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1. 研究背景

1.1 指標體系意義

近年來,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陸續開展了生態城市建設, 在科學規劃、建立生態指標體系、推行生態預算等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的建立對於生態城市發展方向的定位起到關鍵性作用, 一套系統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是指導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的有效工具, 有利於量度生態城市建設的社會、經濟、環境及資源效益。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可以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 定性的目標多符合生態學的理論支撐, 一般包含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持續、社會和諧等多個維度。量化的指標包括效能類指標及措施類指標, 效能類指標提出具體的目標, 有助於定量評估比較不同規劃方案對整體目標的匹配度及達標程度, 措施類指標提出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措施, 將可量化的定性目標整合到規劃和具體實施階段中去, 增強其可操作性[1]。

當前生態城市建設正處於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過程, 迫切需要有明確發展目標和規範的指標標準來引導。結合城市特色, 建立適合本城市的、設計合理、操作性較強的指標體系, 使生態城市作為抽象的複雜系統變得易被理解、被量化, 有助於城市管理決策部門定期地瞭解當前城市建設所處的位置, 與生態城市遠景目標的距離, 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問題, 從而為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和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1.2 現有指標體系研究

國內外針對生態城區的指標體系構建進行了很多開創性工作。國外關於生態城區評價標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 目前比較成熟的評價標準體系主要包括美國的LEED ND, 英國的BREEAM Communities, 德國的DGNB, 以及日本的CASBEE UD。以上指標體系經過多年、大範圍的實踐檢驗, 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可操作性、嚴密程度等方面各有側重, 雖然針對的主要是尺度和範圍相對較小的生態社區, 但是在思想方法、指標的分類、具體指標選取與計算方法、評分方式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2]。

我國生態城區的標準可以分為宏觀的城區或園區、中觀社區與微觀的單體建築三個層次。其中單體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體系已經較為成熟, 但宏觀層面綠色生態城區作為複雜的集成系統其評價標準雖然一直在積極探索但尚未進行較大規模的推廣實施, 中觀層面生態社區的標準尚在研究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頒佈的國家標準《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是針對我國生態城區建設的一般情況的普適性標準, 更多關注宏觀層面及新建城區。地方上包括北京市、江蘇省、山東省等省市地區也相應出臺了各自的評估考核體系, 多結合地方進行因地制宜的特色彰顯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 但多為新建生態城區的考核標準, 其中不能充分適用於以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為代表的既有生態城區特別是既有科技商務區綠色生態提升改造工作。

1.3 生態提升指標體系

目前生態城區指標體系研究仍存在一定問題, 如國外生態城的指標系統比較簡單, 以非控制性為主, 但對我國城市化速度及建設規模來說, 靈活而非控制性的指標缺乏借鑑意義;現有國內生態城區指標系統主要是根據總體規劃制定, 對指標的細分和實際操作考慮不夠;同時由於覆蓋全國範圍, 指標的選取更加考慮普適性, 而相對忽略了對地方差異性的兼顧。特別是相對於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經驗的新建綠色生態城區指標體系而言, 既有園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幾乎是一片空白, 還需進一步探索。

北京市科技研發區和商務服務區經過多年發展, 已進入園區提升建設階段, 綠色改造、生態提升的需求較為迫切, 並具備進行改造提升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目前以中關村軟件園、金融街為典型代表的科技商務園區已經著手進行園區綠色改造建設, 對能夠量化評價、便於實施操作的既有城區生態提升標準體系有迫切的需求。

2. 研究思路

2.1 研究目的

通過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 以低碳生態的先進理念為指導, 遵循既有城區演變發展的客觀規律, 將資源綜合利用、環境和諧、經濟高效與城市有機更新相結合, 探索既有科技商務區生態提升改造的針對性、實操性的成套指標體系, 填補北京市乃至全國既有科技商務區生態提升改造類指標體系的空白, 為國內外同類地區的生態提升改造工作提供經驗與借鑑。

