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发生的爱情故事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原先并没有扫墓的习俗。后来有了寒食节,由于传说中介子推的故事,慢慢的清明节有了扫墓的习俗。此外,清明节附近本来还有三月三的上巳节,也慢慢的合并进了清明节。因此,清明节绝不仅仅是扫墓一个节日活动,清明节的节日气氛除了祭奠先人的肃穆哀思之外,还有对春天万物复苏的生命礼赞,还有踏青、放风筝、打秋千等愉悦美好,甚至还有抛弃礼教束缚的男女欢会。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个在一千多年前清明节发生的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清明节发生的爱情故事

话说,一千两百年之前,盛唐期间。

好像这事能传为美谈,而且是喜剧收场的似乎都在唐朝。

话说有一个叫崔护的同学,这年高考成绩不好,没考上,在清明节这一天,喝了点酒,自己一个人到长安城南去玩。

崔护同学是个宅男,也没个朋友,要不清明节怎么自己出去踏青春游呢?当然也许是确实喝大了,和一起喝酒的朋友走散了——谁知道呢,反正是他自己一个人出去玩。

在一片桃花掩映之处,有一户人家,崔护就去敲门要点水喝。

敲了半天,有一个女孩开门出来。崔护说了来意,女孩给他拿出马扎让他座,从屋里拿水给他喝。女孩微微斜靠在门前的桃树旁,崔护看去,女孩娇姿媚态,就是颜值很高。

崔护动了心思,跟女孩搭讪,女孩没搭理他。崔护喝完水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走是走了,崔护的心可是留下了。这是女神啊。当然,咱不知道是崔护同学能有多宅,碰到女神心里惦着,却能忍一年时间,到了第二年的清明节才又鼓起勇气行动——当然,也不排除崔护同学第二年清明节才又想起女神来。

崔护同学又来到城南,找到那户人家。结果锁门了。崔护不得其门而入,怅然若失,拿出唐朝宅男的必杀技,在人家门上写了首诗,走了。

这次崔护同学没再等一年,看来是见不着心里真惦着了,过几天,他又去了那户人家。

崔护同学一听,这个后悔啊。跟老头说了自己就是写诗之人,求老头让他进去悼念。老头让他进了屋,崔护同学看见女神躺在床上,不由得大哭。

崔护同学确实难受,哭的没有礼貌,趴在女孩身上哭,哭的死去活来,“我来了,你怎么走了你怎么不等我呢……”

但凡在这种时刻,韩剧的情节必然上演:哭着哭着,女孩眼皮微动,慢慢醒来——女孩敢情没死,就是饿晕了。

这下好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老头认了这个女婿,心里也许在想剩女终于没剩下,就是女婿没个学历有点遗憾。

老头没想到的是,崔护同学自打娶了女神,人生就有了重大转折,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高考终于考上了,在古代,进士及第就进入了仕途,就是开始当官了。到了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就是35年后,为京兆尹,就是当了首都长安的市长,同年为御史大夫,大概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又为广南节度使,大概相当于广东省党政军一把手。

看来女神等对了。等不着对的就不能嫁啊。

这则以喜剧收场的爱情故事,基本上是历史真实。记载于《本事诗》·情感第一。

《本事诗》是唐代笔记小说集。撰者唐代孟棨(qǐ),名一作启,字初中。生卒年﹑籍贯均不详。

作者自序说:“诗者,情动於中而形於言”,“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因采为《本事诗》”。说明撰书本旨是提供有关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便了解作品含义。

虽然《本事诗》记载的史料也有不确之处,但大部分可信。这则爱情故事虽然没有其他史料佐证,但也没有任何史料反证。结合流传下来崔护写在女孩家门上的那首诗,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则史料是虚假的。

崔护写在女孩家门上的那首诗,就是著名的《题城南庄》,写桃花的千古绝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秖今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改为今天流传的版本。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①,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清明节发生的爱情故事

【名称】清 邹一桂《桃花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26.2厘米,横58.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微私塾|每天一点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