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明軍精銳基本被殲,那于謙為什麼能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淮上秋陽

不同意樓上各位複製的觀點。于謙能夠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鄙人認為最關鍵的兩點,一是調兵二是時間。要知道,明英宗在土木堡帶走了明帝國幾乎90%的京軍。土木一役之後,北京周圍幾乎處於空白狀態,幾無一兵一卒。這時候,並不是像各位說的先立帝說服朝臣、佈置京城防務,于謙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調兵。


土木之變後,整個北京城除了負責防衛的一萬多京軍,根本沒有其他兵力。所以保衛北京城的根本在於時間。于謙需要在短時間內馬上調外地軍隊入京,瓦剌也先也知道這一點,他們也要加速進攻北京,在勤王軍隊未趕到的情況下,拿下北京城。這實際是一場時間之爭。從七月十六土木堡兵敗,到八月十六也先進軍北京。于謙只有一個月時間調兵和佈置防衛。


但是北京附近也沒什麼像樣的軍隊,能打仗的不能打仗的,基本是個兵,都調了。重組京軍三大營為九營、調南京守衛軍、調河南被操軍、調山東備倭軍、調江北諸府運糧軍、並調浙江新兵全部急行軍進京。但是這還不夠,這些部隊只能夠防衛,還根本不能對瓦剌形成威懾力。

于謙又迅速派出15名監察御史前往京畿、山東、山西、河南緊急招募兵員,應急訓練。武器裝備更是嚴重不足,于謙一面令工部停下所有制造任務全部趕製兵器,一面調南京兵器武備庫126萬件兵器入京。甚至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潰敗的兵器,合計收集頭盔5000餘頂、盔甲5000餘件、火槍11000餘杆、火銃20000多隻、火炮800餘門等等。


甚至令被調部隊自帶或到通州自取乾糧,發動京城內所有工匠修築城牆。還傳令周圍各縣、河北、山西百姓拿起武器抗擊、斷瓦剌退路。


廣諫院

有個詞叫中流砥柱,就是形容於謙這樣的勇於擔當的人!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土木堡戰敗的消息傳入北京,京師大震。次日,皇太后命令明英宗的弟弟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景泰帝朱祁鈺監國。在最初的慌亂過程中,明國的中央並沒有很快的完成統一的決策。郕王命令群臣商議戰守方略,侍講徐珵夜觀星象,認為星象有變,京師應當南遷。就在大家莫衷一是的時候,于謙厲聲呵斥道:“言南遷者,可斬也!”接著于謙又請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自此“人心稍安”,隨後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是正統“土木堡之變”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明帝國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開始。其實如果當時明國南遷,則正中瓦剌的計謀。因為根據《明實錄》記載,當時的也先確實有攻佔北京之意:大同總兵官都督同知郭登奏:送自虜中還者白叵羅至京,言也先會眾議雲:“北京已立皇帝。要領人馬來交戰。終無講和之意。我今調軍馬再去相殺。令彼南遷,與我大都。”可以看出,也先其志不小。當他得知明帝國毫無講和意圖以後,當即調集兵馬,打算“再去相殺”,迫使明國南遷,恢復故元大都。