服務於北京市範圍內既有科技商務區綠色生態提升改造工作, 即在已建成科技商務區進行用地結構調整、用地佈局優化、基礎設施改善、綠色節能改造、生態環境提升、城市歷史風貌保護等建設活動。生態提升指標體系適用於北京市綠色生態化既有科技商務區的全壽命週期, 包括規劃設計和建設運營全過程。

2.2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北京市範圍內的既有科技商務區, 供全國同類功能區借鑑。主要包含科技研發類園區和商務服務類園區。有關概念界定如下:

科技研發類園區: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為主導, 以技術創新為特色, 以發展高新技術、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為基本目標的園區。典型代表有未來科學城、中關村軟件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新首鋼綜合服務區、中關村翠湖科技園等。

商務服務類園區:以金融、商貿、文化等服務業企業為主導, 以完善的基礎服務和配套設施為特色,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動高級商務服務產業化為基本目標的園區。典型代表有金融街、雁棲湖生態發展示範區、密雲生態商務區、麗澤金融商務區等。

2.3 研究思路

在研究國內外生態城區指標體系基礎上, 以國家及北京市區域發展戰略為依據、以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區現狀及規劃為基準, 制定適合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區生態提升的可量化、可操作的普適性成套指標體系, 解決現有園區指標體系存在的控制性較弱、實操性不足、對地方特色考慮不多等問題, 作為政府制定政策、編制規劃、出臺標準、實施考核與評估的技術依據與基礎。

3. 現狀問題分析

3.1 既有科技商務區的特點及問題

3.1.1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特點

通過對以中關村軟件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等為代表的北京市既有科技研發園區及以金融街為代表的北京市商務服務類園區進行實地調研, 梳理、分析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的特點。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1 工作思路框架圖

(1) 科技商務園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市處於領先地位

一方面, 北京既有商務服務園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明顯區別於新建商務服務區, 在全市處於領先地位。以金融街為例, 金融機構資產達到61.3萬億人民幣, 資產集中程度全國第一, 佔全國金融資產總額的70%, 控制著全國90%以上的信貸資金。另一方面, 北京市既有科技研發園以研發為主導功能, 園區要素均圍繞“孵化器”和“大學研究中心”這兩種主要的研發功能要素進行配套, 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3]。園區企業主要生產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如:海淀區眾多高校為中關村軟件園入園企業形成強大的科技區位支撐和技術依託, 2012年中關村軟件園已聚集277家企業, 園區總產值1096億元。在服務外包、信息安全、互聯網等重點產業保持龍頭引領地位的同時, 在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方面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2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中關村軟件園實景照片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3 金樹街:居住與餐飲、銀行、保險諮詢功能混合

(2) 科技園區環境優美, 重視園區開放空間營造

北京市既有科技研發園區一般由園區服務中心、研發區、核心生態景觀區、園區綠化帶和居住生活區五大用地組成, 並重視環境空間, 體現高品質的工作和居住環境。營造具有彈性的研發、辦公和培訓空間, 用以適應科技開發對空間靈活性的特殊要求[3]。如中關村軟件園重視核心生態景觀區和園區綠化帶的規劃建設, 總體規劃採用“浮島”式理念, 為軟件研發群體創造寧靜、自然的研發空間環境。中關村軟件園採用人性化的小尺度街區, 通過高連通性和高可達性的街區, 以中心湖區、入口廣場為重要節點, 結合地塊內綠地、街心公園、體育場等地塊尺度的公共空間, 形成園區網絡化、全方面、具有“創新行為”激發導向的園區開放共享空間。

(3) 商務園區空間混合集約, 立體複合開發水平較高

北京既有商務服務區發展已較為成熟, 開始嘗試探索土地混合利用, 通常辦公用地佔到總用地的50~60%左右, 商業娛樂與零售業約佔10%~18%, 交通用地約20%和綠化系統約10%~15%。商務服務區建築綜合體的地下空間與地下停車場、地鐵、地下商業、地下城市以及地下基礎設施緊密相連, 形成立體化開發模式。以金融街為例, 金融街核心區及周邊地下空間利用類型廣泛, 涵蓋商服、停車、公共配套和人防等功能, 金融街街道絕大部分地下空間開發作停車場、部分開發作商業、辦公及公共配套用途, 已開發的地下空間面積達到324萬m, 深至地下四層。

