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臘月開始,就意味著過年進入倒計時啦!

忙碌中不知不覺已經到了臘月26,油然想起了兒時過年的情景……雖已過去幾十年了,依舊讓我回味無窮。

兒時的過年別有風味。那種特有的年味兒,從遠古的風俗中走來,從喜悅的笑容中走來……在我的記憶裡,形成一道永恆的風景!在兒時的記憶中,過年是多麼令人嚮往、充滿誘惑的時光啊,留下了許多開心難忘的回憶!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臘月民俗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

然後人們要掃房、祭灶、寫春聯、辦年貨,

直到除夕夜。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臘月初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自上古起,臘八就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

提起“臘八節”,很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喝臘八粥”。臘八粥是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小時候臘八那天,大人讓我們早晨一定要在太陽昇起前起床,說否則要得紅眼病的。吃粥前要先去“喂門鏵”,“喂窗檔”,也許是祈求四季平安,一年無賊無盜。最近幾年南關釋迦寺臘八早晨施粥,提前進入了年的節奏。

兒時臘八很有趣!那天幾個小夥伴拿著鐵鍬和水桶冒著嚴寒早早就出發了,一起去村東的東溝一處泉眼處刨“臘八冰”,雖然天寒地凍,但大家幹勁十足,很快就能刨一桶冰塊,鏟一桶冰渣,興高采烈地抬回家,然後將冰塊向屋頂上扔幾塊,再給廁所裡扔幾塊,兒時的院子是有好多家的,很多房子類似四合院,所以冰塊很快就“各就各位”了!至於這有啥講究,直到現在也不太清楚,只知道是老人們代代相傳留下來的!

另外桶裡的冰渣可有大用途的,那是春節前後孩子們“雪糕”的原料,當然那時不叫雪糕叫冰棍,工具很簡單就是高粱杆和一小段塑料水管,顏色就是彩紙放在水中泡出來染上去的。五顏六色的自制冰棍是兒時絢麗的美好記憶!

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作為節俗來講,過了臘八節,“過年”就由此拉開了序幕。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臘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吃麻糖的日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民間傳說: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採購。當然各個鄉鎮的集日不同,對我們白草窯來說是“三、八集”,每年臘月底除了二十三和二十八兩個集以外,臘月二十六還有個“借集”!

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臘月二十八

吃發家饃饃

臘月二十八這一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各家各戶都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了。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

於是,臘月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這也是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在蔚縣有二十八要大發的諺語,家家戶戶用米麵、白麵、玉米麵、喬麥面等混合面做發家饃饃的習俗。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臘月二十九

貼對子掛燈籠的年俗

臘月二十九一般是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眾所周知,臨近過年的前幾天才是最忙碌的。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夕,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在蔚縣二十九有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的習俗。春聯對載體的要求也相當苛刻,應寫於紅色紙張上。興於唐、五代時期的春聯,初刻於桃木之上,宋時才改為用春貼紙書寫,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廣,並規定統一用“硃砂紙”做底、黑墨書寫,春聯才迎來興盛時代。之所以用紅紙是因為漢族自周以來就視赤紅為吉祥。

蔚縣當地有臘月二十九貼對子掛燈籠的年俗。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喜慶的大紅春聯貼門上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

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大年三十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大年三十是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這一天,人們從早到晚,要準備許多美味食品,舉行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節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內容首先是“閤家歡聚”,這也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兒時的除夕夜是很有趣的,提前製作好各種燈籠,用少的可憐地零花錢買點鞭炮,在除夕夜三五夥伴提著燈籠在上堡堡門對面的廟裡轉圈,自制的燈籠各式各樣,記憶比較深的有西瓜燈、走馬燈,點著裡邊的蠟燭很漂亮。去時三五個,回來一兩隻,有的被蠟燭燒了,有的被鞭炮炸啦,但對年的渴望和樂趣是永遠也燒不掉和炸不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