在也先調兵遣將,攢著勁攻打北京時,明帝國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也先在時間上賽跑。面對慘敗以後軍政殘破的形勢,明帝國要趕在也先入犯京師以前做足準備。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明國沿邊的將士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了忠勇的含義,為北京的備戰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也先自大同東進以後,於十月四日到達紫荊關北空地。五日,投降瓦剌的內官喜寧,率領也先部前哨進入紫荊關北口。明軍嚴陣以待,與蒙古軍相持四天,蒙古軍一直無法突破明軍正面防線。但是,當時的紫荊關尚不完備,還有很多能通往關內的小路。加上由於明帝國建國幾十年來,從來沒有蒙古軍能侵犯至此,所以武備鬆弛,軍士戰力不堪。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下旨堵塞山口,但是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明軍並不能將可通人馬的隘口完全封堵,當時的紫荊關依然像篩子一樣四處漏防。雖然當時紫荊關先後有于謙調遣的一萬二千餘人,但是由於紫荊關可通人馬的隘口眾多,守軍分散防守,再加上時間太過倉促,所以當也先攻打主關口時,守軍到達自己崗位的人數還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在也先凌厲的攻勢下,守軍紛紛潰逃。就在此危急關頭,山東都指揮同知韓青奮力揮舞帥旗,招得勁騎百餘,曉以忠義,軍士皆為之感泣。此後韓青僅率領百餘騎兵,縱騎馳突,與瓦剌軍大戰於升兒灣,並親自手刃數名蒙古軍。韓青的驍勇成功吸引住了敵軍,引的蒙古軍紛紛來戰。韓青在亂軍之中,突中流矢,他卻仗劍屹然不動,因此僅憑百餘騎兵,居然自午時戰至申時,打了將近四個小時,而且明軍不但沒有崩潰,反而“轉戰益力”。之後蒙古軍憑藉人數優勢圍之數重,想要招降韓青,不料韓青勃然大怒,他破口大罵道:“我背忠義而狥汝乎!”說罷便引刀自刎。韓青死後,右副督御史孫祥又率領未奔逃的殘兵憑關堅守長達四日。最終蒙古軍眼見無法正面突破,便找到了紫荊關還未封堵的其他道路,繞到守關明軍的背後,腹背夾攻,明軍逐漸不支,紫荊關遂破。關破後,孫祥並未奔逃抑或投降,而是再次督兵與敵人展開巷戰,最終因寡不敵眾,力戰殉國。韓青、孫祥二人自始至終保全了對國家的忠誠,用自己的生命為北京換來了寶貴的四天時間。

十月初九,當也先所部突破紫荊關以後,至京師的路線再無一點障礙。也先縱騎狂奔,兩日行二百餘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達了盧溝橋,這是北京保衛戰的開始。但是此時的明軍,已經不再是之前的狼狽之師了。

從八月二十日開始,大約前後五十日左右的時間裡,于謙一共調整將領約60人。其中,因為土木之敗被關入大牢的楊洪和石亨,此時被重新起用,這二人此後是北京保衛戰的靈魂人物。此前紫荊關死戰的硬漢子韓青也是在於謙的任命下趕往紫荊關的,可見於謙的看人頗為準確。

于謙的另一個措施是加固城防,並在北京城外設置障礙物。明軍於城上城垣堞口新設門扉一萬一千有餘,沙欄五千一百餘丈,以阻擊瓦剌軍入城。

于謙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調兵。在五十天的時間裡,于謙一方面整頓京內殘兵,一方面調集備倭軍及河南、山東備操軍入衛,並且從通州的糧倉籌備了足夠的糧草以給軍需。這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在五十天內完成,不得不說是一場浩大的動員運動。終於,在紫荊關破前夕的十月初八,于謙終於將一切安排妥當,可見孫祥及韓青的堅守是多麼重要!

當時于謙在京師九門一共部署了二十二萬大軍,以總兵官武清伯石亨陳於德勝門,都督陶瑾陳於安定門,廣寧伯劉安陳於東直門,武進伯子朱瑛陳於朝陽門,都督劉聚陳於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陳於阜成門,都指揮李瑞陳於正陽門,都督劉得新陳於崇文門,都指揮湯節陳於宣武門,皆受石亨節制。于謙身為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者,親自披掛甲冑,曉以忠義,諸軍感泣,戰力高昂。隨後于謙又命令關閉京師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

自土木堡之戰以後,也先認為明軍皆不足懼,認為主力在土木堡被消滅,明國京城旦夕可破。於是不顧攻打紫荊關後士卒疲憊,需要休整,竟然兩日急行二百公里。讓瓦剌鐵騎人困馬乏,軍隊士氣受到很大影響。當疲憊的也先部看到嚴陣以待的明軍時,士氣更為低落。針對這種情況,“叛閹”內官喜寧再次發動了他的大腦。他唆使也先讓明國大臣前來迎駕,索金帛以萬萬計,復邀于謙及王直、胡濙等出議。但是明帝國只派遣官職低微的王復、趙榮朝見明英宗,以示絕不妥協之意,“也先氣益沮”。和談的可能徹底破裂,戰爭不可避免的開始了。也先開始通過紫荊關向北京方向集結主力。