(4) 不同類園區體現出差異性的開發強度水平

既有科技研發園區一般為中低強度開發。國外科技研發園區項目容積率集中在0.4-1之間, 平均容積率0.6;國內科技研發園區項目容積率主要集中在0.8到1.4之間。中關村軟件園平均容積率為0.81, 中關村翠湖科技園平均容積率為0.77, 未來科學城平均容積率約為0.81。北京市大部分科技研發園區的開發強度均處在中等偏下的水平, 這一特點主要由該類功能區位於城市郊區的區位特徵決定, 也是研發創新行為對較高環境質量要求的必然選擇和長久趨勢。

既有商務服務區容積率遠高於其他功能區, 一般單項目容積率在6以上, 隨著中央商務區發展的逐步提高, 最高的已達20到以上[4]。以金融街為例, 七個片區內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混合, 核心區及其周邊開發強度高, 用地十分集約, 禮士路街區最高點為四川大廈 (120 m) , 核心區最高點為中投大廈 (108 m) , 復興門南街區最高點為中化大廈 (104 m) 。不同於科技園區, 商務類園區一般處於城市核心, 土地價值決定了開發強度趨高。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4 金融街地下空間及地下交通系統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5 北京市評價標準既有園區指標適用性分析圖

3.1.2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的問題

通過實例研究及對比分析發現,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

(1) 頂層設計不足, 因地制宜的技術應用不夠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多建設較早, 更多關注產業引進, 缺乏對整體規劃的頂層設計, 導致綠色技術的系統性運用不夠。一些園區在近年來全國及北京市的綠色生態發展倡導下進行了一些生態技術的應用, 但缺乏因地制宜的適宜性分析, 普遍具有自發性、零散性的特點。此外, 園區生態技術未能及時更新, 存在創新性不足等問題。

(2) 土地和資源集約利用有待提升

既有科技研發園區普遍具有中低強度土地開發的特點, 雖然有益於工作環境品質的提升, 但也與生態園區所強調的土地集約利用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直接導致園區對私人個體交通的依賴性增強、交通能耗較高。而北京既有商務服務區寸土寸金, 人口密集, 空間有限, 隨著人口的不斷膨脹和經濟的飛速發展, 現有空間規劃和現狀難以滿足當下生產和生活的需求, 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3) 生態方面控制不足, 公共空間未有效利用

北京既有科技商務區存在綠色開敞空間破碎化問題。一般科技研發園區由於各入駐單元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其較強調獨立性, 因此往往比較封閉, 這與開放性的城市特徵相矛盾, 也形成相互交流的空間障礙, 不利於創新環境的營造。而既有商務服務區受限於街坊面積及超高層建築和底層商業金融功能的需要, 使得所有綠地、室外空間都零星散落在高層建築的包圍之中, 難以形成有效的生態環境景觀和活動場所, 土地和空間利用率也大大降低[5]。

(4) 管理和保障機制滯後於生態城的快速發展

北京市科技研發園區與商務服務區城市建設水平較高、產業發展速度較快, 但在園區管理和保障機制方面生態特色不足, 也因其優越的經濟特性, 容易忽視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條件和對本地化文化特徵的傳承, 造成在智慧化的監測管理系統和人文化的實施保障機制方面還有待提升。

3.2 既有科技商務區指標體系

北京市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自2014年開始頒佈, 作為指導綠色生態示範區評價的綱領性文件, 但該標準設立之初並未對新建及既有城區作區位, 而是作為通用性標準指導各類園區建設。實際評價過程中, 共有17項指標不適用於已建城區或者對於已建城區達標相對新建城區有顯著難度, 如圖5所示。鑑於此, 北京市綠色生態示範區在評選過程中一方面對一些相對達標較困難的指標項, 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傳統水源利用率等對既有城區適當降低標準;另一方面, 鼓勵既有城區根據自身情況因地制宜提出有針對性的特色指標, 作為對其示範性及可推廣性的評價依據。

