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住“放”字練鬆功——放下

松很重要,松又很難練。

一是難在長期積累的渾身僵滯之力非常頑固,很難在短時期內徹底清除乾淨;

二是難在對自身拙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是用力還自以為沒有用力,所以就無法糾正;

三是難在對松缺乏足夠認識,不知道通過鬆能將自身重量轉化成行拳動力,更不知道怎麼松才能完成這種轉化。

先人深知於此,所以在松字之前加了一個“放“字,組成‘放鬆”一詞傳給我們,意在告訴我們一個簡單有效的松法,那就是“放”。一個“放”字,對解決不楚箜病根有針對性與科學性,對松的分寸拿捏得貼切、準確,對練松的操作形象、具體、傳神,只要長期拿住這個‘放”字去練拳,松功就一天一天逐漸上身了。

拿住“放”字練松功——放下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一、骨順肉墜地放下

  骨順,就是在虛領頂勁的提挈下,一身的骨骼、關節向下垂順。雖然從實際上說,是腳支撐著腿,腿支撐著胯,胯支撐著腰脊,腰脊支撐著肩、頸、頭.但行拳若如是想,就會一節一節地向上挺,就影響沉氣。行拳求松,要反過來用意.要像張先生說的:”比如頭掛在天上,身子掛在脖頸上.膀子掛在肩上,肘掛在膀子上,而下面又掛著腕和指,其他部位也一樣.節節相掛.從頭到腳順流而下.每一節都能感覺到它的自重。”這樣.大小骨骼與五臟六腑總彙成一掛。一身的皮肉也掛在骨架上.就像溼衣服掛在衣架上一樣.自然地向下垂墜著。這就叫骨順肉墜。骨順肉墜是為了放下,是為了不要“提著”“端著”.是為了不與地心引力相對抗。

 有人擔心骨肉同時向下松沉會軟塌.所以提出了“骨挺肉墜”和”骨撐肉墜”。其實,”骨順”是基礎.是動力.且含有通暢、和諧及-Iil頁百順的意思,只要是”骨順”了,“骨挺”和“骨撐“也就自然產生了。例如摟膝拗步中的弓步摟推一動,從坐步到弓步,先是脊柱向下松垂.帶動上半身“節節相掛”“順流而下”,達到“骨順肉墜地放下“,同時以其反作用力提起實腳。當重心移到兩腳中間時.上半身意氣降到了腰胯,腳、腿意氣也同時升到了腰胯。這就是合.緊接著是開。開時.隨著重心繼續前移.腰以下氣向下行.胯向下沉.腿向下順,腳向下踏.是下半身“節節相掛””順流而下”“骨順肉墜地放下”,其反作用力支持脊柱向上伸豎(骨挺)。兩步連起來看.雖然是“節節相掛,從頭到腳順流而下”.是全身“骨順肉墜地放下”.卻時時都在對稱用力,不存在軟塌的問題。

拿住“放”字練松功——放下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放下是一個意氣向下沉降的過程.放下的結果是能感受到自身重量,沉甸甸的.所以,放下也叫沉。沉,也不是全身毫無區別地一起向下沉.而是上下之間,左右之間,前後之間.凡有對稱關係的兩個部位總是一邊向下沉,這叫偏沉。偏沉的部位是憑著良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內含著重力.像物體自然墜落似的.沒有人為痕跡,更無絲毫用力.是骨順肉墜、自然而然地放下。與偏沉相對稱的部位,或是借其反作用力,或是借其槓桿力.呈現出相對偏輕的性質。偏沉與偏輕,是內勁虛實分明的基本特徵。偏沉處的依次偏沉過程,就是釋放能量,引動偏輕處,引動全身.引動整個拳勢的過程。偏沉處主動、先動,偏輕處被動、後動。偏沉處一沉,處處隨動,這叫“偏沉則隨”。全身一處白有一處偏沉偏輕,處處都有偏沉偏輕的區別。就所有的偏沉處而言.也分不同程度的偏沉,不同順序的主動、被動。處於中間程度的偏沉處.對於比它更偏輕的部位而言.它是偏沉,是主動.但對於比它更偏沉的部位而言,它又是偏輕,又是被動。全身最有帶動作用的偏沉處是實腳一側的腰腿問,其中重點又在胯底(胯根),即前面腹股溝、外側胯軸、後面坐骨、內側大腿根所圍繞的一圈。根據拳勢的要求,選擇實胯的不同起止順序的偏沉,就能由近及遠地帶動全身.按著拳勢要求自然而然地把動作松出來,即通過骨順肉墜地放下,把動作“放”出來。

拿住“放”字練松功——放下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除此之外.骨順肉墜第一放下.一是體就鬆了,心就靜了,體內就有了無極的環境.就給靜極生動、無極生太極創造了條件:二是重心就低了,立身就正了,各部位協調了,就容易陰陽相濟,平衡穩定了:三是沉乃輕之君.因沉給地面的作用力加大了,地面給人體的反作用力也就隨之加大了,精神就貫頂了,身體就輕靈了;四是沉為膨之因.因為有沉,肢體縱向就能放長了,橫向就能撐圓了,即有“骨撐”感了,再加上有了向上的虛靈頂勁,萬法不離的棚勁也就從中產生了。”放下”的好處還能說出幾條,很重要,一定要作為松功的主要科目去練。即使是做提腳、舉手、豎脊、獨立等升起的動作,也不要把主要意念集中在上升方向,而應重點關注其對稱部位的“放下”,用“放下”的槓桿力或反作用力支持所需要的上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