十月十三日,北京保衛戰正式開始。戰鬥首先現在德勝門外打響。也先軍先以小股騎兵窺探德勝門,於是于謙在德勝門外兩旁空房內設伏,並先派遣數騎迎戰,佯裝敗走,誘敵深入。也先軍中計,派遣萬餘騎兵直追,此時道路兩側空房內伏兵驟起,擊發神炮火器,也先騎兵力不能敵,於是撤出德勝門。德勝門之戰雖然擊退也先軍,但是明顯沒有對瓦剌造成巨大的殺傷。因為瓦剌在撤出德勝門以後,馬上南下至西直門。孫鏜前往抵抗,甚至手刃瓦剌前鋒數人。此後也先軍佯裝北向,結果孫鏜中了也先軍的計謀,追了出去。隨後瓦剌增兵包圍孫鏜,孫鏜力不能敵,且戰且退,重新退到西直門,想要入城。但當時守城官程信嚴守于謙的命令,決不許孫鏜入城,只是命令城頭守軍發箭砲協助孫鏜。無語凝噎的孫鏜只得抱著必死成仁的決心與瓦剌軍死鬥,但是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最終高禮和毛福壽前往救援,不久石亨也分兵救援,瓦剌於是退兵。

十月十五日,王敬、武興率領部眾列陣與也先軍戰於彰義門。武興以神銃列於前,弓矢短兵次之,報效內官數百騎列於後。太監亦騎馬上陣,可見明軍臨時拼湊隊伍的組成成分。也先軍到來後,明軍以神銃轟退了也先軍。不料敵軍剛一後退,內官報效者為了爭奪戰功,紛紛躍馬而出。雖然臨時徵募的內官隊伍漫無軍紀也在意料之中,但是這對明軍造成了致命的傷害。因為報效內官騎兵的亂衝,也先軍見有機可乘,乘勢殺回。明軍陣破大敗,被瓦剌軍一路追逐至土城下,都督武興中箭戰死。在緊要關頭,王竑與毛福壽急忙來援,也先軍眼見無力攻下北京,明軍勤王大軍又漸漸接近京師,也先軍不得已最終率軍退出北京地區。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我要確認一點,土木堡之變明軍精銳並沒有被殲,只是皇帝被俘,軍隊被衝散,所以主力還在。

那麼,在土木堡一役後為什麼于謙能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我認為可以從政治、軍事、社會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政治上擁立新君,穩定國朝局勢。

古代中國認為皇帝是天子,所以才有“國不可一日無君”的說法,可見皇帝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所以當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確實給當時的明朝朝廷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引發了時局的混亂。

朱祈鎮被俘後,明朝的法定繼承人朱見深才是個兩歲不到的小毛孩,這麼幼小的孩童一旦繼位為君,對國朝的影響是致命的,往往容易產生權臣。

同時遷都南京的呼聲此起彼伏,畢竟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所以遷都在當時看來是不錯的選擇,最起碼避開了瓦剌的鋒芒。


況且這時候離朱棣靖難、漢逆謀反都相隔不遠。尤其是漢逆謀反,也就發生在二十多年前,于謙還跟隨明宣宗參與平叛過。

所以在時局即將動搖,稍有不慎就會國破家亡的情況下,于謙於少保審時度勢,為了防止主少國疑和藩王自立導致的天下大亂,他極力說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祈鈺為新君,以穩定政治局勢,化解明朝內部危機。

事實證明,于謙這一步走對了。朱祈鈺登基後,不僅很快穩定了局勢,還打碎了瓦剌國師也先拿朱祈鎮來做政治文章的企圖。


二、軍事上堅決抵抗,調集各地大軍勤王。

明朝是守衛戰,依託城牆的高大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而也先的瓦剌大軍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習慣,以機動靈活的騎兵為主,所以他們不適合攻城戰。

1、于謙作為明朝的兵部尚書,自然明白一旦讓瓦剌大軍南下,對明朝而言是一種致命的打擊。所以,調集各地大軍進京,防守南下各個關隘,將瓦剌軍隊死死拖在北京城下聚以殲滅,才是上上之選。


2、得益於明成祖的眼界和仁、宣,及朱祈鎮自己的努力,明軍的武器裝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尤其是火器,成為抗擊瓦剌軍隊的利器。