北京市部分既有科技商務園區已經開展了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 構建了綠色低碳生態規劃指標體系,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指標體系一般由目標層、路徑層和具體指標組成, 北京市中關村軟件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新首鋼綜合服務區和金融街等主要既有科技商務園區指標體系詳見圖5。部分園區提出了一定數量的適用於自身情況的既有類生態提升指標, 如中關村軟件園、生命園的創新監管與公眾參與, 首鋼的文脈傳承與工業遺產改造, 金融街的綠色交通與民生保障等, 但整體來講尚未形成系統的既有園區特色體系。

通過對既有科技商務園區指標體系進行剖析, 結合實地調研, 並進行專家意見徵集,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指標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1) 缺乏權威性規範, “既有”概念模糊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指標體系多為自下而上地探索性實踐, 缺乏權威的、地方性規範和標準作指導。各既有科技商務園區各自編寫一套指標體系, 自主編制的指標體系之間在指標設置與定義、取值標準和量化方法上存在差異, 導致無法進行有效地複製和推廣, 也無法從整體層面把握城市功能區的低碳生態建設發展水平。現有指標體系“既有”概念模糊, 一是北京市科技商務園分為新建和既有, 目前尚未在地方性規範和標準中明確“既有”概念, 導致一些科技商務園區“無所適從”。二是現有指標體系未明確突出既有類型的關注點。

表1 北京市部分既有科技商務園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 下載原表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2) 指標控制性及操作性不強

指標考核性不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現有指標體系未明確指標在設計、竣工和運營等階段的時限性;另一方面, 未形成明確的指標體系考核方法。從指標控制性角度劃分, 指標類型一般分為控制類、引導類和激勵類等類別。現有指標體系普遍指標數量偏多, 靈活而非控制性的指標較多, 缺乏核心控制評價指標。指標操作性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現有指標體系基本未明確指標的執行主體;二是缺乏指標實施落地的技術支撐體系;三是缺乏銜接北京市生態發展目標路徑與實踐落實的具體措施。

(3) 指標項有待進一步優化

指標項的選取有待進一步優化, 一是部分指標的適用尺度問題, 如職住平衡、熱島效應、區域內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率等均為城市級甚至區域級考核指標, 在幾平方千米的城區範圍內尚無有效的針對性解決策略, 測算起來也存在一定難度;二是部分指標設置主觀性較強, 難以評價考量。指標具體內容也有待細化, 現有指標體系部分指標的定義、計算方法和考核方法較為籠統, 存在“模糊化處理”、“迴避問題”等現象。同時, 指標體系應包含針對指標操作層面的具體建議和實施措施。指標賦值主要存在現有指標體系賦值未兼顧各園區的差異性和實際情況及指標體系賦值對時效性關注不強等問題。

3.3 既有科技商務區生態目標

近年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與區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城市建設階段的轉型正經歷著舊城區發展、新區建設、舊城區功能疏解、舊城區改造更新的巨大變化。北京市功能區, 尤其是既有科技商務園區, 作為北京市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助力引擎, 正在經歷著由快速發展向和諧發展的轉變。北京市作為首善之都, 自2008年起在生態城市和綠色生態示範城區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實踐, 既有科技商務園區已經開始嘗試綠色生態建設的探索, 低碳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綠色人文將成為既有科技商務園區未來生態提升的主要方向。

3.3.1 低碳發展

實現產業、土地、交通和綠色建築的低碳發展。構建起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業體系。遏制城市無序蔓延, 保護生態空間底線, 優化既有科技商務園區與城市的聯繫, 加強土地利用與交通整合協調發展, 從源頭上減少長距離小汽車出行需求, 營造出行便利、環境優美和宜居宜業的園區。全面普及綠色建築建設, 推廣本土化、低成本、適宜性的綠色建築技術, 促進園區全面節能減排, 提升整體建築品質及居住環境。

