼?空就是境界。舉個簡單例子,一個空的杯子才能裝水,一個空的房間大家才能聚合在裡面,可以住人。每一個容器的價值都在於它的空。

而我們人間也是這樣,當你雜念紛飛,當你懷疑、嫉妒、瞋恨別人的時候,你的心中已經充滿著五欲六塵各種各樣的仇恨、煩惱,所以你不空了,你就給自己帶來了傷痛。就像一杯水,再好的礦泉水,只要裡面有髒的,你倒進去,整個一杯水都是髒的。所以“空”在佛法界講得非常微妙,佛經裡有“一空萬有”和“真空妙有”的佛說禪理。所以“空”是一種度量,就是一種胸懷。一個人想通了,不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中了,他就空了,他就沒有煩惱了。“空”是有可能的前提,“空”一定要在最初的因緣上面不要有牽絆。也就是說,你這個人前世的根基好,你今世才會放得下、空得下。很多人放不下,因為你前世欠別人太多,今世不斷地有人在問你要債,所以你想做到空,都是很難的。師父經常跟大家講,我們做人也好,做事也好,有時候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煩惱,讓我們不得空,所以人就沒有辦法讓自己去除前世的業障。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與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來到祗樹給孤獨園(就是佛陀住的地方和說法的地方)。當時有一位尊者(稱為“尊者”,就是當時比較富有的),擁有無量的金銀珠寶,萬貫家產,很多錢。他雖然非常富有,但是非常吝嗇,而且不知足。他不僅不供養他的父母親,連他的妻子和奴僕,他也讓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他不與自己所有的親朋好友來往,唯恐他們來問他借款。尊者命終之後,他沒有子女來繼承家業,因此所有的家產全部歸了當地的所有人。“所有人”,就是當地的一個小國家所有。當時比丘就去把這件事情告訴佛陀了,佛陀笑笑,告訴眾比丘,說:“你們知道,這位尊者不僅今生吝嗇,不行佈施,他的前世也是這樣。”因為佛陀看得出前世因果,大家都願聽佛陀來講一講這位尊者的上一世到底是怎麼回事。佛陀說,過去在大香山上有一種蓽撥樹,這些蓽撥樹上住了一種鳥,叫“我所鳥”。蓽撥樹的果實有食療的作用,很多人吃了這個果實之後身體都會好,所以果子一成熟很多人就上山來採。我所鳥因為終日在樹上,它覺得這棵樹是它的,所以它見他們來採果子的時候就猛力地喊:“ 這些果子是我所有的,你們不可以來摘。”它就在上面拼命地叫。人們不理會它的叫喚,繼續摘著果子。我所鳥一再叫喊:“我不希望別人拿走我的東西,請你們趕快停止。”然而任憑我所鳥如何憂愁地叫喚,也沒有人停下手邊的動作,果子一顆顆被摘了下來。我所鳥不斷地哀號,它的悲泣聲越來越小,漸漸力竭身亡。

佛陀告訴比丘,當時的我所鳥就是現在這位非常貪的、吝嗇的尊者。所以佛陀希望大家:大眾當修佈施,割愛去貪,內心要恆保清淨無垢,就是要保持心的乾淨,不要貪。比丘聽佛所說,個個歡喜,依教奉行。

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人要懂得有得有失,要懂得空。無所求,為尊者;有所求,為愚者。因為所求的東西都不是你的、能夠一輩子歸於你的。很多人不但空不了,還會在人間遭遇很多的煩惱和痛苦,所以他們很想控制自己的心態。但是很難,因為我們改變不了自己,我們改變不了別人,我們也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是學佛之後,我們懂得怎麼樣來調節自己的心態。師父告訴你們,“有心無難事,有誠路定通”,如果你有誠心誠意,你的路一定走得通。正確的心態能夠讓人生活得非常坦然、順暢。心態是靠你自己來調整的,只要你願意,你一定可以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心態。師父告訴大家,首先,做人要想成功,就是要把簡單的事情做得對。為什麼你們有些事情經常做不對?因為你們很多人覺得這個事情很簡單,沒有認真去做,就錯了。活在人間要想成功,不要去佔別人的便宜,因為你不佔別人便宜,生活也不會讓你吃虧。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所以很多人的行為讓人家討厭,就是思維已經讓別人討厭了。所以經常要換個角度去為別人想,你會變得非常堅強。人和人之間有時候會有些競爭,但是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當你知道別人感受的時候,你才會擁有真正正確的對自我的感受。師父希望你們懂得,時間是治癒傷口最好的良藥,但是時間也可能是毒藥,因為當你恨一個人,時間長了,已經進入你的八識田中,你已經不能讓自己解脫了,因為你的恨心在心中已經出不來了。師父告訴大家,要放下,要將善良的藏在內心,將恨的、嫉妒的、煩惱的種子全部在心中排除。

我們虔心的學佛人,經常在觀世音菩薩面前雙手合掌,仰慕佛德。師父跟你們講過,你們要好好地聽。在佛的面前看著觀世音菩薩,然後再磕頭,把菩薩牢牢地藏在你的心中,叫“仰慕佛德”。依佛的知見而行,也就是你今天跟菩薩磕頭,你做的都是跟菩薩一樣的行為、思維和語言,這個時候你磕頭,叫上等供養。並不是你買點水果,上等供養就是你的心和佛想的都是一樣的。


你不佔別人便宜,生活也不會讓你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