3、明軍雖然在土木堡遭到重創但主力還在,退回京城的明軍在沒有遭到朝廷的清算下,自然抱著絕死之心以雪恥辱;而從各地調遣北京的明軍,尤其是兩廣和雲貴的軍隊,戰鬥力極強。

綜合之下,明軍在於謙的領導下,自然會給也先帶來驚喜。

三、社會上民間思想堅定,對瓦剌入侵同仇敵愾。

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蒙元后,花了三十一年的時間才恢復漢家文化和禮儀,重新樹造了民間對漢族身份的認同感。

為了大明朝能萬世永昌,也因為他自幼貧苦,所以朱元璋深知民間百姓的不易,所以他又建立一套完善得社會福利體系,即惠民藥局、養濟院、漏澤園,這種全民福利是在前朝歷代的基礎上進行的完善。

朱祈鎮雖然有些糊塗,但他秉承了朱元璋的全民福利政策。他在位期間,出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老制度,優老之禮,這在古代確實是一種得民心的創舉!

不算朱允炆,土木堡之變前夕,明朝的五代皇帝治國還是有方的。官場上相對清廉,民間生活富足,這也造就了明朝民間對政府的凝聚力。

所以,在瓦剌軍隊打到北京城下的時候,沿途都會遭到民間力量的反擊,就更別說北京城的防衛戰了。

總之,于謙能夠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離不開他的魄力和運籌帷幄,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都被明朝佔據,不贏才怪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大明無論各方面實力,均遠在瓦剌之上。

土木堡之變之所以失敗,主要是王振干政,皇帝無能無知,導致胡亂指揮,不戰就自潰了。

如果換一個優秀將領,敗得應該是瓦剌。

對此,瓦剌的也先自己也清楚,自己是僥倖獲勝,意外中了大獎。

所以,也先攻擊北京本來就心裡沒底,是要乘機撈便宜。

看于謙從容不迫,集中10多萬大軍穩固防禦,援軍又不斷而來,也先自然要見好就收,不然敗得就是他自己。

第二,瓦剌人本來就是來撈好處,無持久戰的計劃

瓦剌人之所以開戰,主要是想通過武力恐嚇大明,多要一些封賞。

所以,也先開始僅僅帶了2萬大軍,目的也是騷擾恐嚇,並不是真正想要大戰。

沒想到王振忽悠皇帝,帶著16萬明軍來迎戰,也先這才大驚,將部署全部集中到前線,這樣也不過5萬人,其中只有一半是精壯善戰的騎兵,其餘戰鬥力平平。

古代打仗的後勤很重要,這5萬多騎兵的物資供應是大問題。

瓦剌人從大漠深入大明境內作戰,後勤不濟,一切都要在當地搶劫。

但于謙堅壁清野,瓦剌補給困難,根本無法長期作戰,只能撤軍。

第三,瓦剌人並沒有攻堅的能力

攻打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在古代絕不簡單,必須有各種攻城工具,還要有完善的攻城訓練。

但瓦剌不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後者也在襄陽鏖戰了幾十年,學習了各種攻城技術這才勝利。

瓦剌不過是大漠上的遊牧民族,非常落後,哪裡有這種能力。

于謙不但相聲說得好,打仗也厲害。。


薩沙

答:雖然明朝在土木之變之後,軍事實力受到了一定的損傷,但是,畢竟根基還在那。是不可能一次戰役,就能把明朝的精銳全部損毀,保衛戰的勝利,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景泰帝的登基


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君主是國家的象徵,是國家權力的體現,君主還在,就會有強大的凝聚力,各地軍民就會團結一心,共同抵禦外敵的入侵。于謙在英宗被俘後,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擁戴朱祁鈺為帝。在那種情況下,這是非常明智的。登上皇帝寶座的朱祁鈺,擢升于謙為兵部尚書,統籌此次北京保衛戰。這不禁讓我想起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自縊之後,全國群龍無首,一時出現幾個政權,致使南明內部不能團結一心,四分五裂,實力大打折扣。但是這次和南明情況完全不一樣,君主仍在,民心凝聚,確保了此次保衛戰的勝利。