3.3.2 資源節約

實現能源、水資源和固體廢物的資源節約。以節約能源和減少碳排放為總體目標, 尋求可持續能源利用策略。按照“節流優先、治汙為本、多渠道開源”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 最大程度的實現水資源的節約與集約利用, 保障園區水系統的健康循環和水安全。以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理念為核心, 建立合理的垃圾分類收集和回收利用體系, 實現固體廢棄物資源的分類收集、綜合安全處理與循環利用。

3.3.3 環境友好

實現友好的生態環境和物理環境。以可持續發展理念調控園區發展方向、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約束園區發展規模、以生態環境空間優化園區空間佈局、以良好環境質量引導城市發展品質, 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促進園區生態環境向綠化、淨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續生態系統演變。

3.3.4 綠色人文

在生態社區、智能信息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人文環境等方面實現綠色人文。將信息化手段應用於園區資源與能源管理、交通管理、建築能耗管理、環境質量監控等方面, 創新城市的資源與能源管理方式, 提高監測、調控、配置等方面的效率, 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弘揚傳統文化,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處理好既有城區風貌保護與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 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及人文精華。

4. 指標體系設計

4.1 指標體系構建

基於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的基底和特點, 探索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生態提升的基本目標和量化指標, 使既有科技商務園區成為生態科技商務環境、綠色科技商務空間、低碳科技商務文化的重要載體, 建設功能完善、品質高端、舒適健康、活力高效、交通便捷、資源節約、環境優美的綠色科技商務示範區, 全面提升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園區可持續發展水平, 為新建科技商務園區樹立生態標杆, 併為今後北京地區乃至全國的既有科技商務園生態提升提供寶貴的規劃建設經驗。

針對北京市既有科技研發、商務服務園區的生態提升目標, 借鑑研究的國際、國內以及北京市綠色生態指標體系, 對北京市舊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進行基礎性構架。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6 指標體系構建思路示意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7 指標體系架構

4.2 具體指標遴選

針對北京市既有科技研發、商務服務園區的生態提升目標, 借鑑前文中梳理研究的國際、國內以及北京市綠色生態指標體系, 選取適合北京市舊城區生態提升的常規基礎性指標。

表2 生態提升指標體系基礎指標遴選表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8 特色指標示意圖

4.3 指標體系總體構成

為實現北京既有科技商務園區生態提升目標, 結合其現狀和發展特點, 提出6條關鍵性提升路徑, 每條路徑選取關注點形成具體指標, 並注意區分兩類園區的區域優先指標 (即適用性) 。考慮到北京既有科技商務園區指標體系各項目標值與各個園區自身的生態本底、建設程度、發展水平有較強關聯, 本次研究暫不涉及對指標賦值的深入探討, 但鼓勵既有科技商務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分階段 (近期、遠期) 、分約束特性 (強制性、推薦性) 、分地域 (中心城區、近遠郊、生態涵養區) 的量化目標。

5. 總結

本次指標體系填補了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務區生態提升改造類指標體系的空白, 為國內類似地區的生態提升改造工作提供經驗與借鑑。在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的構建中, 有以下特色和創新:

(1) 針對既有園區綠色改造

指標選取充分考慮既有園區綠色改造所面臨的情況, 突出既有類型的關注點, 如地區資源條件、現狀建設基礎條件、改造實施難度及項目資金籌措等, 並注重運營管理類指標的設計。

(2) 分類型體現因地制宜

充分考慮商務辦公與科技研發不同類型園區的特色, 針對不同園區類型的特徵與差異, 靈活設置進行指標設置, 強調針對性與可操作性。

(3) N+X彈性控制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9 指標體系路徑圖

綜合上述, 最終的指標體系總體構成如下:

綠色生態城區生態提升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務園區為例

圖1 0 指標體系總體構成圖

根據指標的關聯性、實施難度及所來帶的價值和意義, 設置了核心指標、控制性指標、引導性指標等指標類別, 利用提出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便於簡明而全面地指導園區綠色改造工作的開展。

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深圳市建築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全球環境基金 (GEF) 五期“中國城市建築節能與可再生能源項目”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子項目《舊城區綠色節能改造與示範》2-B-CS-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