第二,明朝軍事實力的根基深厚


我們知道,明朝在永樂年間,明朝軍力達到了鼎盛,後又歷經仁宣之治,國家繁榮富強。土木堡之變後,軍事實力雖然受了很大的損傷,但是仍然能有效抵禦瓦剌的進攻。在瓦剌大軍到達北京城外之前,8萬名楊洪率領的宣撫軍撤至京師,明廷又從遼東調回了部分軍隊,為了加強北京的防衛,凡在訓練的兵員,沿海的守軍,和運輸部隊都被派往北京,並且受到嚴格的訓練。並且北直隸,山西,山東和河南的守備軍也被動員起來,到北京保衛戰之前,京城和附近守軍又達到了22萬人左右,有效保衛了京師的安全。


第三,明朝從上至下不屈從的精神,

當英宗被俘之後,明朝朝廷一片震驚,雖然朝廷籌措了贖金,但是也先仍然扣留英宗,在這種情況之下,有部分人建議遷都南京,但是遭到于謙的反駁,于謙認為應該把那些主張撤退的人處死,也先打著要讓英宗重登寶座的口號,他們首先襲擊大同,明英宗被帶到城門前,蒙古人向守軍說明了他們要把朱祁鎮重新扶上皇位的目的,但守城軍拒絕了。明英宗本人也告訴守軍的密使,讓他們不要屈服。

當蒙古部隊出現在北京城外時,最初也先還是重申了他們的外交解決方式,但是被拒絕了。隨之就展開了一系列戰鬥,北京保衛戰正式開始,僅僅五天後,也先明白了,它沒有成功的機會,於是撤軍。明朝在皇帝被俘的情況之下,依舊不屈服,頑強抗爭,我想這也是北京保衛戰獲勝的重要原因。


吳昀徽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土木堡是怎麼失敗的。

據《明史》記載,王振屢次改變行軍路線,導致士兵飢渴不堪,而水源又被也先佔領。也先使詐,放言準備退兵,明軍在移動營地到水源的過程中,也先突然發動襲擊,明軍打敗。

所以說,土木堡失敗,是由於士兵口渴,沒有戰鬥意志,再加上王振指揮不力造成的。這並不能體現明軍的真實實力。事實上,在土木堡發生之的十幾年前,明軍還深入大漠,大破蒙古。此時,明軍的底子還在。

所以,在北京保衛戰的時候,明軍和蒙古軍隊正面交鋒,不落下風。

再有,于謙另立朱祁鈺為皇帝,這樣一來,既穩定了朝堂,也穩定了軍心,使得明軍在作戰時沒有後顧之憂,不用擔心瓦剌突然讓朱祁鎮命令他們停戰以至於陷入了兩難。

北京保衛戰中,于謙也是一個重要的取勝因素。在大臣都建議南遷時,于謙站出來表達了自己誓死保衛北京的決心,在戰鬥中,于謙親自督戰,鼓舞了軍心;同時,于謙知人善用,重用石亨,孫鏜等有能力,有豐富對蒙作戰的將領,正是由於這些將領的指揮,最終蒙古軍才潰敗。

在作戰心理方面,明軍是背水一戰,京城一失手,則自己身家性命,家眷都要遭到蒙古軍隊的屠戮,所以,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且土木堡失敗,大大刺激了軍心,哀兵必勝;反觀蒙古軍,抱著搶劫財物的心理,財物雖重要,但遠遠不如性命重要,所以鬥志便輸了明軍一籌

最後,攻城戰和野戰不一樣。土木堡的地形,正好發揮蒙古軍野戰的優勢;而北京城牆堅固,加之蒙古軍不善攻城,明軍的火炮可以在城牆上發揮巨大優勢,如此一來,蒙古軍便必敗無疑。

綜上,便是北京保衛戰中明軍哀兵取勝的原因


庭州行者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明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蒙古大軍強敵壓境,這和1127“靖康之變”有的驚人的相似。但是于謙卻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明英宗被俘後,雖然朝廷一片混亂,但是其弟朱祁鈺迅速代理國政,後又繼位是為明代宗,並且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的黨羽馬順,王貴,王山等人被處死,朝廷建議南遷之人也被趕出朝廷,可以說,朝政順速的穩定下來,朝廷人心也得到了安撫。

于謙作為北京保衛戰的實際領導者,明代宗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于謙晝夜不停的調兵遣將,安排糧草轉運,制定作戰方針。

明朝精銳全軍覆沒後,明朝的預備部隊備操軍,備倭軍,運糧軍,浙軍等部隊共計十多萬人都趕往北京,並且通州的糧食也運往北京,這時北京已經兵多將廣,糧草充足,人心勢氣都恢復和穩定下來。

土木堡之變上皇被俘,主力部隊都喪失殆盡,明軍為了雪恥可以說是同仇敵愾,石亨等將領又一心要報仇雪恨。

蒙古軍隊在俘獲明朝皇帝后就做起了恢復大元的美夢,驕兵必敗,而且孤軍深入,糧草不足,加上以上幾點原因導致了也先的失敗也成就了于謙。


清新果凍123

土木堡之變之後,明英宗極大明的大量精銳的軍隊都被全殲,明英宗被瓦刺俘虜,將軍和大臣戰死一大堆,當時北京可謂是人心惶惶。那麼為什麼于謙能取得北京守衛戰的勝利呢?

一,重新擁立皇帝

當得知明英宗被俘虜以後,兵部尚書于謙等人在取得皇太后的同意下擁立朱祁鈺登位,明英宗成為太上皇,使得瓦茨手中的明英宗成為一張廢牌。

二,重整武備

明英宗親征土木堡之時,帶走了北京城的大部分兵器及人員,于謙重用逃跑的將領石亨,又命令人去土木堡收拾廢棄的軍備,得到了大量的軍備。又命令地方上的軍隊馳援中央,又訓練了大量的部隊。



三,人心齊

瓦刺帶著明英宗攻打北京的時候。北京的守衛部隊已經多於瓦刺的軍隊。而且人心齊。最後大敗瓦刺軍隊。保護了北京。使得明朝的實力沒有得到大大的損傷。保護了明朝,雖然最後于謙被殺,但是不可以說他是一個忠臣。


青年秀

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慘敗事變。明英宗平日裡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王振不顧王直等朝臣反對,鼓勵英宗朱祁親自上場硬剛也先。此次出征,由於準備倉促,途中軍糧不能按時運達,軍心已經不穩。行至土木堡,被瓦剌軍隊追趕上來,把明軍包圍,兩軍開戰,明軍精銳三大營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樊忠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時任戶部尚書王佐、時任兵部尚書鄺埜、時任刑部尚書丁鉉、時任工部尚書王永和與時任都察院右都御使鄧棨具於土木堡葬生。

此時朝野震動,永樂大帝朱棣那時打的蒙古哭爹喊孃的三大營苦心經營了那麼多年,結果一戰全部敗光,這時的明朝已經可以說沒有能和蒙古硬剛的野戰部隊了,大臣們都主張遷都,這時兵部尚書于謙,挺身而出,明朝雖大,但是無路可退,後面就是北京的老百姓,不能要生靈塗炭,幹是死 跑也是死,跟他們幹,有時候人越是絕望的時候越能爆發驚人的能量和潛力,這個時候明朝上下,萬眾一心,整軍備戰,各路勤王的兵馬也在陸續趕來,于謙自己也親自上場,跟官兵一起殺敵報國,也先軍隊在北京城下與明軍大戰,不敵,銳氣被搓,再加上蒙古軍隊當時不具備攻城的器械,被明軍擊潰,于謙率部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跑調歌王309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剌,所率明朝精銳之師在土木堡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此時的北京城內一片混亂。紫禁城內有人主和,有人主降,只有一人力排眾議誓死捍衛京城,在危難之際力挽狂瀾,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明朝統治轉危為安!此人就是明朝名將於謙!一介書生何以有如此魄力呢?

第一,蒙古部落的優勢在於騎兵,來到中原兵力供給不足,兼之蒙古部落之間兵戎相見,也先無法解決尖銳的內部矛盾,攻佔北京城實為冒險之舉。

其次,北京城內于謙擁立朱祁鈺為新帝,聚攏人心,舉賢薦能,拒絕和談,同時迅速集結部隊背水一戰,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捍衛京城。

此外明朝正處於全盛時期,正所謂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雖有土木堡一戰大傷元氣,但實力仍然強大。

是非功過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七年後,一代功臣于謙人頭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